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鸿,湖南邵阳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曾在中学、中专执教17年,在某央企湖南公司工作多年,定居长沙。
原题
青山读史之七:
秋天里的一声惊雷
岁月匆匆,“九一三”事件已过去半个世纪。
?
现在的人们,已很难想象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有多么强烈。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让我们看看50年前,当人们第一次听说这一事件时,有些什么反应。
?
?
1971年9月13日凌晨,周总理、汪东兴向毛主席汇报:林彪的飞机已向北飞行,即将飞出国境。毛主席说:
?
?
作为大政治家,老人家确实气度非凡,见识卓越。
?
根据周总理部署,9月14日上午,外交部党的核心小组召开会议,研究林彪叛逃之后可能出现的几种局面及应对措施,代部长姬鹏飞主持会议。
?
过了中午12点,会议仍在进行。突然,房门被推开,值班秘书直奔姬鹏飞。据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符浩回忆:
?
?
外交部迅速上报。周总理刚睡着,秘书只好把他叫醒。听说飞机上8男1女全部死亡后,周高兴得连声说:“啊,摔死了,摔死了!”
?
他当即报告毛主席,毛主席听了也很高兴,说:“这是最理想的结果!”(注3)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
?
9月14日晚上,符浩回到家中。虽然非常疲倦(先一晚通宵未睡),仍然十分兴奋,信步走到同院子的乔冠华家中,两人举杯畅饮。符浩吟诵了唐朝诗人卢纶著名的《塞下曲》: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乔老爷诗兴大发,巧改唐诗:
?
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
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
?
几天后,此诗在高层不胫而走,郭沫若听说后,挥毫将此诗书成条幅,赠送乔冠华:
?
?
9月15日一早,乔冠华就赶到三O一医院看望老部长陈毅。他兴奋地说:
?
?
陈毅听了,也十分激动。(注5)
?
此后,叶剑英元帅也写下一首《斥林彪》(注6):
?
铁鸟南飞叛未成,
庐山终古显威灵。
仓皇北窜埋沙碛,
地下应惭汉李陵。
万里长城东起点:老龙头?
?
从9月14日下午起,周总理用保密电话向各大军区、各省市主要负责人通报了林彪的死讯。
?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接电话后,立即通知军区和省委常委,晚上8点来中山陵八号听传达。会前,许世友请几位领导喝酒庆贺,因为特别高兴,平均每人喝了一瓶多茅台。以致开会传达时,许司令舌头根子发硬,“只记得是蒙古的什么汗”,秘书赶快提醒:是温都尔汗。
?
过了几天,在中南海万字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清查与林彪有牵连的人和事。政治局委员除了黄、吴、李、邱外,基本上都到了会,王洪文等人列席。《近看许世友》一书罕见地记述了这个会议:
?
?
北戴河海滨
?
?
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中发[1971]57号),文件开头写道:
?
?
文件传达到河南省潢川县团中央“五七干校”,在这里劳动的胡耀邦非常吃惊。就在当天早上,“五七战士”列队“早请示”时,在三呼“万寿无疆”之后,还三呼林副统帅“永远健康”。很长一段时间里,胡耀邦都在沉思。
?
军代表问他:“最近想些什么?”心怀坦荡的胡耀邦脱口而出:“在考虑国家体制问题。”军代表觉得荒唐透顶,可笑之至。他到各个连队去,用强烈讽刺的口吻说:胡耀邦现在还在考虑什么国家体制问题,我狠狠批评了他,说国家体制用得着你考虑吗?你考虑得了吗?你老老实实考虑自己的问题就行了。(注8)
?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可笑的不是胡耀邦。
?
胡耀邦在河南潢川五七干校插秧
?
10月3日下午,驻蒙古大使馆二秘孙一光参加了外交部传达中央文件的大会。此前9月20日,正是他奉命回国报告温都尔汗坠机事件,但直到此时,他才知道自己带回国内的那些照片,竟然是林彪等人的遗照。
?
?
当时,陈丕显的儿子陈小津正在湖南省汉寿县某军垦农场劳动待分配,听了传达后非常紧张:
?
?
同在军垦农场劳动的戴晴(傅大庆烈士之女、叶剑英的养女)更果断:当即不辞而别,不见踪影,闹得整个长沙地区都在抓她,广州军区还派人到北京找她。(注10)
?
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中央严格要求“内外有别、有步骤”地逐级传达。10月6日,中央以65号文件发布了进一步扩大传达林彪集团罪行的通知;10月24日, 又以67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向全国广大工农兵群众传达林彪叛党叛国事件的通知。
?
崔道怡(文革后当过《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当时正在湖北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据他回忆:
?
?
10月底,海南建设兵团某团在一片橡胶林中召开全团大会进行传达,知青黄子平后来回忆:
?
邓小平在江西软禁地含饴弄孙
?
11月6日,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突然通知邓小平、卓琳夫妇去听传达中央文件。文件整整念了两个小时,会后又组织各车间讨论,邓小平始终一言不发。其女儿毛毛(邓榕)记述了父亲回家后的反应:
?
?
两天后,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坚决拥护中央关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决定,同时汇报了自己到江西劳动的情况,表示希望出来做一点具体工作。(注13)
?
少数基层群众,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无法承受如此强烈的刺激。
?
宁夏作家郝寒冰记述:11月13日,银川市拖拉机配件厂正式向党团员传达中央文件。听到林彪叛国出逃、自取灭亡时,因为受到强烈刺激,拉料工人莫增仁一声惨叫,当场犯了羊羔疯,口吐白沫。
?
北戴河海滨浴场
?
?
惊人的消息也在民间悄悄流传。
?
9月16日,刘仁(原北京市委第二书记、时在狱中)的妻子甘英独自一人在单位劳动刷痰盂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她的背后大喊一声:“林彪完蛋了!”当她回头看时,却不见了人影。这位在林彪死去三天就知道消息并敢于向她通风报信的人,应该不是寻常百姓。(注15)
?
较早听到这个消息的,还有原文化部部长茅盾的儿子韦韬:
?
?
中国第一代女电视播音员吕大渝回忆:
?
?
当晚,吕大渝赶到自己的中学好友孙文冬家打探消息,从孙的丈夫李观承那里,得知是林彪出了事。(注17)
?
罗瑞卿的女儿点点回忆:
?
?
很多人悄悄传递着消息。往往是A告诉B之后,千叮万嘱:“可不能传给别人,这事非同小可。”B回答:“你放心,保证不传!”次日,B就告诉了C,同时叮嘱:“千万不能外传。”C同样信誓旦旦:“向毛主席保证,不外传!”就这样,没过多久,很多人知道了。
?
到后来以讹传讹,民间的流传越来越广,也越来越荒唐。
?
有的版本说:林彪和另一个(林立果——谐音,下同)老婆都摔死了,摔的地方温度热得出汗(温都尔汗),林彪的三角裤衩(三叉戟)都摔破了,后面跟着老婆一群(叶群),死了好多人……
北戴河海滨滩涂
?
?
没有消息来源的人,也从蛛丝马迹中看出了端倪。
?
正在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的老作家陈白尘在10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
?
原中联部副部长伍修权当时被关在秦城监狱,他后来回忆:
?
?
一个多月后,专案组提审伍修权,调查林彪的有关情况,证实了他的判断。(注20)
?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当时关押在北京某监狱,十几个人一间房,手上只有一本小红书《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要求每天集体学习《人民日报》,背诵《老三篇》和小红书前面林彪写的《再版前言》。1971年国庆节,报纸上登载的西哈努克的贺电里只提毛泽东和周恩来,不提林彪。杨宪益判断:林彪出问题了。于是,他把小红书前面的《再版前言》撕掉。过了一个月,看守进来收缴小红书,并逐本检查。翻到杨宪益那一本时,没有看到《再版前言》,看守略为踌躇,就把小红书退给他。看守离开后,其他犯人都问为什么,杨不敢多言。又过了一个月,进来一个年轻犯人,才知道林彪已叛逃。杨宪益很得意,认为这是他在坐牢期间做的唯一一件痛快事。(注21)
?
正被监护的罗瑞卿大将也从报纸上分析出了林彪已经垮台,高兴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后来,他写了13万字揭发林彪罪行的材料,还写了一首诗《答友人》:(注22)
?
林贼蛇蝎心,蔽空犹乌云。
篡权之狠毒,远超狗彘行。
北戴河郊外即景
?
?
有人欢喜有人愁,林彪的亲信们狼狈不堪。
?
根据毛主席指示,中央没有马上对黄、吴、李、邱采取措施,而是给了他们10天时间“争取宽大处理”。
?
徐向前元帅晚年回忆:
?
?
林彪和黄吴李邱
?
《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一书记述了这次传达中的另一个细节:
?
往日一散会,黄永胜的大红旗就“呼”地开到最前头,主人盛气凌人地第一个钻进汽车,扬长而去。
?
今天,黄的司机依旧把车开到最前头。黄永胜依然第一个走出来,但他面色紧张,神情恍惚,不耐烦地挥挥手,示意司机把汽车靠边,然后恭候在门前,对每一位扬眉吐气、昂首挺胸走出会场的老帅赔着笑脸。他伸伸手,好像是请老帅们上车。
?
走在前面的徐向前仿佛根本没看见,笑着对陈毅说:“真应该在这里干一杯!可惜没菜!早知是这件大好事,我们每人带些菜来。”
?
“对吆!”陈毅朗声应道:“回家吃晚饭时,先干一杯!”
?
院内汽车所剩无几,黄永胜仍站在门口,脸上挂着呆滞、沮丧的苦笑,往日笔直挺起的身躯,仿佛突然断了脊柱。(注24)
北戴河火车站里的机车文物
?
?
有些人想得更多、更深。
?
在“九一三”事件中,最忙最累的是周恩来,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他的侄女周秉德记述,当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只剩下周恩来、纪登奎时:
?
?
纪登奎被吓坏了,赶快安慰:
?
失去自由多年的彭德怀元帅也没有兴高采烈。
?
1972年1月8日上午被提审,专案组宣布林彪事件,让他揭发交代。彭德怀回答:
?
?
6月9日,专案组要他写材料。专案组走后,彭说:
?
8月23日下午,专案组正式传达中央57号文件。当晚,年逾七旬、重病缠身的彭德怀对看守说:
?
?
现在看这段话,依然惊心。
北戴河街头即景
?
?
在民间,也不乏深思的人。
?
北京大学数学系教师丁石孙刚从江西“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就听到了传达。他的感受颇有代表性:
?
?
文革后,丁石孙历任北大校长、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著名作家阿城当时是云南知青。据他回忆,因为偷听外台,知青们很早就知悉林彪已出事。
?
阿城在云南乡下
?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北京某电影院门口,青年职工鲍昆和一个同事正在挖防空洞。同事是干部子弟,悄悄讲了“九一三”事件,鲍昆惊得手中的铁锹停在了半空。他后来记述:
?
?
他的预感没错,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北戴河的清晨
(作者说明:本文所引资料,除一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三届外,其余均来自正规出版物。)? ?
注释:
1.《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P208,作者汪东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2.《九一三事件补白》一文,作者符浩,载于《瞭望周刊》1988年3月25日;
3.《李德生回忆录》P424,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4.《九一三事件补白》一文,同注2;
5.《跨过厚厚的大红门》P86,作者章含之,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6.《“九一三”事件后党内诗人的“诗词热”》一文,作者散木,载于《党史博览》2013年第5期;
7.《近看许世友》P219-P221,作者李耀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8.《胡耀邦传》(第一卷)P416-P417,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P167,作者孙一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10.《我的文革岁月》P214,作者陈小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1.《在五七干校的日子》一书P184,唐筱菊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12.《七十年代》P322-P323,北岛、李陀主编,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13.《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P206-P210,作者毛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913”后遗症,惊心动魄的日子》一文,作者郝寒冰,载于2020年11月28日微信公众号《新三届》(已链接,点击可阅);
15.《非常的考验——怀念刘仁同志》一文,作者甘英,载于《当代》杂志1979年6月出品的创刊号;
16.《父亲茅盾的晚年》P99,作者韦韬、陈小曼,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17.《走进往事——一位共和国第一代女电视播音员的自述》P215,作者吕大渝,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18.《非凡的年代》P228,作者点点,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
19.《牛棚日记》P218-219,作者陈白尘,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
20.《伍修权回忆录》P312,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21.《一件好玩的事》一文,作者杨宪益,载于《东方纪事》杂志1989年第3期;
22.《九一三事件消息的传播》一文,作者莽东鸿,载于《党史博览》杂志2003年第4期;
23.《徐向前回忆录》P638,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4版;
24.《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P298, 作者铁竹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版;
25.《我的伯父周恩来》P328-P329,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彭德怀年谱》P833-P836,王焰主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P141,丁石孙口述,湖南教育社2013年版;
28.《七十年代》P149,同注12;
29.《七十年代》P192-P193,同注12。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三界):913事件50周年丨张志鸿:秋天里的一声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