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老县城曲山镇,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摄影师@朱建国)
(请横屏观看,全球20世纪以来主要地震灾害和遇难人数,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岸附近发生了里氏9.0级强烈地震,气仙沼市被地震引发的海啸淹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
半壁江山皆震颤
(地震原理示意,注:实际地震中断裂两侧的块体既有垂直错动,又有水平错动,本图仅示意水平错动,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中国地震带分布示意,注:图中用颜色深浅表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颜色越深,可能遭遇的地震就越强烈,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汶川地震后,通向震中映秀镇的公路被地震摧毁,摄影师@朱建国)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之后,周恩来总理视察灾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请横屏观看,如今的河北邢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云南通海地震之后,灾民们在废墟前召开动员会,图片来源@云南省地震局)
02
难以复制的奇迹
(辽宁大连地震台,始建于1970年代初的地震台之一,摄影师@马天旭)
(海城地震前兆分布示意,制图@吴昕恬&松楠/星球研究所)
(这场4.8级地震被认为可能由水库蓄水引发,下图为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距离发生地震的葠[shēn]窝水库约90公里,此处仅作示意,摄影师@王宇)
(辽宁营口市百货公司仓库在海城地震中倒塌,图片来源@北京市地震局)
(引文出自陈棋福《2008年汶川地震与中国的地震预报》;下图为如今的辽宁营口城区,当时的地震灾区之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请横屏观看,唐山地震前兆和相关小震活动分布示意,制图@吴昕恬&松楠/星球研究所)
03
地震居然声东击西
(龙陵、松潘地震和龙门山断裂带位置示意,制图@吴昕恬&松楠/星球研究所)
(为了预防地震破坏房屋造成伤亡,在有地震风险的区域,一度流行用轻质材料建造防震棚,临时居住,地震之后由于房屋不再坚固,人们担心余震,也常常居住于防震棚中,下图为云南鲁甸地震后的救灾帐蓬,作用类似防震棚,仅作示意,摄影师@车应华)
(如今的四川松潘,是美丽山谷中的一座繁荣的县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的云南丽江古城,已经发展成为旅游胜地,摄影师@刘珠明)
04
混沌的大地
(引发帕克菲尔德地震的美国加州圣安第列斯断层,是美国最著名的活动断层之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地震频发的日本,正在展开一场防灾演练,为可能到来的地震做好准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地震,难以预测的地震仍然如不散的阴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青海昆仑山口,这里曾发生过一场鲜为人知的8.1级地震,但因人烟稀少,损失轻微,摄影师@聂移同)
(请横屏观看,岷江流经龙门山断裂带,峡谷两侧山势陡峭、滑坡密集,是剧烈地质运动留下的痕迹,摄影师@刘少宇)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这座城市定格在了2008年5月12日,摄影师@苏凌汉)
(汶川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在地震中倒塌,摄影师@李贞泰)
05
防震的曙光
(地震预测信心与抗震设防标准变化示意,本图主要展示中国的情况,世界主要国家半世纪以来走过的历程类似,但关键时间节点不同,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汶川地震后的映秀中心小学,建筑的绝大部分被夷为平地,造成大量伤亡,摄影师@朱建国)
(四川彭州白鹿中学,教学楼前的大地被汶川地震错断,形成3米左右的高差,两侧建筑却屹立不倒,师生无一伤亡,图片来源@北京市地震局,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北川新县城,位于龙门山前平原的永昌镇,地势平坦开阔,是汶川震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宁夏银川地震公园,位于城区内的一条活动断裂上方,摄影师@刘思尧)
(新修建的高速公路穿过地震多发的四川西部山区,摄影师@姜曦)
(2008年5月13日, 都江堰聚源中学,一位父亲紧紧握住儿子沾满泥沙的嫩手,仿佛要从死神手中拽回儿子宝贵的生命,摄影师@朱建国)
文章封面大图拍摄于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
[1]吴泰然,何国琦.普通地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Lee, William HK, Paul Jennings, Carl Kisslinger, and Hiroo Kanamori.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arthquake & engineering seismology, Part A [M]. Elsevier, 2002.
[3]赵荣国,张洪由.地震灾情因社会发展而加重——20世纪全球地震灾害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99.(6).
[4]陈运泰.地震预测: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D辑,2009.39(12).
[5]聂永安,姚兰予,赵国敏.大震前宏观异常的机理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9.31(2).
[6]张培震.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J].地震地质,2008.30(3).
[7]林邦慧,胡小幸,王泽皋.1966年邢台地区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征及其初步解释[J].华北地震科学,2006.24(2).
[8]郭安宁,吴建华,任栋,张纬超,张向红,赵乘程,季婉婧.辽宁海城7.3级地震预报历史事件的研究与讨论[J].西北地震学报,2013.35(12).
[9]马泰泉.中国大地震(连载)[J].防灾博览,2017.(3).
[10]罗灼礼,王伟君.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的讨论——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经验教训[J].地震,2008.28(1).
[11]侯立臣.唐山地震的回顾[J].华北地震科学,2007.25(3).
[12]罗灼礼,江在雄.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报实践[J].中国地震,1989.5(3).
[13]陈立德,罗平.1995年7月12日孟连中缅边界7.3级地震短临预报及前兆异常特征——预报过程、思路及科研进展[J].地震研究,1997.20(2).
[14]黄圣睦,董瑞英.1970~2008年中国10次大地震预测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探讨[J].内陆地震,2013.27(2).
[15]皇甫岗.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J].地震研究,1997.20(1).
[16]李勇,黄润秋,Densmore Alexander L.,周荣军,曹叔尤.汶川8.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3).
[17]彭建兵,马润勇,范文,门玉明,林鸿州,邓亚虹.汶川大震的科学思考[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31(1).
[18]陈棋福,王克林.2008年汶川地震与中国的地震预报[J].世界地震译丛,2010.(5).
[19]罗开海,保海娥,左琼.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38(4).
[20]马强,李山有,金星,陈晓非.地震预警是如何实现的[J].防灾博览,2023.(1).
[21]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汶川15年:地震究竟能否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