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爸爸讲上甘岭的故事

我的老姐夫宜文光,今年97岁高龄。他是一位参加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特等功臣。老英雄1945年入伍,历任八路军战士、排长、连长,12军36师106团作训股长、志愿军12军36师106团一营营长,1954年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军事学院训练部合同战术教研室教员,1963年离开军事学院,任新疆军区石河子军分区参谋长等职。

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成都等战役,参加过抗美援朝。荣获上甘岭特等功臣一次、大功一次、三等功二次。
2022年是上甘岭战役胜利70周年,央视推出5集纪录片《国家记忆——血战上甘岭》。摄制组拟赴济南军区总院采访老英雄,由于疫情原因,未能如愿。
现转发外甥女宜兵在报刊上发表的《听爸爸讲上甘岭的故事》文章,以示对老英雄崇高的敬意!
大兵果子
 
听爸爸讲上甘岭的故事
图文: 宜 兵

听爸爸讲上甘岭的故事

宜文光:1926年出生,1945年参军。曾任八路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12军36师106团作训股股长,志愿军12军34师106团1营营长。
我们家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家庭,祖辈、父辈、还有我,均在青春年少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革命的大家庭。但不知为什么,在我们家的日常生活中,极少听到老辈们说起有关战争的话题。直到2020年底,中央一台播放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才引入抗美援朝这个战争话题。
我发现,不太爱看战争题材的父亲,总是在播放《跨过鸭绿江》的第一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画面,紧紧握着遥控器,我们还开玩笑地说:爸爸拿遥控器的姿势就像手里握着一把手枪。
可奇怪的是只要电视一播放到战场上惨烈的画面时,他就会迅速转台,过一会儿才又转回来继续观看。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一放战争画面的镜头你要转台不看呢?

听爸爸讲上甘岭的故事

老父亲沉默了好一会儿,才低声说道:这些镜头,会让我再次想起那些牺牲在上甘岭的战友们,20多天,20多天啊,我们顶住了美国的飞机大炮的疯狂轰炸,我们团在上甘岭战场上像一枚钉子一样,死死钉在阵地上,一寸土地也没有丢失。
也许是这部电视剧打开了老父亲记忆深处埋藏最真的情感,终于,在我的追问下,才讲述了他经历过的、封沉已久的上甘岭战斗……
一、靠一截“木橛子”,蹬上上甘岭
1952年,那一年,我还未满26周岁,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我担任志愿军12军34师106团1营营长。
当时,我所在的又一个增援步兵团在漫天的风雪中被车运到上甘岭附近的梅桧里。我们这个营是隶属12军34师106团,也是志愿军三兵团投入上甘岭战役的最后一个团队。当我们夜里摸黑潜入阵地时,看到断臂残肢狼藉遍地,阵地早已不成阵地,真觉得是到地狱走了一回。当时的上甘岭寒风刺骨,夜间最低气温达到摄氏零下三十多度,虽然有棉衣棉裤,但在坑道里,依然冻得直跺脚……
我们1营2连一位名叫崔庆瑞的排长带着士兵上阵地时遭遇到一件事让他“想起来就毛骨悚然”。
那天夜里,崔庆瑞带队从二号阵地经过。“那个地方我们叫它是铁匠炉,是因为的确有个铁匠炉,是过去15军的防御部队修坑道时打钢钎用的……我们从铁匠炉过,下了雪,又被炮火打化了,地上形成泥浆,又冻硬了,走起来很滑。在上一个坡坎时,大家都抓住从地面露出的一截木橛子,抓住它,一使劲,就蹬上去了……”
崔庆瑞和战友们,每个人都抓住那根木橛子拉一把,上了山口……当时谁也没看清,后来有人说那是一截死人胳膊。天亮后真看清了,是埋在土里的一具烈士尸体被冻住了,一截胳膊露出地面,被我们当成了木橛子……

听爸爸讲上甘岭的故事

二、人间地狱
如果说到上甘岭战役之惨烈和残酷,那么106团将士们所经历的苦难可以冠以“最”字。
回忆起那惨痛的一幕,老父亲心情非常沉重:二号阵地的坑道,原是马蹄形的,敌人已炸毁一个口,只留下一个口,而且很小。坑道内进了四十多人,天又突然下雪,由于坑道里热,早晨就从坑道口涌出一股白气,直升到几公尺高,被敌人发现。敌人出动数十架飞机用重磅炸弹轰炸,最终将坑道炸塌,坑道内的四十余人被埋在里边,全部窒息而亡……
然而三天后,12月6日,距二号阵地东北侧不远的一号阵地的坑道又被敌机炸塌。这次被埋在里边牺牲的一共有17名。一号阵地的坑道被炸塌后,团里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把烈士的遗体搬回来!担架连的功臣班——八班出动,点了八班长刘顺国的将……
那条坑道距敌人很近,夜里摸上去扒坑道,既不能用铁锹铲土,也不能用箩筐抬土,稍一发出声音就会被敌人发觉,引来敌人疯狂的轰炸。更困难的是,天太黑,坑道口的位置很难确定……不过,八班不愧为功臣班,他们在班长刘顺国的带领下,借着夜幕掩护爬上阵地……找到坑道口的位置,用双手扒开坑道口。土石一堆堆被扒开,石头一块块被搬走……
每个人的手都磨得血淋淋的,扒了三个多小时,才终于扒出一个小口子。刘顺国带着一个战士爬进去,用绳子拴住烈士遗体,由坑道口外的人一具一具地拖出来。天亮时,总算把遗体全部运到营指挥所……
战斗中部队随打随补,兵员一批一批换上去,到战后,已经没有几个老兵了。
我记得一连最后清点人数时,第一批上阵地的人只剩下一个新战士冯希孔和一个炸断腿的副排长了。我们一营进入战斗时有七百多人,可实际参战人员先后累计达到了两千一百多人,等于换了几茬人……我们106团负责“打到底、收摊子”熬过了28个昼夜。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美军一共向我军阵地倾泻了190万发炮弹,4000多枚航弹,上甘岭地区的山头主峰被削低两米,上甘岭地区的土石被炸弹松了一到两米,随手一抓,都是美军的炮弹壳和子弹壳,还有我们牺牲的战士的血肉。
我问父亲,为什么你一看到战斗的场面就换台,他说,我是想看又怕看,怕我又一次想起我那些长眠在上甘岭的战友啊,他们都是十八九、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有的战士牺牲时双眼睁得大大的。如果没有战争,他们都应该健健康康地活着。
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为了平复老父亲的情绪,我换了一个轻松的话题,在上甘岭战役中,你们是不是真像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没有水,为了生存,喝尿,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他说:我们进入阵地的时间是17日晚上,由于93团3营剩余人员没有及时撤出坑道,加上坑道口倒塌,人只能爬着进入。这样,部队在暴露的地形上停留了几个小时,遭敌炮击,伤亡干部战士20多人。进入阵地时,每人只带一壶水、两包饼干和两个萝卜。战士们就凭这点东西与敌人对峙了六天。由于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
坑道里最缺的是水,最难忍受的就是口渴,但是没水喝,尿也很少。尤其是三号阵地坑道内的40余名战士,由于补给供不上,他们先是喝小便,后来舔坑道石头上的渗水,最后全部牺牲,无一幸存……

听爸爸讲上甘岭的故事

老父亲顿了顿,接着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一个班分到了一壶水,班长让每个战士喝一口,转了一圈,最后到班长手里的水壶里的水还是满的,战士们太好了,说:我们不渴,把水留给伤员吧。
提起电影《上甘岭》,大家并不陌生。我问他,在上甘岭最艰苦的日子里,是否就像电影里所讲述的那样?
老父亲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说:说到电影的真实性,我引用我们老军长看完这部电影时说的一句话: 《上甘岭》电影表现的惨烈画面只占1%,真实的战斗要比电影惨烈100倍。为了鼓舞战士们的士气,更多的时候,我们让战士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因为那是我们志愿军军歌!
老父亲又说:别看美国人有飞机大炮,但美国兵不经打。他们冲到阵地前,一看打不过,就把枪一扔,从口袋里往外掏美元,什么派克笔、莱卡相机都往地上扔,他们只想活命,双手抱头直喊投降。看着地上那些花花绿绿的美元,我们志愿军战士不知道是什么,就拿来点烟了。
四、牺牲的战友才是英雄,我们只是战争的幸存者
96岁的老父亲自豪地说:我们12军是在上甘岭战役最紧张、最艰难的时候投入战斗的,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阵地都在12军手中没有丢失。12月3日,在537.7高地北山,106团1营坚守2号阵地,击退敌方11次的反扑。敌人又于13日向我6号阵地攻击,亦被大部歼灭。在537.7高地北山阵地争夺战中,12军34师106团官兵英勇杀敌,最终取得了上甘岭战役最后的胜利。
战后,3兵团首长和15军、12军首长在接见34师第106团说:你们团发扬了光荣传统,在这次上甘岭战役中打得顽强,打得灵巧,一直打到底,打出了威风!这才有了日后有人说过的话,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
最后,老父亲深情地望着远处的天空自语道:时间过得真快,一晃70年过去了。这70年来,没有一天我不怀念那些在上甘岭上牺牲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只是战争的经历者、见证者。回想这辈子的军旅生涯,能有幸参加上甘岭战斗,有幸在106团——这支英雄的部队里成长是我一生的骄傲。
讲述人:宜文光

听爸爸讲上甘岭的故事

宜兵,1980年曾在解放军第九十一医院服役。1984年,先后在山东画报社,香港大公报、生活日报、齐鲁晚报任记者、高级编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我们从军营走来):听爸爸讲上甘岭的故事

(浏览 170 次, 今日访问 2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