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林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62周年

 高小林 

 

高小林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62周年

  

    今天是敬爱的陈赓大将逝世62年,深切缅怀老院长,寄托无限哀思

   

高小林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62周年

    

    曾记否陈赓大将为保卫新中国率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浴血奋战,将美联军打回三八线。战事正浓,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急调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回国。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为了新中国的明天,必须培养我军自己的军事技术人才,必须建立强大现代化的国防军。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1952年亲自点将,由陈赓将军负责去创建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院,并担任院长兼政委。

    1952年3月26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成立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高小林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62周年

1952年7月8日毛主席亲自任命陈赓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

高小林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62周年

高小林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62周年

1953年院长陈赓大将创建军事工程学院

    陈赓将军临危受命、不辱使命、勇挑重担。抗美援朝的胜利是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向死而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身临其境的陈赓大将更有切腹之痛,深深地感悟到先进科学技术的力量对于强军强国的重要性和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培养强军科技人才的紧迫性。然而摆在陈赓面前的是,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和设备。困难吓不倒陈赓,他对工作人员说:“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为猛虎添翼。创业是艰难的,但是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军事工程学院也一定能够从无到有。我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

    陈赓大将坚持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遵循毛主席训词,带领全院干部战士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为我国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发挥了开创性作用。陈赓大将为使“军事工程学院”早日问世,耗费了很大的(全部)心血。为我国军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巨大贡献!

    陈赓大将对军队和国防事业有着独特的感情,对导弹在国防装备中所占份量有着足够的了解,站在现代战争的高度,高瞻远瞩瞄准了军事科学的尖端技术。而且一上手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导弹专业(专科)、导弹工程系。

    (钱学森教授后来赞叹:“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陈赓大将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用老红军“长征”精神哺育学员,将军事工程学院办成革命大熔炉,陶冶情操、锻炼学员身体素质、军人体魄、培养学员的军事素养、使学员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革命军人。十几年来,陈赓大将为培养、锻造学员呕心沥血。陈赓院长严格的教育管理思想,坚持“两老办院”对学院良好的风气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的锻造作用、成为影响师生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成绩的重要保障。

    陈赓大将在毛主席、周总理全力支持下,以非凡之举为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请来大批的优秀教授和专家学者,陈赓大将为快速发展中国的导弹事业,先后分别请任新民、岳劼毅、马明德、周祖同教授等吃午饭,请教探讨火箭导弹技术,凝集凝聚中坚力量,大干快上。周祖同教授的儿子周一宇从南方来到哈尔滨后发烧,陈赓大将找医生到家给周一宇治病,又亲自前去探望。

    急国防建设之所急,把完成国防科研任务作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陈赓大将对刚到学院的老教师说:“我旁的本领没有,但有支持你们搞科学技术的本领。为了科学技术,我不顾一切支持你们。凡是同志们要在科学技术上做什么,我都积极支持。”1958年3月,哈军工第一期学员毕业,病榻上的陈赓写信祝贺,他说:“处在今天的原子、火箭时代,我们就有可能,而且必须积极地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成就,以加速我军的现代化建设。” 陈赓大将对开展国防科研工作的急迫感溢于言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国防尖端人才,其中部分成为我国“两弹一星”及航天事业的创始骨干。

    军事工程学院“标志着中国人民建军史上向正规化,现代化的伟大转变。”

    按陈赓的要求,任新民主任同火箭武器教授会副主任金家骏、科学秘书周曼殊三人,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就我国发展导弹与火箭武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现的途径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并对如何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1955年上半年,任新民起草、周曼殊执笔,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撰写完成了【对我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的上报稿,提请有关系院领导与专家教授提出补充修改的建议与意见。该报告几经修改、补充和完善,於1955年11月由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转呈中央军委,这个报告是中国科技人员第一次正式向中央提出的报告:建议我国应当重视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

    很快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的报告(建议)即由陈赓大将转呈中央军委,送到彭德怀元帅的办公桌上。彭德怀元帅很重视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关于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这份报告现仍保存在中央军委办公厅),阅毕当即批给黄克诚和万毅阅。1956年1月20日,彭德怀元帅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通过了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的建议,拉开了中国发展导弹的序幕。

    1955年11月25日(解放军代总参谋长)陈赓大将从北京急飞哈尔滨,晚上在军工学院“大和旅馆顿河餐厅会见宴请了钱学森博士,席间陈赓迫不及待地向钱学森提出了他思谋已久的问题:
“钱先生,看,中国人能不能(自己)搞导弹?”

    钱学森双眼炯炯,望着陈赓,不假思索脱口而答:
“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钱学森斩钉截铁、胸有成竹地回答。民族自豪感激情四射,令人鼓舞。

    陈赓闻听,眉峰一扬,紧紧握住钱学森的双手,

    陈赓高声说道:“好!我就等你这一句话了!有,我们就马上干吧!”

    这个军事工程学院不平静的夜晚,陈赓大将和钱学森博士亲手点燃中国导弹的起飞之火,两位中国导弹航天的奠基人走到了一起,孕育着中国导弹的起飞,开拓着中国航天的辉煌!

    (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曾说:“就这一句话,决定了我父亲这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在往后的数十年漫长岁月里,钱学森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之中。钱学森晚年的回忆中深情地说: “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儿的是陈赓大将…..”所以说,陈赓大将创建领导的军事工程学院是我国航天事业点燃圣火的地方。)
陈赓大将建立五院、积极发展两弹一星。陈赓大将把军事工程学院的副政委刘有光将军(任五院政委)等十几名老干部调去五院任职,将留美回来的火箭武器专家任新民等六名上校教授(文革前教授的最高军衔是上校、军工学院八人)调到五院担起主要研究室的主任,跳起了研制火箭导弹的大梁,(东一导弹总设计师梁守槃、东三导弹总设计师任新民、东四导弹总设计师胡溪涛、国产第一台火箭发动机和试车台总设计师任新民),陈赓大将把军事工程学院第一期毕业生中的优秀学员100多人分配到五院工作,成为研制火箭导弹的技术骨干。军事工程学院不仅抽调专家、干部、教员学员源源不断支援五院建设,还在物质设备上大力支援五院,固体火箭的2吨药捻子等稀缺专用物质全部给了五院;1956年6月,“军事工程学院”获悉民主德国已开始仿制苏联刚发明不久尚处在保密状态中的跨音速风洞,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以陈赓名义报请国防部和总参批准,到民主德国订购了一套跨音速风洞,价值113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已经是天价了。1957年初,为了支援五院,“军事工程学院”把这套进口风洞设备先让给支援给五院使用……

    聂荣臻得知“任新民是第一位来报到的,庄逢甘是第二位来报到的,不顾条件差,两个人打地铺。”任新民、庄逢甘二人不讲任何条件的工作精神聂荣臻很是感动说:“这就是陈赓同志带出来的干部啊!军工的专家们来打先锋了。”多年以后,聂荣臻还对别人说:“我对任新民和庄逢甘打地铺的事极为感动,始终铭记不忘。军工学院送来这么好的科学家,如果不信任,咱们还能相信谁呢?”

    陈赓大将为了快速发展导弹、航天事业,对于处在军事高科技之冠的导弹技术,陈赓总是紧盯不放,铭刻于心。1956年6月陈赓大将在军事工程学院亲自筹备创建中国第一个导弹工程专业(专科),任命(习主席称赞的空中英雄)空军少将唐铎任主任、高天炎任政委、马明德任付主任。陈赓大将在殚精竭虑创建导弹工程系的同时,陈赓也在为国家“两弹”试验问题操心,为了落实毛泽东“我们也要有那个东西”的战略部署,他作为聂帅的第一副手,出谋划策,不遗余力。陈赓大将力排众议,坚持优先发展导弹,得到毛主席的支持:“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导弹研制进入快车道。

    陈赓大将亲自点将亲自调老部下李觉将军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局长、核武器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副部长;调孙继先去酒泉靶场当司令员。核试验马兰基地,陈赓把三兵团参谋长张蕴钰调来当司令员。陈赓大将亲自把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系主任唐凯(开国少将)推荐给担负这一重大任务的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3月5日下午,唐凯启程急赴北京,与陈士榘等人一起到了万里之外的戈壁滩,冒着滚滚黄沙,勘察新疆罗布泊地区。从此,出任工程兵特种工程设计院院长兼政委的唐凯,是“军事工程学院”参加“两弹”上天任务的第一位将军。为了给核试验基地选个好司令员,陈赓向中央推荐的自己老部下张蕴钰是从海滨城市大连走向大漠,成为中国“两弹”上天任务的另一员领兵大将。军事工程学院老干部政治部副主任邓易非、张锡安将军先后担任核试验马兰基地的政委;后军事工程学院的马国惠少将、梁荫绶少将先后担任核试验马兰基地的司令员;王滨生少将、喻铭德少将等先后担任核试验马兰基地的参谋长、总工程师。杨桓中将等先后担任酒泉基地的司令员;郝维新少将、邢春圃少将等先后担任酒泉基地的总工程师。其中多位将军去世后长眠在马兰和东风烈士陵园 !

    1959年11月, 陈赓大将给中央军委的《关于调整军事工程学院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重要创新思想,这是我国实施“两弹一星”宏伟事业初期不断推进新兴学科建设, 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尖端技术的研发、教育和推进“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举措。使军事工程学院集中力量全力办好“两弹一星”高精尖国防技术专业的(中国第一个)导弹工程系、原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工程系,将培养目标由培养维护修理的军事技术干部改为培养研究与设计的军事工程技术工程师、设计师,在办学中逐步形成了尖端优势学科方向和突出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研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航天(导弹)、计算机、电子信息科学研究和领军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两弹一星”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六千多名高精尖国防技术专业的工程师、设计师,成为“两弹一星”的人才库!

    1960年10月17日这天一早,陈赓夫人傅涯同时接到军委办公厅和保健部门两个电话,都要傅涯劝阻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大将别到试车的地方去。陈赓哪里肯听,坚持去了。病中的陈赓大将驱车30多公里到北京南郊亲临国产1059型地地导弹地面试车现场,坚持陪同聂荣臻元帅观看国产1059型地地导弹液体发动机地面试车。试车結果性能、数据完全符合技术条件要求,试车成功了。陈赓大将身体感到十分疲惫,仍坚持和在场的五院与哈军工的任新民院士、李乃奎将军等导弹专家、教员学员握手祝贺,没想到成了永恒。导弹液体发动机试车成功,标志着中国以国产材料仿制苏联P-2型近程地对地导弹的难题都得到解决。试完车陈赓大将回家后虽疲惫不堪,回家一进门他就大声嚷嚷:“傅涯,告诉保健局,就说我活着回来了!”其实,那天陈赓一脸疲惫,脸色都白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病很严重,胸口常痛。每逢胸口痛的时候,他就一面工作,一面不停地用手摸着胸部。日子长了,衬衣都被他摸破了一大片。陈赓大将不顾自己在重病中的身体坚持前往,为亲手创建中国的导弹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心脏多次梗塞变形,不幸在上海逝世,年仅58岁。陈赓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一个重大损失,特别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军工尖端科技、“两弹一星”航天事业的重大损失。

    开国少将国防科委秘书长安东同志讲,陈赓大将逝世太早了。他逝世的前一天在上海还解决了核反应堆加工的一些关键问题。安东同志曾多次讲过,陈赓大将为发展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直到他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军事工程学院仅从导弹工程系培养、走出的学员俞正声多年以后担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廖辉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虞云耀担任了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导弹工程系学员蒋祝平、白克明、黄丽满等三十多人担任了省委书记和省、部级领导干部。导弹工程系走出了彭小枫上将、黄献中上将、陈启智中将、郭桂蓉中将、陈达植中将、臧 穗中将、罗东进中将、栗前明中将、粟戎生中将和国防科大第二任校长张良起少将等100多位(含技术三级以上)共和国将军。导弹工程系培养出5名院士(“红箭-8”总设计师王兴治,某型号超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总设计师黄瑞松,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郭桂蓉中将,我国巡航飞行器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创者刘永才,氢弹主体型号设计组组长总工程师、核导专家彭先觉等院士)、上千名“两弹一星”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教授、总工程师和型号总设计师、领军人物。

    中国杰出科学家合影

高小林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62周年

左起: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梁守槃、任新民、庄逢甘

其中:任新民、梁守槃、庄逢甘是军工学院知名教授;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开拓者、奠基人。

    军事工程学院教授任新民院士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被亲切地誉为是中国航天的“总总师”。

    军事工程学院教授慈云桂(中国科学院)院士设计研制了中国早期的舰用雷达和声纳,是中国计算机界的一代宗师,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

    军事工程学院教授邓三瑞院士是中国(第一条潜艇总设计师)潜艇事业的先行者、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开创者、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体顾问,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

    中国重点型号飞航导弹之母:导弹专家蔡淑华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导弹无线电遥控专业。

    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导弹12期学员高学敏,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任海军工程学院政委、中国航母建设的主要参与人(国家航母办政委),亲手把我国第一艘航母送下水。

    他们和他们的同学、学生六十多年来一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努力拼博奋斗:

    导弹工程系学员韩云梯启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张其彬和刘启泉在第一次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中被誉为“七勇士”,李乃奎、王兆惠等13名师生参加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程国采教授完成了东方红一号的计算工作,杨桓中将、顿河指挥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卫星总指挥(HXMT卫星工程总设计师)马世俊,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少将、副主任林树少将,总工程师陈炳忠等指挥发射神舟5号飞船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载上太空遨游,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陈赓大将亲自开创的新中国国防军事教育事业(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还有西北工业大学等)已在祖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繁花似锦、如日中天 ! 培养出千万国防高科技人才已在祖国各个高科技领域成为领军人物、中坚力量。他们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发扬哈军工精神,用汗水和智慧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道铸就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一代新人在攀登科技高峰中作出贡献,从导弹运载火箭到航天器研制,从测试发射到回收着陆,从测控通讯到空间实验,到处都有哈军工师生培养学子的身影,带出新一代的科学家、航天专家,他们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中国航天领域一个亮丽的“人才森林”风采。

    “天河计算机”领跑世界计算潮流, 磁悬浮、高铁通向四面八方,“东风”“长征”傲视寰宇, “核潜艇”“航母”驶向深蓝,“嫦娥”奔月、探视“火星”,银河因“北斗”更加璀璨!

    陈赓大将是新中国开国元勋、国防科技、“两弹一星”、军事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是新中国强大国防奠基元勋。

    陈赓大将开创的中国航天事业,面对浩瀚苍穹,师生们万众一心,在习主席的领导下,发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陈赓大将的丰功伟绩功盖千秋、名垂青史 !

    陈赓大将永垂不巧 !

 

高小林 哈军工精神研究委员会委员

两弹一星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委员

解放军哈军工—国防科大天津校友会特聘通讯员

(编辑:余滨)

高小林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62周年

高小林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62周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老兵方阵):高小林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62周年

(浏览 22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