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的最后岁月:医疗史上的淮海战役

叶剑英1980年确诊患“巴金森氏病”,在其生命中的最后六年时间里,多次出现病危。年迈的叶剑英几乎各个系统都出现了病症,治疗非常困难。这种情形,在医疗史上罕见。当时称抢救为医疗保健史上的“淮海战役”。本文摘自《开国将帅的临终时刻》,作者罗元生。

叶剑英的最后岁月:医疗史上的淮海战役

1979年,叶剑英八旬有二,走路步履不稳,而且步子的幅度越来越小。这件事引起了中央军委主要领导人邓小平的重视。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1980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正式成立了一个以解放军总医院为主的医疗保健组,定期为叶剑英检查身体,进行保健和医疗。叶帅患上“巴金森氏病”。

1980年,叶帅在中央保健委员会医疗保健组的检查下,确诊患的是“巴金森氏病”。这种病,常常会引起并发症,如感冒、肺部感染等。

到了1982年,叶剑英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已是85岁的老人了,一过春天,他就疾病缠身。由于受天气阴雨的影响,叶剑英的肺部感染,常常是过几天就要发作一次。

一发作,就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静脉输液治疗。静脉注射本来是件挺简单和容易的事,可这事落在叶剑英身上却不那么容易。80多岁的他,血管又细又脆,加上经常反复穿刺,进行静脉注射的难度越来越大,护士们有些犯愁,值班的护士常常在输液时出现情绪紧张。这样一个微小的变化,却逃不过叶帅敏锐的眼睛。

一天午饭后,护士又准备给叶剑英输液。叶剑英亲切地对护士说:“我很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好些时间没有读了,今天给你背一首《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你好好听听!”当背到“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叶帅还做出些高兴的动作。叶剑英在这种场合吟咏唐诗,是为了消除护士的心理压力,给护士一些心理安慰,使她们增加一针见血的机会。

1983年11月19日晚6点左右,叶剑英正在家里吃晚饭。晚饭尚未吃完,身体不太舒服,胸闷、难受,身边的工作人员马上扶他上床休息,并及时让保健组来人检查。

医护人员当即给叶剑英做了个心电图。结果显示不正常。保健组的专家们赶来了,他们对叶剑英进行了及时的检查和诊断,最后,牟善初教授认为,叶剑英患的是“急性高侧壁小灶性心肌梗塞。”大家一致认为,此时的叶剑英必须卧床休息。按照专家们的嘱咐,叶剑英卧床3天,但到了21日凌晨,并发肺炎。

保健组的专家们认为,这种并发症如不及时得到控制,后果很严重。于是,他们为了解病情,更好地定下方案,每天守候在叶剑英的床前。由于处置及时和方法得当,叶剑英的病情好转很快。

12月14日早饭后,叶剑英对专家组的工作人员提议:我的身体经常出问题,就是让巴金森氏病闹的。现在好了,是不是可以把治疗肺部的药停了。专家们经过复查和慎重考虑,接受了叶剑英的意见,把治疗肺部的药停了。药停之后,对身体的影响小了一些。叶剑英感到很高兴,他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好。不久,叶剑英肺炎复发,病情再度加重。

1984年1月11日,医疗保健组邓家栋教授、汪石坚副院长和军委办公厅的肖洪达,向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汇报了叶剑英的病情。汇报完后,杨尚昆握着邓家栋的手说,希望你们医疗组尽力做好叶帅的医疗抢救工作,并表示尽全力支持他们。

杨尚昆又吩咐道:在医治抢救过程中,要依靠专家,尊重专家们的意见,互相协调,通力配合。叶帅的健康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时局的稳定。他的生命能延长一天,对祖国统一以及和平稳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经过专家们的精心治疗,一个星期后,叶剑英的病情被控制住了。

然而,到了7月上旬,叶剑英的病情再度恶化。他出现持续的高烧(体温39℃,长时间不退),呼吸道痰多咳不出来,呼吸困难。

据专家们分析,此时的叶剑英,除心肺疾病加重外,并发多种疾病,病情极其复杂,且呈恶化趋势。年迈的叶剑英几乎各个系统都出现了病症,治疗非常困难。

这种情形,在医疗史上罕见。当时称抢救为医疗保健史上的“淮海战役”。

中共中央于7月16日、29日,先后两次发出文件,向全党通报叶剑英的病情。7月10日上午,医疗组为叶剑英会诊。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和分析,一致认为做气管切开手术治疗比较稳妥。

随即,把这个方案报请中央批准。当天下午5时18分,顺利地实施了气管切开手术。术后,使用呼吸机。医护人员集中在一个大厅里,不分白天黑夜实行昼夜监护,随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进行会诊和治疗。

创造了医疗史上奇迹10月6日,中共中央发了第三个病情通报,党内、军内的同志为叶剑英病危而焦急的心情才有所缓解。尽管作了最坏的打算,但参加抢救的全体医护人员仍在尽全力抢救叶剑英的生命而努力。终于,在紧张的气氛中,平稳地度过了1984年的“八一”建军节。

8月10日,奇迹出现了。叶剑英的病情再次趋于稳定。中央对抢救叶剑英的工作非常满意。胡耀邦到西山探望时,对医疗组说:“你们创造了医疗史上的奇迹!”12月27日,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招待会,招待参加抢救叶剑英的全体有功的医护人员。

这次抢救之后,直到10月23日,因为体温接近正常,肺部炎症基本消失,开始进行停止使用呼吸机的训练。经过12次共8个小时的停机训练,叶剑英自己感觉到呼吸良好。从此,医疗组规定一个原则: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基本不用或少用呼吸机。

这样,叶剑英的病情持续稳定到第二年的7月中旬。1985年7月29日,医疗组为叶剑英会诊,在会诊过程中,又发现他的双肾有问题。因膀胱里的尿排不净,剩余的尿比较多,医护人员在两次给他冲洗膀胱时,做了一次B超,发现左、右两肾均有积水。

双肾盂内有积水,这不是个好现象。医疗组的专家们对此非常重视,大家集中在一起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制定了医疗方案,最后一致同意对膀胱进行造痰引流。

8月中旬最后一天,方案经报请中央同意后,医护人员对叶剑英成功地做了膀胱造痰引流手术。手术后不到两周,叶剑英的体温正常了,膀胱缩小了,残余尿也没有了。所有的同志都舒了一口气。

可是,晚年的叶剑英,身体虚弱,病情多变,反反复复。1986年10月6日,医疗组为叶剑英做B超,发现腹腔有水,决定采取抽腹水的措施,控制了腹水的发展。在这段时间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叶剑英的病情极为关注,在叶剑英发病的第二天晚上8点半左右,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赶来探望,当时正好医疗组在给叶剑英会诊。

余秋里亲眼目睹了会诊现场,他充满感情地说:“我相信专家、教授和医护人员,一定会很快治好叶帅的病。你们要在半个月之内,像打仗那样狠抓敌情。人力、物力要保证,有什么困难给我打电话。”稍后,杨尚昆、王震、胡启立等也来到了西山,前来探望重病中的叶剑英,并要求医疗组的全体同志,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尽快治好叶帅的病。

10月初,胡耀邦、李先念、洪学智等前来看望叶剑英,并嘱咐医疗组的全体同志:“要努力完成这次重大的政治任务,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力量把叶帅的病治愈。”杨尚昆还转达了邓小平对医疗组的问候。

医护人员昼夜守在叶剑英的床榻前,认真地观察病情,为挽救叶剑英的生命做最后的一切努力。然而,病情的变化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986年10月21日,叶剑英的心脏再次出现两次室颤,又被医疗组抢救过来。深夜,叶剑英的病情发生了急变。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解放军三总部及驻京部队各大单位的领导同志,闻讯后连夜赶到叶剑英的病房探望。在场的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同志,两眼紧紧地盯着各种监护仪器显示出的病人生理数据指标的变化,心情异常沉重。第二天,即1986年10月22日凌晨,叶剑英的病房和大厅里笼罩着不安的气氛。

1时16分,监视叶剑英病情的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峰突然消失了。当天下午,在中央召开的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的大会上,胡耀邦首先宣布了叶剑英逝世这一噩耗。

10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叶剑英追悼会。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历史廊):叶剑英的最后岁月:医疗史上的淮海战役

(浏览 534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