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是历史的密码,它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一版一版的地图可以帮助人们触摸历史的真实。由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革命根据地军政等机构在战争年代绘制的珍贵地图,记录着各根据地在行政区划、军事斗争等方面在时间、空间上的即时状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山西省图书馆收藏有三大根据地地图约1000多张,藏量丰厚,种类齐全,并已全部进行数字化扫描。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山西省图书馆特推出馆藏三大根据地地图线上展三期。本期展出的是第三期晋冀鲁豫根据地地图。
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又称晋冀鲁豫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抗日根据地。它位于华北同蒲路(大同―风陵渡)以东,津浦路(天津―浦口)以西,陇海路(兰州―连云港)以北,正太(正定―太原)、石德路(石家庄―德州)以南,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区。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等领导机关的驻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要地。解放战争中,这里又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出发地和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后勤供应地之一。
此次展览所选地图,品种较多、内容丰富,包括行政区划图、对敌斗争形势图、党员分布图、人口户数土地标图、地方物产图、长途有线电线路略图等,反映了1938年4月至1949年8月间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战争形势、党组织建设、经济和人口变化等情况。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邯郸市教育出版社印。图高53cm、宽70cm,有图例,标明了晋冀鲁豫各军区、军分区、县界等信息。
1940年11月绘,图高59cm、宽47cm。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是华北战略要地之一。
图高30cm、宽20cm。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是全国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
图高50cm、宽58cm,比例尺1:100000。
太北区位于太行区的北部。1940年1月,晋冀豫区以白晋路(从祁县白圭到晋城)为界,路东为太行区、路西为太岳区。1940年3月,太行区以临(汾)屯(留)公路及长治、平顺、磁县一线为界,分为太北、太南两区。
图高62cm、宽50cm,比例尺1:200000,1942年9月绘印,有图例,标明了县界、村镇、道路、河流山脉等信息。
1945年1月,太行军区司令部制,高52cm、宽34cm。此图绘制了截止1945年1月1日太行军区的敌人军事分布情况。
1947年7月,太行军区电总局通信科印,图高62cm、宽37cm。
图高88cm、宽59cm。1947年6月填,图中标明了太行全区及各分区、县的行政区、行政村、户数、人口和土地等数据,反映了当时太行区的发展形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四月,太行第二专署建筑科绘制,高118cm、宽78cm。图中除标明行政区界、自然地理信息外,还注明了果木、瓜菜、药材、矿产等物产信息。
图高37cm、宽26cm。此图反映了太行五分区当时收粮、发粮的地点、路线等情况,数字详实,一目了然。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八月制,高106cm、宽67cm。图中标明了截至1949年7月中旬,太岳全区及各县的行政村、人口、支部、党员等数据。
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四月辽县新民工厂印,有比例尺,每一方格代表十方里。有图例,标明了敌占区、游击区、敌炮台、甲等村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敌我斗争形势等状况。
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
一二九师司令部参谋处绘图室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一月印,高55cm、宽59cm,比例尺1:25000。有图例,标明了等高线、河流、道路、村镇等信息。
涉县曾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
图高33cm、宽44cm,1945年1月绘制。图中标明了根据地、游击区、我占优势之游击区、敌我力量平衡之游击区界,反映了当时敌我斗争形势。
图高28cm、宽34cm,标明了截至1945年1月25日,太谷县根据地、敌占区及游击区分别拥有的村庄、户口、人口、土地、产粮数量,用详实数据对当时的敌我力量进行了对比。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五月,太岳水利调查组绘,高43cm、宽47cm,有图例,标明了山脉、泉源、河渠、水车、稻田等信息,反映了济源县当时水利建设等状况。
济源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属太岳区。?
1948年8月,太行六专署印,高39cm、宽50cm,有图例。
彭城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是著名的瓷器产地。
曾经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这些从战火中幸存下来的红色地图,仍让我们在经纬之间感受到红色测绘人的艰苦付出,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曲折而光辉的历程。让我们铭记党的历史,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山西省图书馆):超乎想象!根据地地图竟然藏着这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