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兵团的冬装,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1

9兵团为何要紧急入朝?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一下9兵团入朝参战的整个决策。

大家要记住一个前提:9兵团早早就被定下是入朝作战的第二批部队,也就是说,13兵团为主的首批志愿军入朝之后,朝鲜战场如果需要援军,应该调动的就是9兵团,这是中央早已经定好的决策。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9兵团调动的整个过程。

10月27日,主席致电彭德怀,此时9兵团暂无具体的作战任务,但是主席表露出对美第10军动向的担忧,并明确了“如有战略上急需则可调用9兵团”:

11月1日起车运吉林梅河口地区进行战前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则可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

10月29日,根据战况变化,主席开始部署9兵团入朝:

东面伪首、伪三及美七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方有把握,否则于全局不利。

请你们考虑除第二十七军十一月一日由泰安直开辑安或满浦直上前线外,余两个军是否接着开通化、辑安地区休整待命,以备必要时使用。

10月31日,战况更加紧张,主席给9兵团下令出发 :

1、九兵团全部着于十一月一日开始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

2、该兵团到后受志司指挥,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三师、美军第七师及陆战第一师等四个师为目标。该敌现位于城津、咸兴、元山及以北一带地区,有分路向临江、辑安方向进攻模样。

11月5日,主席基本明确了9兵团下一阶段的作战任务:

江界、长津方面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该兵团即由你处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九兵团之一个军应直开江界并速去长津。

11月7日,9兵团的先头部队20军从辑安入朝,开始奔赴长津湖进行作战准备。

单从电报来看,9兵团确实在很短的时间内从“战略预备队”变为“立刻入朝”的主力部队,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突然间紧急部署9兵团入朝?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当时朝鲜战场的战况已经相当危急了。

接下来,我们结合电报,一起来仔细分析整个战况的变化情况:

关于9兵团的冬装,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其实,在10月27日的电报中,主席已经表达出对美第10军北上的担忧。
在志愿军暴露之前,美第10军的状态是:南3师进攻长津湖,南首都师继续向东占地盘,而美军两个师则刚刚在元山登陆,任务不明。总体而言,美第10军原先的摆出的态势是向东进攻,意图是占领朝鲜东北部地区。
主席担忧的问题是,志愿军的出现,可能导致美第10军放弃继续向东,改为集中力量向北,进攻长津湖方向,以策应西线主战场的战事:
(联合国军)原拟俟美军登陆后接防元山、咸兴线,让伪三偕伪首一起东进。现在我军出现,其计划可能变更。
是否将以伪三、伪首向长津进攻,以美军一部出长津以南策应,目前尚不能定
从图中就可以看到,东线志愿军仅仅只有一个42军,如果只有韩军部队进攻问题不大,但是一旦美军两个主力师加入,那么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这就是主席担忧的原因。
而到了29日,主席的担忧变成事实,美军陆战1师、第7师先后赶到长津湖以南地区,第10军果然摆出了要全体北上长津湖的架势:
关于9兵团的冬装,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这时候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东线仅有的一个42军(而且只有2个师)绝不可能抵挡第10军的强大进攻,必须增加援军。
否则,42军一旦被突破,整个东线战场后面完全是一马平川,这不仅仅是美军将直接突到鸭绿江的问题,最可怕的是,志愿军在西线的主力存在被整个包围的巨大风险。
关于9兵团的冬装,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正是在这个时候,主席提出了9兵团入朝的部署:
东面伪首、伪三及美七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方有把握,否则于全局不利。
而到了10月31日,42军124师在黄草岭阻击南3师已经6天,虽然42军死守阵地一步不退,但是美空军在阵地战中的巨大优势已经非常明显,美军的全力轰炸对42军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加上美空军严重干扰了42军的后勤补给线,42军的粮食弹药也逐渐见底,而这甚至还是在美军步兵还没有上第一线就已经发生的情况。
由此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东线不仅需要援军,而且是迫切的需要援军。主席在当天给出了9兵团正式出发的命令:
1、九兵团全部着于十一月一日开始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
2、该兵团到后受志司指挥,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三师、美军第七师及陆战第一师等四个师为目标。该敌现位于城津、咸兴、元山及以北一带地区,有分路向临江、辑安方向进攻模样。
至此,其实9兵团入朝的战略情况已经大体分析完毕,本身逻辑并不复杂,一句话就能概括:东线战线危急,9兵团必须立刻入朝阻挡美第10军北上,否则志愿军主力有被完全包围的风险
因此,在10月31日这封电报发出后,9兵团立刻入朝的重要决策其实已经定下。
11月5日,志愿军根据这个决策明确9兵团的主战场是东线长津湖一带;而在这之后,志愿军又进一步明确第二次战役东线的目标是消灭陆战1师,并让42军逐步撤离东线;以上都属于9兵团入朝决策的后续了,这里就不展开谈。
综上所述,从战略角度来看很容易就能明白,9兵团是根据战场的情况及时入朝,其战略意图是拯救整个朝鲜战局。
?

2

陆战1师不是11月25日才到柳潭里吗?为什么9兵团急着入朝?

这个问题我换个方式来回答:11月1日,陆战1师作为第10军主力,已经在黄草岭地区和志愿军42军交战,就是下图这个位置:
关于9兵团的冬装,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如果是全摩托化的陆战1师从这个位置从发,全速向北经长津湖前往武坪里地区(这就是陆战1师接到的作战命令),在理论上仅仅需要3天时间
3天时间,根本就不够志愿军主力全体后撤到安全位置,一旦美军抵达武坪里,意味着第10军已经完成了对西线志愿军主力的包围。
而此时,挡在陆战1师面前的唯一成建制的部队就是粮食和弹药马上就要用完的42军,再往北就是一马平川(仅有零星的朝鲜人民军)。
在11月初,志愿军面临的局面是:42军已经很难支撑太久,而一旦42军的防线被突破,并且没有援军及时赶到,在理论上志愿军已经陷入巨大危机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在理论上”,因为大家都知道,后来9兵团紧急入朝、42军逐步撤离之后,陆战1师实际上却没有全速前进,而是用了比乌龟还慢的速度一步一脚印地“爬”到了长津湖地区。
问题就出在这里:在那个时候,谁敢去赌陆战1师不敢全速前进?
用陆战1师后来的表现,来指责9兵团入朝太急,这样的问题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问出这样的问题,就证明缺乏最基本的战略思维能力。
11月初,志愿军的指挥官唯一能做而且必须做出的决策就是“立刻往东线派出援军,以消除被敌人一举包围的风险。”9兵团不仅是必须入朝,而且是必须马上入朝,陆战1师移动缓慢,那是后来的事情,跟这个决策一点关系都没有。
?

3

为什么不让9兵团补充冬装之后再入朝?

答案很简单,没有人“不让”9兵团补充冬装。
要知道,9兵团早在9月初就已经成为志愿军的二线部队,当时总后勤部也为此开会讨论了9兵团入朝之后的后勤问题,并且专门安排了华北、华东、东北、中南军区分别负责赶制入朝所需的棉衣、棉大衣、毛棉帽、棉手套、绒裤、袜子,并直接给各区指定了需要交付的物资数量。
但是,当时会上给出了一个意见:南方部队北调时,棉衣需加厚,但考虑到当时部队还在南方,“如现在加厚,若部队不北调时穿着太热”,因此建议:“南方部队北调时,加发一棉背心及一绒裤,再发一件大衣即可。”
这个意见非常合情合理,9兵团还在南方时,穿上东北的厚棉衣根本受不了,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然而,这个意见本身却蕴含着一个问题:这样的准备工作,其实默认了“9兵团被调动时仍有大量的时间”,而一旦9兵团被紧急调动,则很有可能无法按照计划进行后勤物资发放。
不幸的是,这个问题偏偏就被触发了,由于朝鲜战局的进展速度远大于预期,9兵团的任务突然加急,加发棉背心的计划基本上没有执行,9兵团穿着华东的棉衣就上了火车,并且几乎是一路不停直接开往东北。
到了这个时候,能够继续负责供应的只有东北军区,而东北军区用尽一切办法为9兵团提供了后勤补给,当时东北已经没有棉衣(全部发给第一批入朝部队了),只能给9兵团发棉大衣,根据记录,东北在11月陆续发给9兵团棉大衣超过22万件。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后勤管理上的问题:发给9兵团,并不代表就发到了每一位士兵的手上。
整整15万人的部队,天量后勤物资的分发、领取是一个无比浩大的工程,而9兵团当时又处于行军状态,其混乱程度和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在9兵团入朝之前还是入朝之后,冬装一直都不是后勤运输的第一要务,补给、下发的第一关键是弹药和粮食。
没有粮食,部队直接就饿死了,没有弹药,部队走到前线也毫无意义,这两样才是后勤补给的首要任务,只有在满足了弹药粮食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其他物资的输送。
此外,由于9兵团的任务一直在变,原定计划九兵团补给冬装应该在沈阳、梅河口,随着9兵团作战计划的变更,后来又把沈阳、梅河口的物资赶运到辑安,这中间导致问题又进一步加剧。
最后,9兵团自己主观上也存在问题,9兵团作为原华东野战军的部队,主要由南方士兵组成,南方人对北方的寒冷完全没有概念,因此忽视了补给冬装的重要性,这就让冬装的发放又更加不到位。
这里我多说一句,我觉得9兵团的战士们有这样的观念很正常,作为南方人,在了解长津湖战役之前,我自己对北方的寒冷就一点概念都没有,零度、零下几度对我来说完全没有实感,我认为就算让现在的南方人回到那个年代,表现和当年的9兵团不会没有任何区别——因为根本不知道零下30度到底是多可怕的概念。
这就引发了最后一个问题:在9兵团入朝之前,没有人反馈“需要补充冬装”
在我看到的记载中,唯一曾经想要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9兵团的司令宋时轮。
据《谢有法将军文辑》记载,宋时轮在过江之前曾打电话给高岗,要求直接给主席打电话,希望向主席提出推迟两天过江的请求,并估计主席很可能会同意。但是,高岗不同意宋时轮直接与主席通话,因此这个电话就没有打成,9兵团按计划过江
从这个记载就能看出,主席和国内绝大多数领导人一样,根本就不知道9兵团存在“冬装发放不全”的问题,毕竟9兵团成为入朝二线部队已经超过2个月,无论补给任何物资都在理论上有着足够的时间,如果没有人反馈问题,其他人又如何能够知道?
回到本章的标题,尽管冬装的发放情况非常糟糕,但是9兵团在入朝前未正式反应过“需要补充冬装”,所以没有人“不让”9兵团补充冬装。
?

4

入朝之后发现问题,为何没有及时补充冬装?

上文已经说过,无论什么时候,粮食弹药都是补给的第一要务,只要在粮食弹药补上的情况下,才能考虑运输冬装等其他物资。
根据东北后勤部计算,在9兵团入朝之后,志愿军在朝数量接近11个军,仅仅是粮食供应就需要1500台车才能满足。
而志愿军入朝初期一共仅有735台汽车,截止11月12日,已经被炸毁315台。
简单来说,志愿军入朝之后,运输力量严重不足,就连粮食、弹药的供应都有巨大的缺口,冬装实在是无法考虑。另外,9兵团的后勤相比西线志愿军又更弱一些,实际的情况更加严峻。
?

5

为什么不调其他部队去东线支援?

从我军的部署来看,9兵团作为早早定下的志愿军二线部队,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准备得最充分的一支部队,没有任何道理调其他部队入朝
除了第9兵团,唯一可以支援东线42军的是已经入朝的西线部队,问题是,如果抽走足够阻击的兵力去东线,那西线自己就没有进攻的兵力了,所以调完之后的结果是东西两线一起被动挨打,这可不是我军会做出来的愚蠢部署。
?

6

张东荪到底是个什么角色?

我为了写这篇文章,查了超过几百页的资料,从官方战史到志愿军后勤总结到志愿军老兵的各种回忆录都看过了,张东荪这个名字一次都没出现过,所以我也没法说他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
当然,我不排除他对战局是有影响的,只是我确实没查到,这个问题欢迎了解的同学帮我在评论区补充。
?

7

其他问题

其他例如“为什么不能边走边补充冬装”之类的问题我就不回答了,强调一下,那是1950年,那是15万人,组织和分发物资的难度没做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最后给大家一个重要信息:当时,志愿军营以下的单位连电话机都没有,一旦一个团原地停下散开领取物资(领取冬装不是领一件棉衣就完事了,还有手套袜子毛子裤子,必须要分开一个个领取),光是重新组织起来继续上路恐怕都不止一天时间。这就是当年面临的历史现实,如果考虑到这个现实,很多问题可能大家自己就能解答了。
?

8

总结

整篇文章分析下来,我想整个问题应该比较清楚了。
首先,9兵团紧急入朝是因为战场形势危急,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入朝帮助志愿军解除危机;
在紧急入朝命令下达后,总后勤能力有限的问题被暴露出来,由于缺乏在战况紧急时的后勤供应能力,9兵团只来得及补充了作战必须的粮食弹药就进入了朝鲜,大量的冬装没能发放到士兵手上;
此外,9兵团本身没有极寒地区的作战经验,主观上对冬装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导致了整个情况的进一步加剧。
在入朝之前,9兵团并没有正式提出需要补给冬装并暂缓入朝的问题,而在入朝之后,志愿军整体面临着连粮食弹药都无法完全补给的严峻情况,无法对冬装进行补充。
最终,9兵团在防寒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与美第10军作战,并因为极寒天气出现了大量的冻伤减员。
?

9

老旦点评

在分析完9兵团的冬装问题之后,我想最后补充一点:
9兵团冬装问题的根源,实际上仍然在于我国当时极度薄弱的物质基础。如果当年国家的轻工业足够强大(可以提前准备并打包好充足的防寒设备)、或者重工业足够强大(可以有足够的汽车在入朝之后随时补给物资),都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
事实上,这也正是开战之前我国大量高级将领反对出兵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新中国工业基础过于薄弱,我们是打不赢的。
长津湖,作为开国最重要的战役之一,确实证明了很多事情。
它证明了我国薄弱的工业和美国的差距比想象中还要巨大,整个志愿军的汽车甚至还不到陆战1师的一半,美军在前线能吃上感恩节火鸡,志愿军连充饥的土豆都找不到,朝鲜战争初期,后勤遇上的困难远比战前想象的还要艰巨。
它证明了美军的空中力量正如传闻一般恐怖,即使是志愿军昼伏夜出,在阵地上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缺乏防空手段的志愿军仍然在永不停歇的对地攻击中损失惨重。
它甚至证明了,美军士兵并不是虚有其表的纸老虎,他们拥有娴熟的作战技巧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以及相当顽强的作战意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美军的表现都完全对得起他们世界大战胜者的名声。
但是,在最后的最后,长津湖战役却证明了另一件事情:
它证明了志愿军是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最伟大的军队之一
因为我们赢了。
?

10

尾声

相信熟悉我的朋友们都能看出来,这篇文章与我平时的风格有很大差别。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与我个人的一段小小经历有关。
大概在10年前,国内还是一个公知盛行的年代。不怕大家笑话,我自己也是在某个高姓公知的脱口秀里面第一次听说9兵团的事情。
我还记得,这段历史当时让我相当震惊,而那个公知讲起冬装的时候可谓极尽夸张之能事,什么“急着打陆战1师,根本顾不上换冬装”甚至是“直接下令9兵团不允许换冬装”的言论张口就来。
直到后来,我对近代史产生浓厚兴趣,自己认真研究了这一段历史之后,才发现那个公知的说法究竟有多么荒缪和可笑。
就在那一瞬间,我却不寒而栗。
如果我自己永远不研究这段历史,那么我脑袋里记住的,岂不就是那个公知信口雌黄的这些碎片?
我一直很喜欢主席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其大意是:“思想文化的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那么就会被敌人占领。”
我不觉得我自己的理论已经是完美无暇,毕竟,仅仅靠我看过的这几十本书、几百页资料,肯定无法涵盖全部的历史事实。
但是,我认为我有义务把我所知道的分享出来,这篇微不足道的文章,当然并不足以占领一个“文化阵地”,但是至少,我希望我的文字足以打碎这些狂妄公知的胡言乱语,至少,可以赶走一批正在阵地上横行的妖魔小鬼。
我想,这就够了。
老旦
2021.10.1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关于9兵团的冬装,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浏览 60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