“把一切献给党”–永远的精神动力

“把一切献给党”--永远的精神动力

“把一切献给党”–永远的精神动力

–在“哈军工”精神和办学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罗 箭

2023年5月10日

“把一切献给党”--永远的精神动力

罗箭将军

我是哈军工58231班的学生,我们算第6期58231的意思就是:58年入学,2系3专业1班。我们这个专业共两个班。虽然在校学习两年半,但哈军工对我的教导却让我永远铭记在心,一辈子激励我不断前进,永不后退

我记得那是1953陈赓院长作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回国向毛主席汇报,陈院长心直口快我认为朝鲜战争我们和美国人打了个平手,从三八线打起,最后又回到三八线。人员伤亡也大体相当。但我们死亡的人比美国多,他们是火力,我们是靠意志。主席沉了一会儿说斯大林同志建议我们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说二战后期们成立了许多工程物理学院,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后期的装备火力就超过了德国人。看我们也要成立工程物理学院,我们国家还穷,只能成立一个综合型的军工学院,你就当这个院长。这样没有一两年我们哈军工就成立了。哈军工在毛主席、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和指导下已走过70年了,老院长的心血终于在祖国大地处处开花结果了。今天在这里庆祝建院70周年之际,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老院长更加深深地怀念和崇敬!

让我谈谈哈军工的精神内涵,我讲不出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只能谈谈我的经历和体会。

记得我们那个哈军工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造就大批又红又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服务的动者何谓又红又专我们的理解就是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一切的决心。我们那个年代军工学生的学习榜样是吴运铎,一个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的身残志坚的老军工,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写了一本书《把一切献给党》这也成了我们的口号和座右铭。把一切献给党”成了克服学习困难最大的推动力,也是我们一生的精神动力。我们的决心和目标就是早日完成学业,为党为国做出贡献

1958年高中毕业,一心想学原子能,我记得列宁一句话: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后来我去找陈赓伯伯,说我想哈军工,他问我想学什专业我说想学原子能,那时不懂原子能是指核电站,我的本意是学原子弹。陈伯伯说,哎呀我们哈军工没有原子能,我建议你去中国科技大学,那里有原子能系后来我报考了中原子能系。1961年初我听说哈军工有了核物理系,而且在招大学三年级学生插班直接学习专业课,于是,我就找我的父亲罗瑞卿,说我想去哈军工原本以为他会骂我一顿,想不到他很高兴,说好,哈军工需要人,你去吧。因为当时我国独立自主搞核武器进展神速,中央决定在1964年国庆15周年时炸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而这时正需要大批中级科技人员现招大学生从一年级培养要5到6年,来不及,所以决定从清华、北大、科大、复旦、浙大大学三年级学生插班进入哈军工。我们虽然是1958届哈军工第6期,实际上是1960年才来哈尔滨直接上三年级。许多同学刚转来,邓稼先、秦元勋等专家课,根本听不懂,我们着急,老师也着急。我们白天听课,晚上小组讨论,加班加点,硬是一点一滴啃下来了,而其中的动力就是“把一切献给党”的决心。为了集中精力心学习,哈军工规定学生不许谈恋爱,来往信件要让年级指导员看。有一同学因为不遵守这个规定被开除了,而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自觉遵守这个规定,牺牲了个人感情,专心于学业。

父亲鼓励我哈军工临上学他找我谈话在一张纸上写了三个字箭、宇、原我看不懂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有点生气说怎么不明白火箭嘛就是宇宙飞船嘛,就是原子弹嘛。你们兄弟三个人都要学习尖端科学搞两弹一星我原来的名字叫罗小青),就这样改成现在的罗箭。我们兄弟三人的名字既寄托着父辈的强军梦想也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后来到马兰核试验基地研究所那里很大部分技术员、工程师都是哈军工毕业生。后来调到科工委机关几乎一半人是哈军工毕业的。可以说哈军工学生撑起了国防科技事业大半个天真正实现了哈军工办学的目标任务

“把一切献给党”--永远的精神动力

1958年3月,哈军工在空军工程系设立七科(导弹原子科),为国家培养导弹、原子弹专业人才。1959年2月,以空军工程系第七科为基础,并入炮兵工程系的火箭专业,成立导弹工程系。同时将原子科扩大为原子工程系。图为1962年原子工程系58231班全体留影。

当然,又红又专不是单的一个口号。年轻人思想单纯,经验不足,想要又红又专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那时每个年级都配有指导员,和我们同吃同住,每个学员的丝毫变化,指导员都了如指掌,学校每年都评三好学生,第一条就是思想好。老一辈革命家更是对哈军工关怀备至。周总理、贺龙元帅、陈毅元帅等领导都来哈尔滨看过我们,陈毅元帅给我们做报告专门讲到红与专的关系,说你学的技术再好,驾飞机上天跑到台湾去了,技术再好有什么用?所以,我们都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学习好,还要政治进步。我19612月转学,12月就成为预备党员了,连着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不争气。有一位姓陈的同学在医院住院期间收听敌台,竟然与台湾敌台的一个女特务挂上了钩,破获后引起全院震动。他和毛远新住上下铺,毛远新回家时跟主席说了,主席说你们是同床异梦呀!又建议总参、总政、总后组织了个联合调查组,对全院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干部子女的情况做了统计、分析,分为好、中、差。优秀的和差的是少数,中间是大多数。加强教育和引导是必需的。关心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哈军工一贯的传统和作风!

毕业到了试验基地继承了哈军工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口号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实际上真正实践了这个口号的榜样是我们的革命前辈毛主席就送儿子毛岸英上了朝鲜战场。1953年研究成立哈军工时陈毅元帅就拱手相约我们今天到会的同志都要带头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这个学校那时朝鲜战争还未结束上这个学校就意味着毕业了可能要朝鲜上战场那毛岸英大哥就是我们的榜样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叶剑英元帅的儿子叶选宁董必武的儿子董良羽、邓小平伯伯的妹妹邓先群陈毅元帅的儿子陈丹淮还有许多领导干部的孩子都上哈军工。后来我的妹妹罗峪书也报考了哈军工核物理系。聂帅的夫人张瑞华妈妈找到我的父母说搞核还是危险的你们已经一个儿子去了女孩子就不要去了吧。爸爸说别人家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去我的妹妹也坚决要报考哈军工。那个时代整个社会风气都是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63年我们毕业纷纷给党支部写决心书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被分配到新疆核试验基地高兴极了。而我们年级有两个同学一个叫梁荫一个叫倪庭裕被分到北京科工委机关二局他们晚上躲在储藏室偷偷掉眼泪认为组织不信任他们。后来我给年轻同志讲这件事许多人不相信说我编故事骗他们。

我到了基地有幸参加了我国第一次、第二次核试验,而且两次都立了三等功。第一次爆炸是1964年1016日,我5月份就参加了先遣队到了场区,那时要求严格保密,不准写信、打电话,规定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妻女,我走的时候只对父母说要出差,他们也不问。后来有一次总参开会休息时父亲开玩笑说个大儿子失踪了,好几个月没有音讯了。后来任前线总指挥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到了场区见到我问,你为什么不告诉你父母我说不是你规定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妻女的吗?事后父亲说,你不告诉我,我也不告诉你,连周总理都不告诉邓妈妈呢!

爆炸成功,张爱萍总长向周总理报告成功了。总理在电话那边先别高兴,到底是炸造成的化学爆炸还是真正的爆炸等你两小时给我真实”张副总长召集专们讨论一致认为是一次真的核炸。和几个同事事先做了一个简易量角测量烟云时间上升的画出一曲线介于吨,我们直接报出了爆炸当量的粗估值。后来速报项目压力自动记录的数据也回来张副总长我可以我国第一次核爆炸成周恩来总理这到主席那告这个好消息并和主席一起到人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全体演职人员并告诉了他们这一大好消息。我因此立了三等许多哈军同学包括林俊德人都,为我们哈军工争了光。我的许多在院的科大同学得100元奖金(那时我们一个月的工资5060),可是他们都羞于启齿都对我们慕不已

这张照片是我们研究所第5研究即理论研究室在试验成功后在马兰地参加总结会后合影照片上25人中有一半(12人)是哈军工学生。

“把一切献给党”--永远的精神动力

1964年11月,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第五研究室(五队)首次核试验后在马兰留影。

第二次核试验我也参加又立了一次三

在试验现场哈军的学生动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所领导室领导遇紧急困难的任务都找哈军的学生所以在场区哈军学生的外号。第次试谁也没有亲眼火球的闪光那东西能用肉眼为了验证决定一个人用一只眼戴高度墨镜看一看。哈军学生争先报名要牺后来还是经过周总理批准由我们研究所光学研究室的孙瑞蕃主任担任观察员,他成了第一个吃螃的人

在第二次核试验时因为是空性烟颗粒细颜色淡,很快肉眼就看不见但它的飘散路径和放射性强度必须知道什时候比京什么时候境到东京、纽约。民众都事先聚集在我国大使馆外准备游行抗议由我和另一位同事张玉琦负责,我是负责人。我们两个人在研究室主任的指导下个计算公式,预报了烟云到达各地时间和。试验当天晚上我们都睡了,突然被叫到指挥部的大帐篷,张副总长拉着脸问这一次烟云路径到达时间和浓度预报谁负责?什么时候到太原?我说这个时候应该到了。张副总长大声吼着:杨副总长指挥飞机上天了,没有抓到呀。此话一出,我们紧张得不得正解释如何电话铃响了副总长拿起话筒就听里面杨副总长喊道:抓到了抓到了。我们大大松了口气总长又问“浓度是多少我们拿计算尺拉了一下报了个数张副总长用手盖住桌上的一张纸偷看了一下说差不多差不多我们这才放下心来,我第二次立个三等功!

现在我们国防科大越来越出名搞出了北斗卫星银河机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但这个光荣传统千万不能丢。就是要有这个把一切都献给党的信念和决心只要有这样的信念和决心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这就是我对母校的弟弟妹妹小校友们的期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八路军研究会):“把一切献给党”–永远的精神动力

(浏览 93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