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 魏存生

河顺文艺·第1018期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民间谱牒】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文|魏存生

 

初春三月,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在杏花的带领下,次第绽蕾,春意盎然。20度左右的气温,踏春的人早已脱去厚重的冬装,薄衣单衫,轻盈若羽,穿梭在百花丛中。肆意怒放的杏花,黄遍山崖的连翘花,含苞待放的桃花,遍布田野的油菜花,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锦。太行山余脉下的魏庄,绿树红瓦,依偎在山脚下的农舍错落有致,小路曲径通幽。走进村里,犹如到了桃花源中。于是我想起了古老村庄的历史传说。

01

 村 名 的 由 来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最主要发生在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间,大约四十多年中,共进行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成为了明初大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氏祖先最早移民到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合漳乡台庄村。大约在五世时(具体年代不详),魏斌、魏林兄弟迁入河南省彰德府林虑县冶琢村,魏斌在林虑县冶琢村立祖,魏林后迁移到林县姚村镇东张村立祖。

 

冶琢村最早的居民是张氏、宋氏。黄家沟(村西)有张家老坟,东沟(村东)有地叫宋家地。这是张、宋两姓生活过的证明。两姓在元末战乱消亡。

 

魏氏家族不断繁衍壮大,后成为冶琢村第一大姓,随着刘姓、冯姓、路姓、牛姓、姚姓、夏姓的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同甘共苦,不断繁衍,生活富庶。

 

武平寺正德1519年间石碑记载施舍名单中有魏氏诸人魏庄当时叫冶琢村。

 

武平寺明万历1594年间石碑记载施舍名中有魏氏诸人魏庄当时叫楪卓村。

 

武平寺永昌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石碑记载施舍名单中,有(魏)诸人魏庄当时叫冶琢村。

 

康熙三十九年1700修建官房的石碑记载,魏庄当时叫葉卓村。

 

武平寺清光绪1876年石碑记载村人施舍情况,魏庄时叫未家庄(碑上将“魏”简化写成为“未”,就是“未”姓写错的开端)。

 

据武平寺和魏庄村的石碑记载:魏庄村先有保安寺后有葉桌村而后改名魏家庄1994年魏庄村立会纪念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1993年版《重修林县志》第四十一页记载,魏家庄与申家沟原先同为一个行政村,名称是冶琢村上图冶琢村捐款施主中有申姓、魏姓就是一个证明)
 
民国年间,全县分十区,魏家庄村属第九区任村区管辖,是任村区五十五个村之一。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解决村庄重名问题,根据安阳地区行署【1981】24号文件和林县人民政府【1981】55 号文件要求,魏家庄更名为“魏庄”村。
 
历经明、清、民国,冶琢村的历史近六百年矣。

02

“九龙口”之传说

 
冶琢地处林州市河顺镇西北部,群山环抱,坡陡沟深,柿树、核桃树、黄楝树遍地皆是,山上荆棘丛生。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红薯。人口稠密,方圆五里遍布十三个村庄:魏家庄、王家沟、申家沟、郭家庄、申家脑、路家脑、东冶、南木井、北木井、武家水、龙山沟、正阳集、酸枣坪(后三个村以前都是独立村)。曾属任村、东岗乡管辖,后归河顺镇。一九五八年国家筹建安阳东冶铁矿,开通水王公路(水冶至王家沟),结束了河沟走路的历史。一九七四年二月,李先念副总理陪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林县任村参观红旗渠,林(州)东(岗)公路得以拓宽。从此,一条大道贯通南北,交通十分便利。
 
冶琢村属于丘陵地区,四周群山连绵,郁郁葱葱。九条山岭(西坡五条东坡四条)象巨龙一样,逶迤而下,高低起伏,像长蛇,似雄狮,九曲八拐,山头皆朝向村北桑树湾,形成“九龙口”地形。主龙从北部申家脑村匍匐直下,气势如虹岭和土脑原是连着的,五八年修河东路断),山岭最上面建有路家坟(路家垴),最下面的龙头地建有申家坟(申家沟)
 
“九龙口”地形影响不小。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天下有“九龙口”,不知道有“冶琢村”。
 
传说九龙口是风水宝地,是出“朝廷”之地。南蛮人为了破坏风水,便在主龙的脊梁上北河东公路东岗桥东岭上)盖了一个大庙。庙里的和尚不务正业,常常昼伏夜出,奸淫掳掠,四周村民不断遭殃,常有哭声,不能安居。村北申家沟耙头地,说是把作恶的和尚埋在地里,只漏头颅,然后套上牲口,像耙地锄草一样,在地里纵横,以此镇压不法和尚!堪舆先生认为应把大庙盖在下面的“九龙口”之处。为了村民安生,又在桑树湾建了一座三间大庙。大庙没有窗户,名曰“无眼庙”,取龙没有眼睛不能乱来之意!说来也巧,自修庙之后,陆庄沟(包括魏庄、王家沟、申家沟、郭庄、申家垴、路家垴六个村庄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
 
冶琢村正处在九龙口之中,九龙吐蕊,吉祥幸福。
 
七十年代初,村里建了翻砂厂、蓄电瓶厂、粉房、榨油厂、木器厂,还组织采矿队和外出建筑队,搞副业,魏庄的经济一片大好。收入大都投入到风门岭隧洞(也称“打天井”,从东岗教场村到郭庄村西,五公里长,是魏庄人民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一次壮举,受到了林县县委的大力表彰,)水利事业中。还成立了“武术队”,经常到林县、安阳、郑州表演,“武杆栏”受到了林县群众的一致好评。村里还买了两辆汽车,为群众拉煤、运输物资,方便多了。还不时帮乡里和其他村庄的忙。当时一个乡里有一二辆汽车就比较有名,魏庄一个村就两辆,名气不小。当时的支书是魏书旗,大队长是魏双全,魄力可见一斑。
 
“九龙口”大庙现在已被青砖红瓦的农家小院所替代,“九龙口”的传说一直被冶琢人传说着。

03

“官 房” 的  历史

 
冶琢村中央有一处四合院,名官房。东屋间,堂屋和南屋各三间,是当时的公务人员来往居住休息之所!官房西侧,建有戏楼、官房庙和鲁班庙
 
戏楼建在十六级台阶之上,大门朝南,甚是威武。戏台与台阶相平,里面还有方便演员进出的两个门。戏楼里有两根石柱传说是在南脑嘴上开凿的棉青石雕成,质地极好上面的雕刻异常精美!石柱上有一幅联,是阳体字,艺术价值很高,可惜柱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毁,这是冶琢村的一大损失。字是先人魏守财撰写,依现在说是书法家水平。戏楼的西边是敞开的,大家坐在下面,向东就可观看演戏。解放后至七十年代末这里一直是魏庄小学所在地1983年村里新建学校落成,这里才恢复了官房的本来面目。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官方庙戏台楹联(部分)
 
官房庙又名玉帝庙西邻唐朝古刹武平寺,东有河顺最高山峰天堂山,北是远近闻名的“九龙口”,南有“威武之师”青狮、白象把大门。天赐宝地,神人共谐,五谷丰登,吉祥平安!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官方庙碑文
 
碑文记载,官房建于康熙三十九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700年间由葉卓村众人捐地捐银捐禾捐树所建。先祖魏英出让土地,并出匠银六千!社首(相当于现在的村长)魏俊,出银三千,子魏丙出银三千。掌薄(会计)魏展,出银一两,子出禾四百。管事魏夺鲁出钱四百,子魏兴出禾四百。
 
碑文上记载的善人有45人:其中魏氏37刘氏5冯氏3
 
星转斗移,日月轮回。一九七九年冬,因修渠引水,官房庙移地前建。新庙后边水声哗哗,清澈如许。百姓自此修缮旧屋,建房建楼,单门独院,告别拥挤,住房改观,面貌一新。摩托汽车,紧跟时尚。新建学校,舞台气派,医院搬迁,村委翻新,街道硬化,环村路开,引自来水,植核桃林,高压整改,发展坡地经济,建设新型农村。气象万千,不亦乐乎!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魏庄村委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魏庄学校
 
零一零年四月,仁人志士,善男信女,殚精竭虑,日夜奔波,不辞辛苦,虔诚至致,筹集善款两万余元,修葺庙顶,重塑金身,粉饰四周,环境一新。琉璃瓦金光闪闪,玉帝庙焕然一新重现官房当年盛景。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魏庄官房玉帝庙(右)鲁班庙(左)

04

 

古井幽幽 荫泽后代

 
 
水乃生命之源,对水的追求,人类从未停止过。水以润泽万物滋养生灵的特性,孕肓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因水而兴,因水而盛。
 
孔子曾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也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在古人心中,是一种高境界的品性,无论是智者的灵动,还是泽被万物的无私,人们总是对水满怀亲近而又崇敬的特殊情感。择水而居,已经成为自古以来人类居住的首要选择!
 
辘轳古井位于西坡半山腰处,那里有股清泉,常年水流汩汩!不知古人何时在此建井,辘轳古井百年不涸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重修井泉碑记
 
盖闻先王治世,先治水火,后择地处,以安生民。昔者村之坤方旧有井泉,源泉混混,养育众生,迄今年深日久,豁然滩坏。众皆曰:“人非水火不生活,泉水者乃养人之大典,光阴百代,岂可使之火废,不举乎有!。魏永俊慨然以重修为念,邀举魏守山会请村中公议补修井泉,无不乐从,是以掘甃以旧复新。水之洋洋,可养后人者也。刻石以垂千古云尔。

会 首

魏永俊  魏守山 魏全温 

管事

刘振方 魏金花 魏全恭 魏永荣 魏九州 魏全江 魏三德  魏守方 魏全敬         魏守泉 魏守贵 魏之贤

石工

魏全良 魏士金

刻石

魏之文

中华民国拾叁年巧月下旬榖旦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修井时间是19247是在会首魏永俊、魏守山、魏全温领导下,在原有井泉瘫坏的情况下,捐钱捐物,出工出力,用石头砌井壁,复旧如新,水之洋洋。

 

我始终对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先人们充满敬意。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村里的各项事业才得以开展。冶琢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水直接关系着生活和生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辘轳井养活了冶琢村百姓,碑上的善人功不可没,永垂千秋。

 

管事人中,有三个人是特殊关系。魏全恭和魏全敬是亲弟兄,魏全敬和魏守泉是父子。一家人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在当时美名传颂。

 

碑文记载,魏全敬弟兄七个,居次,自幼家寒,赤手生计,以勤俭为根本,公艺为营业,自置田产数十余亩,家境殷实。其子守泉生于1890年,卒于1941年,享年51,勤俭持家,兢兢业业,治家有方,堪称小富。乐于助人,勤于奉献。家中农具犁耙耧撅镰斧以及牲口一应俱全。农忙时节,常常把农具借与邻居,尤其是困苦之家,经常帮助他们,解除困扰。特别是牲口,主动让无力之家使用,还提供草料。灾荒年,无私施舍邻里米面豆,救他们以危难,从不用还。大家称他是大善人,活菩萨。

 

修辘轳井时,家里是出钱出粮出工出力。由于乐善好施,扶危济困,魏守泉后被推为会首,为冶琢村做了不少好事善事。井沟有一块儿地是魏守泉自家地,他在地里打了一口,方便百姓吃水。还专门在井边地里种上莙荙菜,谁来挑水与谁一把,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

 

慈是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魏守泉对穷人的帮助,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一种博大胸怀,这是一种正能量,一种爱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社会的良知体系。

 

那口井,被称为“守泉井”“文贵井”(守泉之子)。

 

后来,在辘轳老井上面五百米处,又修建了两口井,得以缓解辘轳老井吃水的紧张,命名“上井”。从此,两处的井水幽幽,八十年代前,早晨五六点前挑水的人络绎不绝,打着招呼,说着笑话,欢快无比,从而不耽误干队里的农话。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上  井

 

此后在村里又建了六口小井,从最高处的上井里,修了两条小“水渠”:一条流经前街、窑沟到村最下面学校处,流满四个小井,这是南面一趟水流;一条从上井流到后街,灌满二个小井,这是北面一趟水流。小水渠都是用青石锻成,青石中间开成宽和深均是十公分左右的“小沟”,用白灰做浆,把一块又一块的锻好的青石砌在路下面的二三十公分处,每块青石上的“小沟”都砌得通顺,水流从“上井”的底部流出,一路欢歌,分别流满六个小井,基本上满足了村里吃水的需要,关键是住在下面的众人不用来村里最高处的“上井”挑水,都是到离家最近的水井挑水。不同的是,夏季水流大,冬春季水流小,受季节影响较大。当然如果遇到大旱,水流也会干涸。“上井”处在西坡村子最上面,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为大家节省了多少体力,省却了许多繁忙。

 

不知想出这个办法的人是谁,我想他一定是个建筑家、艺术家。

 

八十年代,由于干旱,水流不断干涸,加上修房盖屋,水道终被毁坏。

 

后来,家家都在家中院内建水池,同时几家又相约买了水管,直接从上井或辘轳井处往下面的家抽水。水池有20–30方左右,够几年用的。

 

两千年后,国家又在村南打了机井,在村里建了压力池,让百姓吃上了自来水,生活方便多了。

 

但是,我每每想起辘轳老井和上井,想起两口老井对村里的福荫,想起南北两趟水道给大家带来的方便,想起建设老井的人和多次修井的人,想起过去那些善人、施舍之人的美德。

 

徜徉在村中,榆树、槐树、桃树、桐树散发的清香,弥漫在满眼绿色的空气中,曲径通幽的小路,带给人无尽的凉爽。静谧的环境,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我被生动故事感动着,我被慈善的魅力激励着,我被冶琢村历史吸引着,我被魏氏的传统文化熏染着,我被美丽的传说自豪着!

 – 作 者 简 介

【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魏存生  河南省林州市魏庄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41年,曾任河顺镇中心学校校长。喜欢文学,爱好读书。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民间谱牒】冶琢村的古风韵味​​| 魏存生

(浏览 5 次, 今日访问 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