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1965年夏,72岁的毛主席决定回一趟井冈山。

    他当时很动情地对身边人说,“我老了,经常梦到井冈山。很想去看看……”  


    作为历史巨人的毛泽东,一辈子几乎走遍了华夏的每一个地方。建国之后,毛泽东没有回过瑞金,没有回过遵义,没有回过延安,没回过西柏坡;唯独回过井冈山。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深思。


    要知道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这些地方,如今都是典型的红色文化坐标,是很多人的精神圣地;每天都会有各行各业的人们去旅游、游学或朝圣。

    为什么毛泽东建国之后只回过井冈山呢?现在已有的文献资料给出的解释,无外乎建国之后毛泽东太忙了,没时间回那些地方。

    其实这个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建国之后毛主席经常外出巡视,他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那他为什么唯独钟爱井冈山呢?


一,“没有过去井冈山的艰难斗争,就不会有今天”


    毛主席从522住到29日,在井冈山住了7天

    在外人看来,可能认为他只是去井冈山休闲一下、顺便写两首诗,或者是年老了回顾一番峥嵘岁月。

    实际上毛主席的心情并不轻松。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毛主席在井冈山说了这样一段沉重且意义深远的话,“为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几岁呀!没有过去井冈山的艰难斗争,就不会有今天。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三十多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我相信,井冈山将来还会变得更好更神气。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井冈山的精神不能丢了……”

    ——这段话如果出现在别处,可能也显得稀松平常。但是由1965年身在井冈山的毛泽东口中说出来,却有着无尽的苍凉、沉重、辉煌……

     这段话的重点就在于“井冈山精神不能丢了”,丢了井冈山精神就要付出代价。

     井冈山精神,一方面指革命牺牲很大,需要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及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是告诫同志们不能丢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但是,毛泽东这些话有多少人听进去,那是要打问号的,至少这么多年以来,那些搞腐败的群体没听进去。他们既没有牺牲精神,也没有服务精神,只有贪婪的欲望。

      在井冈山那几天,毛泽东又把这段话的精髓写入两首诗中:分别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

他在《念奴娇·井冈山》最后部分写道: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搞革命牺牲很大。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初心绽放出的魅力。

二,“我要上山下湖,到山林里去跟绿林好汉交朋友。”

    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主动放弃继续攻打大城市的机会,带着队伍进入罗霄山脉,去实践他内心的蓝图。

    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曾邀请毛泽东去上海总部工作,毛泽东干脆地拒绝说:“我要上山下湖,到山林里去跟绿林好汉交朋友。”

    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本质上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做事与写文章都比较热血。他的朋友圈基本都是大知识分子、学者、教授与革命者。

    所以,当他要去寻找绿林好汉时,还是让同志们挺吃惊的。

    在江西一系列名山大川中,罗霄山脉并不起眼。如果没有毛泽东在1927年的惊天抉择,袁文才和王佐在井冈山也很难有所成就;那么今天的井冈山估计也就是江西一座普通的风景秀丽之地,绝对不会是红色精神坐标,也不会有人去这里朝圣。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罗霄山脉

    

    在1927年之前的几千年里,井冈山及其周边都是人迹罕至之地,常有绿林土匪出没。

    纵观井冈山绿林史,最后一个土匪群体应该算胡亚春领导的“马刀队”。但“马刀队”以及整个井冈山绿林的命运在1923年发生改变。因为那一年出身贫寒的袁文才因不堪地主欺压,不得已投了“马刀队”。

    袁文才本身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虽然加入绿林,但并不想继续在绿林中打家劫舍;于1926年接受政府招安,从黑道走向白道。

    1926年10月,袁文才在中共的协助下发起宁冈起义,打进了县衙,不久加入了中共,成了组织的一员。他的队伍就挂在了江西省委旗下。

   国民党叛变革命后,袁文才与王佐奋力留住几十条枪和部分同志,依靠井冈山地区的高山密林坚持战斗。

    当然袁文才和王佐的队伍更像是绿林和农民军的混合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军。

    秋收起义之后,江西省委给毛泽东送去一封密信。送信人是宋任穷(日后的开国上将,并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1927926,宋任穷到了莲花县城追上起义队伍,把信交给毛泽东。信中内容是,江西省委建议毛泽东带领部队到井冈山一带,那里有袁文才和王佐部可以作接应。

    毛泽东略做思索便决定去井冈山。他去那里并不是为了寻求袁文才的支持,而是要把井冈山作为改造天下的起点,顺手把袁文才和王佐一起改造了。

    毛泽东和袁文才初次见面的时间是1927106日上午,毛泽东等七人没带任何武器前往赴会,基本算是单刀赴会。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毛泽东、袁文才会见地—大仓村林凤和家

    在兵荒马乱的年头,毛泽东和袁文才素昧平生。在双方没有信任基础的前提下,起义领头人这么做风险非常之大。但毛泽东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结果两人甚为投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得知袁文才只有60条破枪,毛泽东当即决定赠送他108条枪,而袁文才则慷慨回赠1000块大洋。

    107,袁文才亲自带了30人,抬上一张睡椅轿子,接毛泽东上茅坪(井冈山)。

    毛泽东没有换衣坐轿,只是换上了谢梅香(袁文才妻子)亲手做的新鞋,拄着拐杖上山。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茅坪安家(1927.10.07)


    到达茅坪后,袁文才把毛泽东安排在八角楼。

    就这样毛泽东和红军将士们在井冈山站住了脚跟。

    公开资料都说是毛泽东的个人魅力折服了袁文才。这个说法并不能算不对,因为毛泽东的个人魅力确实很大。毕竟袁文才在黑白两道混了那么多年,能通过一席话将其折服,足以突显毛泽东的个人魅力。

    在折服袁文才这事上,仅仅强调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并不能完全呈现历史的全部脉络。如果毛泽东在929之前和袁文才见面,未必能将其一举折服。

    原因很简单,毛泽东在929搞了“三湾改编”。


三,在井冈山,毛泽东蜕变为顶级军事家


    红军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支军队:

特殊1:兵员最广,红军来自普通农民老百姓。因为红军的终极战略目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独一无二的。

特殊2:战斗力极强,这个不解释。

特殊3:井冈山时代的红军战士,几乎不发军饷,相当于开公司不发薪水。

    当时的大致情况是,井冈山根据地也面临严厉的经济封锁,各种生活生产物资,如食盐、布匹、药品,严重缺乏,红军将士们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标准。冬天棉衣不够,战士们只穿两件单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但红军将士们将这些困难都一一克服了。大量的国民党俘虏兵,心甘情愿地加入了红军队伍。甚至有整队的国民党部队主动前来投诚。这就是红军的魅力。

    在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没有解散,反而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力。这也是红军的魅力。

    纵观古今中外,军队不发军饷还能保证战斗力,且打仗不扰老百姓的,红军基本上是独一份。所以仅仅是战斗成本这一项,红军就超越所有对手。这还是红军的魅力。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不会搞经济,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最高明的经济学家也不可能把战斗成本压得更低。从军事经济学层面看,毛泽东是大师级的。

    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于三湾改编。

    时间回到926,毛泽东接到宋任穷的信之后决定上井冈山,但并没有急吼吼地去会见袁文才,而是先在三湾村对自己的队伍做了一番改造。


    三湾改编确立了三大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把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尊重士兵们的选择,愿意留下干革命的就继续留下,不愿意留下来的发给路费回家。送信的宋任穷被编入了第3营第7连,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军旅生涯。——这条原则解决了自古以来“喝兵血”的难题。仅这一条,就足以证明红军与众不同。

 

    二是党指挥枪的原则,班有党员,排设党小组,连队有党支部,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

   ( 1972年邓小平参观三湾村时说:“毛主席创立了‘党支部建立在连上’的创举,从而确定了党对军队的控制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


    三是确立官兵平等的原则,即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权限包括参加对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长官要受它的监督。(这条原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是说说,而且是完全落到实处的。比方说井冈山挑粮,毛泽东和朱德都是和士兵一样去挑的。)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三湾改编(1927.09.29–10.03)

    通过三湾改编,毛泽东在部队中落实了四个统一:思想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一支即将解散的旧式军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蜕变为一支战斗力、凝聚力空前加强的新型人民军队。

     “三湾改编”之后,毛泽东本人从知识分子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毛泽东带的队伍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红军”,成了中国的希望。

     面对蜕变为军事家的毛泽东和他带领的红军队伍,袁文才自然无法抵挡其魅力。


     如果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之前去见袁文才。那时毛泽东还算是热血书生,他带的军队和其他军队并无本质区别。那种情况下,想要折服袁文才那样的人精,肯定要多费很多周折。

     三湾改编之后,一支面貌焕然一新的部队直接展示在袁文才面前。也许袁文才最初并不完全服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袁文才就再也无法拒绝毛泽东,也无法拒绝红军。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袁文才到处夸“毛委员是中央才”,并请毛泽东派人帮他训练部队。

    因为袁文才本身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人,毛泽东展示出了更大的理想和情怀,且又通过红军把理想和情怀制度化。

    实际上不仅是袁文才,任何一个有理想与情怀的人都不可能拒绝毛泽东与红军。

    因为红军不仅仅是一支军队,还是一个巨大的系统熔炉,可以吸纳一切有理想情怀之人,并把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更显著的事例便是朱德带队伍上井冈山。


四,在井冈山,毛泽东个人魅力凝聚众将


    朱德本身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虽然出身不高,但凭借自己的实力,他在兵荒马乱的旧军队系统中站稳脚跟。如果他愿意继续在旧军队干下去,荣华富贵还是能保障的。

    但朱德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最终抛弃了旧军队的一切,接受了共产党的思想。即便是搞革命,从北平到上海,朱德也能接触到孙中山和陈独秀那个级别。

    由于孙中山和陈独秀没能满足他的愿望,他便万里寻党到欧洲,终于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成为中共一员。

    孙中山建议朱德到国军去,朱德拒绝了。

    八一南昌起义,朱德最初并不是最核心的指挥官。但是在南下途中最关键的三河坝战役,朱德成了中坚。这表示朱德有担当。

    完成任务之后,他又带着残部在湘南一带辗转。在最危险的时刻,朱德又利用自己的关系(依靠云南讲武学堂的结义兄弟、国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的帮助)带着队伍渡过难关。

    1928428,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历史巨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从那一刻起,他们成了彼此一生的同志、战友与朋友,中国历史也由此开启新的一页。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朱德辗转半生,和孙中山、陈独秀等人不合拍,却和毛泽东非常契合;

    他在旧军队的模式中各种不适应,在弱小的红军中却如鱼得水。

    朱德个性大气质朴,毛泽东个性豪迈奔放,两个原本性格差距巨大之人,在井冈山崭新的军事政治系统下开展了历史性合作。他们一起通过红军小道,愉快地挑粮食上井冈山。战斗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浓烈的理想主义的快乐。

   这充分证明红军以及井冈山模式,可以将不同的巨人融合在一起,并放大他们的优点


    和朱德一起上井冈山的陈毅,也是一个豪迈奔放的知识分子,平时喜欢写点诗歌文章啥的,这点他和毛泽东有点类似。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陈毅并没有赶上81的南昌起义,而是在队伍失败南下途中赶上的。当时前委给陈毅一个73团担任政治指导员的职务,让他不要嫌弃官小。陈毅说就是让他当连指导员也干。

    其实当时军队系统还是国军那套,政治指导员的工作比较虚,被调侃为“五皮主义”的大忽悠。但陈毅就是干下去了,并且干得有声有色。

    在三河坝战斗之后,陈毅一直辅助朱德,成了那支军队仅次于朱德的二号人物。井冈山会师之后,陈毅成为仅次于朱毛的第三号人物(政治部主任)。

    井冈山上,工作之余,陈毅经常和毛泽东谈诗论文。

    毛泽东井冈山时代的作品,陈毅都是第一批读者。

    中国的文人相轻,陈毅和毛泽东之间却没有这表示红军和井冈山模式,可以在放大巨人优点的同时,隐匿其缺点


    和朱德陈毅一起上井冈山的林彪是另一个特例,他是沉默的天才。

    大凡天才型人物,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如果能找到一种方式把内心世界释放出来,不管在任何行业都是天才级别。生逢乱世的林彪走上了战场,他能找到的释放内心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战争。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林彪


    拥有这种人格者,为将,就可能是不出世的名将。

    这种级别的名将,只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才能驾驭,也只有碰见雄才大略的人物才能最大程度地去发挥。

    两者一旦结合,那就是历史风云中最精彩的华章。

上井冈山之前,林彪的世界是动荡不安的。在井冈山和毛泽东相遇后,21岁的林彪的才华开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林彪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和毛泽东相见是54号,朱毛会师的6天之后。

    那天在得知毛泽东前来视察后,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彪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话,“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刚才团部派人来说,毛委员马上要来看我们,毛委员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们红军的重要领导。我们马上要见到毛委员了,请大家把武器擦一擦,衣服整一整,使毛委员对我们部队有个好印象。”

    林彪说:“毛委员曾说过,我们这支队伍,虽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队伍,但不管是这个军阀,还是那个土匪,只要有枪,就有地盘,就有一块天下,我们红军也有枪,也能坐天下。”

    毛泽东听到林彪的话就问:“那个娃娃是谁呀?”

    陈毅说:“他就是在耒阳城打了胜仗的林彪。”

毛泽东最爱能打仗的人,当时最缺能打仗之人。毛泽东就拉着林彪的手说:“你的话讲得很好啊!”

    听到毛委员夸奖,林彪立马行个军礼:“报告毛委员,我叫林彪。”

    林彪遇见毛泽东,是名将遇到雄主,很快便成长为“红军之鹰”;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天意。林彪的军事才华,匹配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无往而不利。

    林彪被毛泽东折服,充分体现出毛泽东的魅力,体现出红军和井冈山模式的魅力。

    和“红军之鹰”林彪不同,号称“红军之狮”的彭德怀性如烈火、嫉恶如仇。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彭德怀是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军胆。任何阶段的战争,彭德怀说不能打,一定就不能打。红军时代坚守井冈山,八路军时代的百团大战,建国之后的抗美援朝,都是彭德怀在兜底。

      彭德怀和林彪、陈毅、朱德等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没有上井冈山之前,人生比较坎坷不定;到了井冈山之后,和毛泽东一起实现了人生坐标和历史坐标的完美融合。这个过程既体现了毛泽东的个人魅力,也体现出红军和井冈山模式的魅力。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说来也比较值得深思,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还有罗荣桓、粟裕、谭政、黄克诚等人,为什么到了井冈山便找到人生坐标?以及为革命而牺牲的卢德铭、王尔琢、张子清、伍中豪、陈毅安、何挺颖、宛希先、朱云卿、黄公略等将士愿意在如此艰苦的井冈山干革命?原因很简单,他们最终认可了毛泽东构建的模式,被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思想折服。

    实际上毛泽东自己也是在井冈山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蜕变,即向顶级政治家的蜕变

五,在井冈山,毛泽东蜕变为顶级政治家

    历史巨人毛泽东有很多标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头衔无疑是政治家。

    纵观毛泽东一生,他就是在八角楼上完成向顶级政治家的蜕变。  

    从192710月份上井冈山之后,毛泽东大多数时间住在八角楼上。

    如今的八角楼已经成为井冈山之灵魂,被称为“井冈山的心脏”,是游人必看之地。其实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楼阁,面积不大,两个人住稍显拥挤。


    八角楼内一床一桌几把椅子而已。侧面也有窗子,可以见山里风景。

    其特色就在于上方有个八角天窗,可以仰望星空。

    毛泽东住进八角楼之前,它就是普通阁楼,即便在贫瘠的山地里也没什么特色。

    如今之所以举世闻名,是因为毛泽东住在阁楼时的每一个夜里,都挑灯读书写文章。

    当时经济困难,为勤俭节约,组织规定各连及其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油灯,可点3根灯芯;不办公时,应将油灯熄灭;连部留一盏油灯,供值班、查哨用,但只准点1根灯芯。

    夜晚来临,熄灯号响起,战士们就吹灭油灯。毛泽东的阁楼内,也只有一盏1根灯芯的油灯照明。可以说勤俭节约,原本就是组织的初心之一。对比当年的艰难困苦,现在部分领导机关的奢侈浪费,太可恨了。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八角楼的灯光

    井冈山空气潮湿,夜晚寒气袭人。个头高大的毛泽东披着毯子御寒,在1根灯芯的油灯下读书写作。

    正是在那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写下很多篇至关重要的文章。其中《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最为重要。

    两篇雄文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阐述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最关键的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为组织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有了这个理论,马列主义中国化就有了基础,组织和国民党争锋也就有了理论指导方针。

    如今很多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比如华为在国际上开疆扩土,或拼多多等后发互联网企业崛起壮大,都是沿袭这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

    某种意义上来说,八角楼上的毛泽东蜕变成为顶级政治家。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毛泽东那个级别的政治家也是屈指可数。历史上任何一个那个级别的政治家横空出世,都会改天换地,同时也会吸引一批人杰。

    井冈山上杰出的将帅们,都见证了毛泽东那种历史级别的蜕变;他们自己获益的同时,也在推动历史前进。


    正因为无与伦比的特殊历史地位,井冈山才成为毛主席建国后魂牵梦绕重新回来的唯一地方。


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周教授讲历史):为什么毛主席建国后只回过井冈山?

(浏览 283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