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天堂山 –魏存生
*散文 太行风韵 那方热土–侯美蓉
*诗歌 纪念徐向前元帅诞辰110周年–王和岐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寒冷的冬季已经悄然而至,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将迎来寒衣节。寒衣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代表着人们对于冬季的向往和祈福,更是一个温暖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时刻。
【散 文】
文 |张金苏
诵读 |新 生
制作|旭日东升
逢年过节,看到别的女人携家带口高高兴兴地去走娘家或走亲戚,就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涌上我的心头!
早有心想写写母亲,可每到此时,对已故母亲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如影随形地伴着埋在心底的哀痛,如潮水般地涌来,以至于让我一直无法静下心来写。那种永远见不上娘的滋味,早已把我的心给尘封起来多年,那些伤感的回忆让我一直埋在心底久久不愿触及……
想起娘在世时,每年去拜年,娘总会说:“刚过了年,也不忙,你就在这儿多住一天吧?”母亲的语气像是在给我商量,她用渴求的眼神看着我,想尽量挽留住让我多陪陪她。现在想来那时候真幸福!有娘的日子多好,可惜这种幸福感在母亲离世那天戛然而止了! 母亲刚去世的那几年,致使我不敢单独踏进娘家那扇门,我怕从小到大一进门就呼唤的“娘”再也没有了答应声……
但是,思念的潮水不是你想闸住就闸住的,它还是会不断的冲出来,有时会汪洋恣肆。这时候,脑海里时常浮现起的是我与兄妹住过的老屋,就连同里面母亲的照片,我都不忍直视,因为每一次我的泪水就会像断线的珠子瞬间滚到脸颊上,洇湿了衣服,掉到了生我养我的老屋地面上。
老房子里的东西我太熟悉了,那里到处都是母亲生活过的痕迹,我是怕触景生情,随时随地会勾起我伤心的回忆。有句话说: 有父母在,人尚有来处,父母去了,只剩归途。没有亲身经历过这种伤痛的人,是不会有这切身的感受。
父亲离世早,母亲领着我们姐弟几个一直住在老房子里。这座堂屋老房子后墙临街,后墙是用石头砌的,左右和前墙是土坯墙。站在街巷口远远望去,一排灰色的石头墙老房子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从两扇带缝隙的木门走进去,整个大院子四四方方,院墙是用石头垒成。一棵洋槐树长在院子东南角,它伴随着我们长大。它的长势虽然有些倾斜状,但丝毫不影响结槐花,而且每年结的非常多也很香甜,那时粮食短缺,这棵槐花就成为那个季节一家享用的美食。
堂屋一排共六间,叔叔家东三间,我们家在西边三间住,都是三小间。以前建房不像现在用砖和水泥,那时的房子是用石头和土坯建造,内部空间小,而全家好几口人住,一点也没觉得拥挤,反而房间里充满了很多童年时的温馨与快乐。
具体老房子是什么时间建造,我无可知晓,只记得1970年左右,由于房子年久失修,房顶漏雨,父母找人翻修了房顶,换了前墙上半部分,里外墙用麦秸泥抹了一层,又去坡上寻找白坩,回来用锤子砸成面加水稀释调成黏糊状,再用笤帚涮白,把房子里外粉刷一遍,房子就变得焕然一新。那时,很多人家每年到年底也都会用这个方法粉刷一次。为了显示过年那种气氛。母亲还会把房子仰称的地方裱上新书纸,墙上再贴上几幅画,屋里立刻就有了过年的新氛围。
房子分里外间,一间卧室朝东,两边盘着两个土炕,靠里面有一个灶台。外间上面隔层是用荆条编成的,叫阁楼,上面放些不经常用又舍不得丟弃的东西。记得母亲从来不叫我弟妹们上去,嫌上面经不住踩踏,那用荆条编织的也不结实。我们却常常对阁楼上面抱有好奇心,期望上面能放些稀奇的好东西。但上面黑暗的仅有一扇小小的窗户能透出些微弱的光,我们互相猜测着,但谁都没有勇气上去一探究竟。
外间后墙西角放了一个老式衣柜,从上往下扣的那种,衣柜下半部分有两扇小门,这可能是母亲当初的陪嫁。柜里面放些衣服和针线之类,母亲往里放几枚蟑子丸防虫咬,每走到柜子跟前就会闻到一股香气,这股香气弥久地从衣柜缝里挥发出来,有种新衣服的味道。
外间后墙中间放着一架纺花车,那是母亲独自的空间领地,也是母亲当年维系着全家老小衣食冷暖的武器。母亲的用武之地在那个角落里完美体现出来。她的绝手活儿就在纺花车上和织布机上,她从纺棉花到织成布匹可以说是一夜夜不眠、一番番苦辛,最后终于完成了一项精彩的工艺品式的杰作。
母亲人很勤快,心灵手巧,干活儿从不惜力。在生产队干活儿总是不甘落人后。
她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又没上过一天学,也就自然而然地大字不识一个。在姥姥的教育下,从小就练就了一手好手工活儿,做的鞋都是做工细腻,样式好看,还常常有人找她替鞋样儿。
母亲心地非常善良,别人求她帮忙时从不推辞,一直都是热心诚恳,叫邻里满意而归。因此,母亲做事为人在街坊四邻中都有良好的口碑。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看母亲织布,每当织布机声响起,我就会趴在那看。只见她手里拿的机梭仿佛一条鱼儿在线中间快速窜游,机梭不停地在两手里转换。机框下面的两只脚配合得非常协调、默契。母亲往往为了赶时间织布,她在织布机上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还会织到半夜,仿佛她压根儿就不知啥叫疲倦。还有她纺棉花,母亲一双娴熟手从没停过,每晚不纺成个线穗,她是绝不睡觉的。反正,我小时从没见过她早早地睡过。早上醒来,纺花车唧唧扭扭地哼唱声又在耳朵边响了。
母亲总是很忙,没有闲着的时候,每天除了上工,做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还要喂猪喂鸡,家里的一摊事儿好像总也做不完。因为那时父亲在生产队当队长,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忙活,操心着生产队的大事儿,不能顾及小家,所以一家人的吃喝穿戴全靠母亲。
在这个平凡无奇的家,因为有母亲的辛苦劳作,我们弟妹几个才会过上舒适的生活,生活虽算不上富裕却也感受到最安心的幸福。尤其是父亲离世后那几年,母亲更忙了,由于早年过度劳累,营养跟不上,身体很虚弱,落下了一身病。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机器纺织替代了手工纺织,母亲在家才彻底告别了那些手工活儿,减轻了一些负担。
现在,弟弟们都各自移了新家,这个院落也闲置了下来,陈旧的房屋也变得日渐冷清荒凉了,没有了父母的老屋,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老房子几十年的变迁,像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里曾经发生的往事,满屋子蜘蛛落网也网住了我内心的荒凉……
记得在母亲刚过世的祭日,再次踏进了院子,看到昔日长大的家,那座老房子依然在,却空荡荡的,没有娘的身影,我的心顿觉也空空的,像漂在水中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精神寄托,感觉自己就像没有了根儿的人。看到淳朴熟悉的乡邻,她们曾经和母亲相处的很好,在亲热客气地给我和姊妹们打招呼,显然已把我们当成了客人。我强忍住眼泪,也热情地给她们回应,不自觉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脑海里却不断回放出母亲健在的日子和那个小院里每天热闹的情景,不觉感叹:
没有了双亲,这里就成了故乡,我们在这里从小长大,如今却变成了故乡的客人。
又想起以前每年的大年初三,我与姐姐还有妹妹的全家,外甥、外甥女欢聚一堂,来给母亲磕头拜年,两个弟弟和几个侄子、侄女,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人,而母亲看着孩子们都围在身边,高兴的合不拢嘴,她给每个孩子发着压岁钱,在孩子们欢闹的气氛里,母亲享受到了家庭的天伦之乐。
父亲刚去世后那二三年,母亲一直都是愁眉不展,自从我们长大成家,孙辈们陆续出生,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母亲脸上才有了久违的笑容,渐渐地从思念父亲的伤悲中走出来。看到母亲高兴地忙前忙后,和弟媳们张罗着做饭,虽然母亲身体还不怎么强壮,但我们心里也感到有很大安慰。
那时过年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坐在一起吃着饭,边吃饭、边聊天,热热闹闹,整个大院子被亲情溢满,有娘在身边,用慈祥的眼光看着她的孩子们、孙辈们,脸上始终露出满足的笑容。母亲平时一个个惦记着,那个都是她的牵挂,娘常说,十指咬咬那个都疼,在我眼里,感觉你们都还小。记得有一次我因感冒刚输罢液,母亲突然走进家门,这是她不知怎地突然想来看我临时起意的,及至看到我输了液,心疼地问这向那。看似母亲来的凑巧,其实是母女连心,冥冥之中有种感应哪!
每年春节拜罢年,母亲都要留我们住几天,看着母亲渴望不舍的眼神,我们把迈开的步收回来,陪母亲几天,她又像孩子似的笑着,不厌其烦地做这做那,仿佛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子女操劳,养育我们健康长大才是她最大的成就感。我们大了,她老了,也没了年轻时的急脾气,反而变得对我们黏糊起来。每回走时,她都是随行到街囗,叮咛这,嘱咐那,我们多大她都不放心。走那么远回过头,还看到母亲在那站着,任瑟瑟寒风吹着也不肯回去,直到成为模糊的身影……
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们二十年有余,她和父亲安葬在村北的那块老坟地里,去老家只有老房子还在,却再也看不见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由于疫情,好几年没去过父母的坟地祭拜,今年婶婶十周年,再次走近那块埋葬着父母和叔婶坟茔,正是七月份高温,天气异常炎热,被雨水冲刷过的坟茔上,长满了杂草,小小的坟墓静静地安卧在庄稼地里,显得那么荒凉寂寞。我们在叔婶和父母坟前摆好了供品,烧着纸元宝和冥币,姊妹们都不说话,默默地陪着他们想多待一会儿,和他们无声交流,默念着祝愿,祈祷着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无病无灾,钱财不缺,不再受苦。然后静静地跪在父母坟前,看着纸币燃烧的袅袅青烟,在风中缠绕着徐徐直上,此刻脑海里父母在世时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小时候,母亲喊我们回家,病了,愁得母亲团团转,一遍遍喊着我们的乳名。当我们放学回家,第一声喊的是娘,满屋找娘。因为父亲总不在家,感觉这个老房子就和母亲连成一体。现在我们成年了,父母却走了,想到再也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泪水不觉又涌出来……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我们如今却无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心里感觉一阵阵针扎般的难受,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始终让我们无法释怀。
如今,父母不在了,家乡也变成了故乡,老屋也成了和母亲紧紧相联的凭证,因为,老房子忠心耿耿伴随了母亲几十年,看见老屋,就想起了我勤劳慈爱的母亲……
– 作 者 简 介–
张金苏 女,笔名雍容华贵,林州市合涧镇王家村人,爱好文学,作品常散见于报刊媒体。
-诵读者简介-
魏俊彦 笔名新生,河南省林州市人,大学文化,长期从事红色文化史料的研究和写作,编著出版有《血荐轩辕》《林州热土领袖情》《创业丰碑》《红旗漫卷林虑山》《林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林州市水利史》《中国共产党林州市历史大事记》等10多部文学、历史著作。爱好诵读、曲艺和书法。
新 生:
父爱如山,如水,如天。王成英的父亲除了有父亲的一般特质外,更有如母亲的许多特质。心细如发。人说十个男人九粗心。那么,唯一不粗心的就是王成英的父亲?
且看用笔生花的王成英怎样描写自己的父亲。从中你会知道细节描写的奥妙。
碧草蓝天:
@新生魏老师:
早上好!越来越好!
谢谢您的妙笔“推荐”!是您的“画龙点睛”、“浑厚嗓音”一下子把一盘“青菜炒豆腐”变成了开胃大餐!
“河顺文艺”各位文友是助我成长的甘露!“河顺文艺”的各位编辑老师是我文学滋养的甘泉!“河顺文艺”平台是我点点滴滴成长的摇篮!
再次感恩感谢!
亮丽人生:
@慧莲(王成英) :
慧莲深情颂父亲,
山河天爱缜密心,
形象绝佳萦脑际,
成英文笔实感人。
为你点一扑溜赞!
紫霞满天:
@慧莲(王成英) 父爱如山,美文一篇。着笔细腻,真情实感。
马章生:
@慧莲(王成英) 文笔流畅,生动细腻,心细如发的老父亲被你这心细如丝的小妞哦写得活灵活现,感人至深。
碧草蓝天:
@黄会书18737271249 老师
儿女情长,双泪成行,
朝思暮想,倩人何方?
郭建生:
@慧莲(王成英) :《父爱如山》主题突出,语言生动,叙述细腻,情节感人。从小就心灵手巧,长大后才华满腹,佩服!佩服!
尚 善:
记得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慧莲父爱如天的文章也勾起了我对去逝五十多年父亲的回忆,愿他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
碧草蓝天:
@郭建生 老师
我小时候是“懵”胆,在父亲的理念“熏陶”下,自我“臭美”一下:人生几十年,遇事沉着,从不怯场!
父亲一生给了我太多太多!
至于写作,就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摆“狗尾巴花”罢了!谢谢郭老师抬爱!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散文】母亲的老屋 | 张金苏(文)新生(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