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午报编辑部
联系QQ25296653
100面鲜红的战旗迎风飘扬
100个英雄部队的荣誉称号气壮天地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100面战旗重新集结、迎风飘扬;100个英雄番号气壮天地、浩气长存。
这次的战旗方队荣誉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
前哨午报公众号将逐一介绍这100面战旗,为你讲述战旗背后的故事——
三位专家说光荣的临汾旅
前哨午报 整理
阅读前,先给你作业题:
。
军事专家董保存说临汾旅
军史专家叶青松说临汾旅
叶青松,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事历史分会会员,作家,著有一军征战纪实《虎啸万里》、十二军征战纪实《利剑出鞘》、六十军征战纪实《藏九地、动九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话《永不褪色的红飘带》、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红色征程》,《一军之长》等。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在《党史博览》杂志连载66位“首任军长”系列纪实作品。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党史纵览》杂志连载 12位“从民国将军到共和国军长” 系列纪实作品。《作家文摘》、《战略参考》、《读者参考》、《人物汇报》、《扬子晚报》等数十家报刊转载“两系”纪实文章。连续两届获全军文学大赛一等奖。代表作有《一野首任军长传奇》、《二野首任军长传奇》、《三野首任军长传奇》、《四野首任军长传奇》、《华北军区首任军长传奇》。千余篇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军史研究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军事历史》、《纵横》、《军事史林》等报刊上。
叶青松著的《藏九地、动九天》,是一部记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征战纪实的著作,全书共七章,其中有一章内容是写临汾旅的,标题就是《“临汾旅”的档案》。现摘编其中的部分内容——
临汾大兵压境,“山西王”阎锡山“紧急集合”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策。
阎锡山说:“啊呀!自从共军战略大反攻以后,其攻势势如破竹。但共军采取的战术,仍然是运动战,他们不要城,不要堡。啊呀!这是共军的高明之处,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所以,他们只顾拆城拆堡。而我们有飞机有大炮,所以,我们要建城建堡。”
说到这里,阎锡山停了停,又“啊呀”了一声,说:“当然,共军也想要城要堡,可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不要城不要堡的办法,打了就跑,我们打共军,就百打百空。啊呀!大家不要小看共军的这个‘跑’啊,他们仅只一跑,跑出了政权,跑出了壮丁,跑出了粮食,跑出了衣服,也跑出了手榴弹和地雷,调到了多数队伍打我们的队伍,俘虏我们的官兵,缴我们的枪支,把我们的部队作为他们的兵员大队,作为他们枪械弹药的运输队。啊呀!这一招,共军是很高明的。《孙子兵法》上说过啊,‘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然而,我们蒋公(指蒋介石)一向鄙视点线的跑,说只有犯人才会逃跑呢!可是,共军却在跑的战略上,当成了无价之宝。因此,我们这次军事会议,既要研究防御性的,即防止共军拆城拆堡,又要研究进攻性的,即共军跑的时候,让共军跑不掉。”
“总司令说得对。就目前临汾的工事准备和兵员守备情况来看,共军难以拆城拆堡,但是……”
阎锡山见发言者是梁培璜,便打断了他“但是”后面的话,说“培璜弟,你先说说共军难以拆城拆堡的看法。”显然,阎锡山还是希望临汾能固守为上,至于共军攻不下临汾采取‘跑’的战术时,能不能追上去打,那是次要的事了。
梁培璜是阎军的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武装总指挥,如今,他坐镇临汾负责指挥防御。梁培璜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是保定军校第3期毕业的学员,历任阎军旅长、军参谋长、军长等职,是阎锡山的“铁军组织”二十八名骨干之一。从梁培璜的经历不难看出,梁培璜可谓久经战阵,具有组织战役的丰富经验。
梁培璜也是一位见风呼风,见雨下雨的官场老手。他见阎锡山打断了“但是”后面的话,立即就把话题接到“但是”前面去,说:“好。我说说临汾的7道防御线。”
梁培璜边说边站起来。
阎锡山和他的将领们,一双双目光跟着梁培璜走到《临汾军事地图》前,耳朵认真地竖起来,聆听梁培璜一五一十地讲7道防御线。
梁培璜说的临汾7道防御线,是他煞费苦心,精心经营出来的7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防御体系,的确给解放军攻打临汾制造了不少困难。这是后话。这时,梁培璜信心百倍地介绍道:“第一道防御线是,城外据点。在城外,每3至5公里的要点上,构筑了连营为基干据点阵地,以碉堡为支撑点,配以据点工事。”
说着,梁培璜把指挥杆直指尧庙,“大家请看,这里是尧庙据点,它是临汾城南的第一个据点,主要是为了防守临汾飞机场。飞机场是临汾城南的一道屏障,在这里,配备我一个步兵营,附山炮两门、迫击炮4门、重机枪8挺。”
梁培璜手上的指挥杆,从地图上的城南移向城东,在火车站附近停了下来,“在这里,有一个防守据点。我们称它为火车站据点。火车站是临汾东关的一个门户。这里配我两个步兵连。”
“与东关互为犄角的是东北方向的电力公司。”梁培璜边说边将指挥杆移到电力公司的图标处,一戳,“这里就是电力公司据点,配有三个步兵连,有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两挺。”
“城北方向,在郭家庄设立了一个据点。郭家庄是城北的一个小村庄,地势较高。如果郭家庄失守,城北会直接受到威胁,因此,郭家庄的防守不可轻视。在这里,配我一个连,附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两挺。”梁培璜说到这里,缓了一口气,说:“临汾城西紧接汾河,西门正对汾河渡口,城西居高临下,共军不易接近。当然,为了城西城防和掩护渡口的安全,城西左侧高地,也构筑了一个据点,配我一个步兵连守备。”
“以上汇报的是第一道防御线,城外据点。下面汇报第二道防御线,环城据点。”梁培璜放下指挥杆,回到自己的座位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又重新回到军事地图前,用指挥杆在临汾的周边划了一个大圆圈后说,“环城据点有27个碉堡组成,三个碉堡为一组,做品字形配备。每组以一个较大的坚固砖碉为主碉堡,其余两个土碉为配合碉堡。这些环城据点,距城都在50米至80米之间,与城墙上构筑的工事,可以互相侧击。”
梁培璜很自豪地介绍说:“第三和第四道防御线是,城外壕和城内壕。”这一点,梁培璜始终很自豪。他到临汾后,为了加强战备,强征民夫千余人,把临汾城周围的年久淤塞的旧护城壕,重新挖掘。
梁培璜说:“原先的壕沟深已不足两尺,如今基本达到深度有20米,宽面有30米,城东因地形限制,也挖了10多米深。这项工程是年初开始的,仅半个月就完成了。我原计划还要把汾河的水引进壕内,可惜共军逼近城垣,就停下这项工程,先做军事战备工作。”
说到这里,阎锡山满意地点了点头,并插话训示其他高级将领:“梁培璜的这项工程做得好。各位都听到了。什么叫把军事工作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把军事工作放在第一位。只有想军事,谋军事,急军事,一定做得好军事工作。整天光在嘴上喊!军事工作不是喊就能喊得出来的,它来不得丁点儿虚的,来虚的,那是要吃亏的。啊呀!每一次,让各位拿对策,大家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光在嘴上说要把军事工作放在第一位。实际情况呢?!现在,共军就在家门口了,如果事先不做好准备,怎么效忠蒋公?!”
阎锡山越说越激动。他觉得自己心跳的速度明显过快了,右手解开军装纽扣,将双手伸进衣内,“啊呀!等一等。我觉得心跳过快了。等一会,我继续说。”作战室内一阵哄笑过后,阎锡山继续训话道:“各位还记得吗?抗日时期,太原失陷,公署和省政府官员一并撤退到临汾,不就是因为临汾是军事要地的缘故吗?临汾的古城墙,各位也都登上眺望过,看到了它的雄风,就可以想象得到,明末李自成攻临汾城不克,损兵折将,束手无策。李自成站在城北的兴隆殿上观察,坐骑被守军的箭射伤一只眼睛,气得直跺脚,最后把盔甲挂在一个小村庄的大树上,换骑另一匹马逃走。李自成挂甲的地方,如今叫‘挂甲屯’。现在,临汾又增加了内外城壕等防御体系,可以说,临汾城是‘铜墙铁壁’啊!我想,谁敢来碰一碰?其结果都是李自成的下场!不要说是徐向前来,就是毛泽东来也不行!”
…………
临汾解放的战报,很快放到毛泽东的案头。毛泽东点了一根烟,紧锁的双眉舒展开来。
连同战报在毛泽东案头的,还有建议将“临汾旅”的荣誉称号授予8纵23旅的请示。此时,毛泽东很高兴,一边圈阅同意,一边以中央军委名义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起草电报。这份电报,在1948年6月1日发出,电报中写道:“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作战,我以9个旅攻敌一个正规师和一个正规旅及其他杂牌部队共2万人,费去72天时间,付出1.5万人伤亡,终于攻克。我军9个旅都取得攻城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强。敌我双方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如果不惜伤亡,以两个月时间夺取长春,你们估计是否有此可能?”
原来毛泽东正有思考“不惜伤亡”解放长春。如今,有临汾攻城经验,怎么不兴奋?
1948年6月4日,8纵在洪洞县召开了庆功大会。徐向前将一面绣有“光荣的临汾旅”的大旗授予23旅。旅长黄定基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主席台,接过锦旗。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战略专家徐焰说临汾旅
迎外表演,是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使命,能担负迎外表演是对“临汾旅”部队建设的充分肯定,同时又是对“临汾旅”官兵素质的全面考验。承担这项光荣使命以来,“临汾旅”官兵无论是在训练场、考核场、表演场,还是风雨冰雪天,无论面对的是将军、元帅还是总统,从技术到战术,从单兵到合成,从模拟到实弹,他们严抠细训,千锤百炼,将我军战斗精神和武器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至今,临汾旅先后接待过15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余批次7000多名国家元首、军政要员和贵宾,进行战术技术表演600余场次,荣获外国政要赠送的勋章1000多枚。
临汾旅向世界展示人民军队的威武、文明、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展示了中国军人精湛的军事技能、顽强的战斗作风,成为“中国陆军的窗口”。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前哨午报):三位军事军史专家说光荣的临汾旅(百面战旗背后的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