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陈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以及后来的陈谢集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实际是受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该部在1948年之前,一直在晋南和豫西独立作战,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战略方向。所以,该部的技术、战术,乃至干部任用标准上,与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其他纵队颇有不同。
陈赓打仗非常细腻,非常注意对麾下团队的打造,着力培养能力强、干练的团长,特别是抗战干部。虽然4纵的底子是红31军,经历了八年抗战,仍存有不少红军干部。但在解放战争中,4纵各主力团队的团长,已由红军资历的干部渐渐变为决死队的干部。淮海战役前,4纵的主力团团长,已是清一色的决死队干部,不少由政工干部转为军事干部,经过了战争的考验,部队保持旺盛战斗力和朝气。
例如,王长有、吴效闵、赵华青、梁中玉、胡尚礼、朱英等6位陈赓战争年代重用的团级将领。王长有是最早提起来的决死队军事干部,上党战役前后即任4纵主力团38团团长,后调往13旅37团当团长,提升该团战斗力,建国后任43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吴效闵后任13军军长,在济南军区副司令员任上病逝。赵华青,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梁中玉,后任14军军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胡尚礼曾任32团参谋长、团长,后任14军政委。朱英是惟一非4纵老团队、22旅出来的团长,接替梁中玉任14军军长,后任广州军区参谋长。
陈赓之所以提拔中学生甚至有部分大学生的决死队干部作为4纵中级将领,是认为年青、有文化的将领更容易接受新鲜事务,驾驭复杂局面能力更强。如吴效闵在临浮战役时,任29团政委。当时该团捕捉罗列不及,吴效闵趁国民党整编第1旅旅长黄正诚1团攻击30团防御阵地受挫,夜晚进村庄休息时,不消极等待上级命令,而是果断地指挥手头部队借着趁乱攻入村庄,为全歼整编第1旅旅部及1团创造条件。战后,吴效闵被陈赓由29团政委调整到该团团长岗位,从此一直受到陈赓信任。
除了重用知识分子干部,陈赓所部在技战术训练上,除传统的射击和刺杀外,还特别突出以下三项:
一是土工作业。从挖单兵工事,到挖交通壕,到构筑大小不同的火力点,都训练了。陈赓纵队的士兵每人均配一把短铁锹,这在那时的部队是少见的。
二是爆破。攻打设防之敌,在缺乏火炮的情况下,这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聂佩璋的飞雷,就是在爆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是投弹。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手榴弹不多。但上党战役后,我军不但缴获颇丰,而且太行军工的手榴弹产量、质量都提升很快。为了熟练地掌握投弹技术,陈赓部队的投弹训练不仅很勤,而且经常发动指战员解决实战中运用手榴弹的技术难题。例如,在村落战中,手榴弹投到房顶上,会顺着倾斜的屋顶滚下来。4纵的战士们搞了个小发明:在弹柄上横着绑一根类似筷子的小棍儿,避免弹体滚动。消灭黄正诚的整编第1旅时,4纵的炮火很弱,就要就靠数千枚这样的手榴弹解决战斗。这在其他部队是难以想像的。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陈赓所部有如下战术特点:
1、每每以少数兵力依托野战阵地进行防御,诱敌来攻;
2、当敌迫近或进攻受挫后,集中主力发起突然的反击,以消灭敌人于野外。
3、在追击时,以多路小部队渗透各部溃退之国民党军的间隙中,跟踪穷追猛打,以增大其混乱,不给敌以组织抵抗的时机。
4、当退却之国民党军占领村落筑工事顽抗时,力争以猛冲、猛打的手段歼敌于立足未稳。
5、但当敌完成对村落的设防后,则适机集中兵力、火力,以攻坚手段逐点加以围歼。
这套战法使得陈赓所部每每避开国民党军火力强、善守备的长处,抓住其士气低、怕近战的弱点,从而扩大了战果。在临浮战役歼灭整编第1旅时,这套战法就已经初现雏形,到汾孝战役时得以完善。
淮海战役中,中野4纵对黄维兵团的作战,也是从防御作战开始,4纵在挫败黄兵团10军等的进攻后,发起追袭,击溃在后苍促掩护的14军,迫敌混乱,打乱黄兵团突围计划,并连续攻取敌设防村庄,包围黄维兵团。在敌完成纵深设防后,对敌坚固设防村庄发起野战攻坚,最后消灭黄维兵团。
广西战役中,陈赓的第4兵团对桂系3兵团的作战,也是以防御作战开始,挫败敌攻势,发起追击,与四野43军将敌完全击溃。第14军在追击中不受溃敌牵制,再次先敌主力占领钦州,歼灭华中长官公署直属部队,堵住桂系最后一个逃出大陆的出口。
解放战争中,陈赓指挥的第4纵队,以及后来的第13军和第14军各部队深谙此种战法,体现所部擅长野战、主动攻击精神强、韧劲足和机动能力强的作战特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風明月逍遥客):解放战争陈赓的纵队为何能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