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初期,了解其间115师的编制构成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时期,红军的三大主力被重新编成八路军的三大主力师,其中红一方面军改为115师,红二方面军形成120师,红四方面军则成为129师。
115师的基础来自于红一方面军,其主力部队由我们熟知的红一军团(由林领导)和红三军团(由彭负责)组成。这些部队在经过草地分兵后,按中央的指示抵达了陕北。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到达陕北后,与当地由徐海东和刘志丹领导的红十五军团会合,并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
红一军团(此时红三军团已并入其中)源自中央,而红十五军团则来自于陕北及邻近的鄂豫皖地区。在它们之前的历史中,并没有过多的联合作战经验。根据聂荣臻元帅的回忆,红一军团在与红十五军团的第一次合作中,确实经历了一些磨合期。例如,在东征期间,曾有军团长因“本位主义”而引发争议。当时,红一军团在山西那些物产丰富的地区作战,战果丰硕,而红十五军团则主要在山区活动,补给及扩兵力度有限,因此毛主席给红一军团发了一封电报,让他们向红十五军团提供一些新兵,这引发了军团长的不满。
随着时间推移,红一方面军逐渐改编为115师,其中红一军团成为115师的343旅(旅长陈光),而红十五军团则被编为344旅(旅长徐海东)。
115师在出师后进入了晋东北,其首战便是赫赫有名的平型关大捷。在这一战斗中,主力是陈光的343旅和徐海东的344旅,后者下辖两个团。由于突如其来的山洪困阻了其中一个团,未能参与交战,剩下的一个团则作为预备队参与了对日军的围歼。
平型关大捷刚结束,115师便在五台山进行了首轮“分家”。
当时,为了支援遭到日军猛烈攻击的娘子关,115师决定将主力部队南下至汾河流域,同时留下部分干部和部队驻扎在晋察冀地区,在师政委聂荣臻的领导下坚持战斗,开创根据地。
聂荣臻元帅回忆道:“分家的过程是非常简单的,主要是确定哪些人随主力前往新地区,哪些人留下来。这一工作由罗荣桓同志负责。我告诉他,你来合理安排,我不插手。根据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及卫生部等几个部门的情况,你来决定谁走、谁留,全部由你定。我不会争夺任何一个人。罗荣桓同志对我的安排非常支持,他亲自挑选了一些人,虽然留下来的人员数量不多,但非常得力。”
除了干部的分配问题,部队的分配同样至关重要。留在晋察冀的部队包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师教导队的两个队以及总部特务团的一个营和两个连,总人数累计达3000人。
聂荣臻之所以能在后来的历史上成为开国元帅,正是他在这3000多人的基础上,打开了赫赫有名的晋察冀根据地以及华北野战军的局面。
从干部分配的角度审视,聂荣臻所获得的资源相对并不充裕,因为115师下令主力南下,聂荣臻只能带着少量人马留在晋察冀。他在晚年回忆中透露:“刚分家的时候,机关的同志还开玩笑问司令部的人数,结果是‘一盆菜就够吃,一条炕就够睡’。”可见当时这支“偏师”的力量显得相当薄弱。毛主席曾赞美道:“五台山前有鲁智深,后有聂荣臻”,称赞聂元帅所取得的成就并非夸张。
晋察冀地区,除了聂荣臻这位元帅,还涌现出了一位大将——罗瑞卿。罗瑞卿原本是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干部,此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辅助聂荣臻元帅工作。
当115师的主力从晋东北南下时,再次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分家”。
第一次“分家”发生时,115师将独立团等部队留给了聂荣臻,交由他指挥晋察冀根据地。而这一次,344旅(原红十五军团)则被直接划归第18集团军总部进行指挥。此时,115师师部所能直接管辖的部队已所剩无几,仅由343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继续保持指挥权。
343旅当时下设两个团,分别是685团和686团,其团长与政委为杨得志与吴文玉、李天佑与杨勇。之后不久,由于师长受伤离队,陈光自然而然地成为了115师的代理师长,而罗荣桓则从政治部主任转任政委一职。
陈光与罗荣桓随后率领343旅的主力部队进入山东,结合当地的山东纵队,在此地建立了实力最为雄厚的山东根据地。在这一过程中,罗荣桓独挑大梁,凭借卓越的表现赢得了开国元帅的荣誉,获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与此同时,被划归18集团军总部和129师指挥的344旅,在经历了旅长徐海东重病离队的变故后,重新整编,由代理旅长杨得志和政委黄克诚两人共同指挥。随着形势的变化,344旅逐渐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不同的战斗任务:一部分在杨得志领导下向冀鲁豫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另一部分则在政委黄克诚的指挥下,越过陇海路,向华中一带发展。
黄克诚在南下行军中,首先与彭雪枫会合,随后奉命前往皖东北。在与彭雪枫道别时,黄克诚将344旅的主力部队留给彭雪枫自己率领几个团向皖东北挺进,与张爱萍部队汇合,由此开始了他在苏北抗战的光辉岁月。
在苏北抗战期间,黄克诚以其所率领的南下部队为基础,成功组建了新四军的第三师,为抗击敌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黄克诚带领新四军第三师主力3.5万人进军东北。与此同时,罗荣桓也在山东地区组织了超过6万人的部队北上支援东北。最终,曾经的343旅与344旅在东北重聚,再次携手并肩,共同作战。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不能忽视115师老政委聂荣臻在晋察冀地区指挥的“偏师”,经过数年的发展迅速成长为一支生力军。彼时的晋察冀军区,因其地理位置临近东北,在支援东北战役中承担了重要责任。根据聂荣臻元帅的晚年回忆,晋察冀军区对东北的支援行动共计发生过三次主要的调动。
首次是在1945年8月,晋察冀军区自冀热辽调派了8个团和1个营,合计约1.3万人的部队,并派出了2000多名地方干部(包括4名地委书记)。李运昌兵分多路,坚定进入东北,彰显了支持前线的决心与力量。
第二次支援则发生在1946年10月,聂荣臻与晋察冀的领导们主动提议将冀热察和冀热辽的军区划归东北军区,以进一步加强抗击敌人的能力。
第三次支援则是1947年的“夏季攻势”,此时,晋察冀军区在冀东组建了詹才芳纵队,并安排其开赴东北战场。同时,晋察冀的同志们还向中央提议将整个冀东地区划归东北军区,以充分发挥该地区雄厚的人力、财力和物资资源。
除了这三次较为显著的主要支援,晋察冀军区还陆续派出可组成25个团的干部和各类部队前往东北地区支援,比如冀中调遣的三个团。
聂荣臻回忆,战后的1945年,先后划归东北的晋察冀部队包括3个纵队和6个独立旅,总兵力超过十万,此外还有14个军分区的地方武装。这一系列的调动迅速构建了强大的战斗力量。
115师在抗战之初曾经历过一次“分为三”的进程,而在抗战结束后又实现了“合三为一”的重组。这一系列的分合构成了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以及华东野战军的重要基础。同时,在这一进程中涌现了三位开国元帅以及三位重要将领(如徐海东、黄克诚及罗瑞卿,谭政与肖劲光不计入),真正彰显了这段历史的风云激荡与英雄辈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春兰新闻):115师一分为三,为何分出两大野战军,三位元帅,三位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