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长征行 |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记得2023年12月13日—12月17日,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中国故事、长征故事,体悟红军的艰辛,感受信仰的力量,由于都长征源宣讲团团长葛江洋率领宣讲团调研组,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突破四道封锁线”活动。

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上图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

那是去年12月13日,宣讲团调研组全体成员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举行了庄重的出发仪式。由于时间关系,那天我们从于都出发,直接就奔赴到第二道封锁线段,所以,一直以来,我心里想“重走长征路”,体验一下从于都集结出发,渡过于都河,来到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段。
2024年4月24日,刚过了谷雨,正是春季播种时节,由县政协长征文史资料征编第三调研组拟从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出发,经县城、罗坳镇、罗江乡、祁禄山镇、赣县区牛岭、韩坊镇、信丰县新田镇、古陂镇等地,实地调访,感悟革命先辈的长征路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
(一)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推行左”倾的错误路线,不但没有粉碎敌人的“围剿”,反而使红军遭到严重损失,根据地逐渐缩小,最后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
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机关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于10月上、中旬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进行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准备战略转移。
军委第一纵队(代号为“红安纵队”)于1934年10月10日从瑞金梅坑出发经沿坝、麻地、万田,到于都县的宽田、段屋,10月12日集结在古田、岭背一带。10月17日傍晚开始在于都城东门渡河,经新陂、小溪、上坪,19日晚移畚岭,20日晚上转移到合头(今属安远县双芫乡)地域。
军委第二纵队(代号为“红章纵队”)于10月12日晚上由瑞金梅坑出发,转移到麻地圩、宽田、黄龙地域,10月15日在东江口(不含)到洛口塘(不含)地域,进行补充侦察及准备渡河。10月18日从晚上于东江口、洛口塘间渡河,转移到梓山、梨村(今利村乡)、黎邦桥(今禾丰镇)。19日移到乱石(今靖石乡)、上坪、大平圩、小溪(不含)地域,20日晚间移到仁风圩(今盘古山镇)、金竹及牛岭、塘村(两不含)地域。
红一军团于10月9日从兴国的竹坝、洪门,经于都县富坑,来到岭背、段屋、宽田一带集结。16日晚,红一军团从于都梓山渡河,经磊石、禾丰,18日宿营于仁风(今盘古山镇)、乱石(今靖石乡)、畚岭(今祁禄山镇)和安远的塘村地域。19日晚上由太平圩、仁风圩、金竹、山坑地域开抵安远的塘村、双芫、合头、罗风圩地域。
红三军团于10月12日晚从石城县南部的观下、屏山地域出发,经宁都县的固村、固厚抵达长胜,在此接受了江西补充第三团1300人。13日晚从长胜出发,14日晨到达于都县葛坳、曲阳(今曲洋)、上脑地域。10月14日晚从葛坳、曲洋、上脑地域出发于15日晨到达水头圩、石溪坝、车头圩(今车溪)、禾田及仙露(霞)观(今仙下乡)地域,在车头(今车溪)接受了江西补充第四团1300人。10月17日傍晚开始,红三军团渡过于都河,途经黎(利)村、新陂,19日白天到达小溪。19日晚上,经小溪的长源、高石、祁禄山的金沙、畚岭、马岭地域于20日开抵赣县的牛岭、小坌、唐坑口、白室(今信丰百石)、天子桥地域。20日黄昏经韩坊、固(古)陂之间,出至坪石地域。另有红三军团部分队伍从罗坳中埠至高滩渡口渡河,到罗家渡(今罗江)。19日晚上,经罗江的乌坑、太坪、小溪的流源、高石、祁禄山的金沙、畚岭、马岭地域于20日开抵赣县的牛岭、小坌圩。
红九军团于16日晚从会昌珠兰埠出发,从19日晚上,九军团部及第三师开鱼公埠(今于都县靖石乡渔翁埠)、茶梓(今于都县盘古山镇)地域,第二十二师由安山、桂林江开抵河石地域。
红八军团于10月8日晚撤离兴国县古龙冈西北战场,在古龙冈集结,随后经于都县北部之平安、桥头、银坑南移。23师在10月9日撤出战斗后赶到古龙冈圩,连夜向梅窖、三寮方向前进,当夜在梅屋宿营,10日通过梅屋圩、上下谢,经岩前圩、平安寨、谢田到达银坑时,当晚部队在银坑宿营。10月12日晚上,红八军团由桥头、银坑转移到杰村、澄龙、社富地域。10月17日晚,由兴国五龙圩经村头、大坑至于都仓前坳背,经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观音山(也名观音庙、今大桥村)、下坪至蛇口(今黄坳村),在孟口(今罗坳镇孟口村)集结休整,并于18日晚渡河后,经贡江镇芦山村、罗坪村、密坑村、新陂乡庙背村、中塅村、群联村、罗江乡鹅坑村、小满村、罗家渡、太坪村,19日白天,在罗家渡、太坪、长洛(今赣县)地域。19日晚上,红八军团由太坪、长洛坳地域开抵黄沙坑、黄朱排及营田地域。并派出部队侦察信丰、韩坊之间通洪村、坪石的道路;侦察王母渡、立獭圩之间的渡河点,并准备渡河。
红五军团于1017日将兴国城南的防务交给独立第3团和独立13团,随即撤出战斗,晚上,红五军团转移到杰村、社富、溪源地域。军团机关从洪门,13师从埠头曲利(今玉门),34师从埠头垓上分别出发。17日晚,34师经兴国埠头、杰村、社富,来到五龙宿营。13师经兴国社富圩、桂江、黄冈、五龙,18日上午到于都仓前宿营,军团指挥机关紧随13师行动。18日傍晚,13师由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出发,经半坑子组、安下窝、丰子脑、井子头(驿站)、崎岭脑、里泗村雷公角组,再走石阶路至里泗村杨梅坳组,从里泗村杨梅坳走石阶路经上孟,18日深夜到达罗坳镇步前圩。18日,34师由兴国五龙定家庄经村头、大坑至于都仓前坳背。从坳背、罗古嶂、湖南排、古嶂村(今大桥村)、大坑、观音山(也名观音庙、今大桥村)、石圾,经石圾(今步前村)到达罗坳镇步前圩宿营地。10月19-20日傍晚,13师在县城至石尾渡口间、34师在县城至鲤鱼渡口间河段夜渡于都河,13师从石尾渡口渡河后,经罗江乡上溪村(小溪口、大坑),至高滩村、洋坑村、苏坑村,经罗家渡、太坪村(塘湾里、茶公坝),小溪乡流源村、田心村、高石村,至祁绿山镇金沙村(刁擞、野坑坳)、畚岭村、嵊背村、水坞村,至安远县塘坑乡塘村、双芫乡合头。34师从鲤鱼渡口渡河后,往贡江镇河田村寨下组庙角,经马齐、密坑村,过新陂乡庙背村、移陂村,到达小溪、祁禄山地域。
1934年10月18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野战军攻占固陂、新田地域的命令》,对突破第一道封锁线进行了详细部署。
(二)
4月24日上午八点半,我们第三调研组从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出发,经县城、罗坳镇,来到罗江乡太坪村。

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上图为于都县罗江乡太坪村

之所以提到太坪村,这是一个重要的线路节点,因为中央红军有几支部队长征时经过这里。
太坪村位于于都县罗江乡南部,东北有猫头寨,西南有龙潭山,中部地势较平缓,溪水东流,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村西部的草坪嶂海拔 800 米,与流源嶂、筀竹杏、马头山等连成一气,重重迭迭,单是竹林面积就达500余亩。草坪嶂山势险峻、山高林密,解放前曾有虎狼出没。
太坪村距乡政府10公里,辖 19 个村民小组,通罗江至塅水公路。清代末年建圩,当时村民选择较宽的一块坪开圩场,称太坪圩,又因当时没有圩期而称太坪。周氏开居较早,于明末从会昌迁此首先建江沙丘,后有杨、徐、陈、黄、张、舒等氏入居,尤以张、舒为主。
在调访中原罗江乡民政副所长张春田告诉我们,太坪村这里有三条主要通道,分别为从罗家渡,经筀竹、黄坑,至太坪;从太坪,经塘湾、岽背、小溪乡流源、田心、祁禄山镇刁薮,至金沙;从太坪,经小溪乡流源、船坑,至藤桥。
当年,红三、八、五军团长征分别经过太坪。一是红三军团部分队伍从罗坳中埠至高滩渡口渡河,到罗家渡(今罗江),经筀竹、乌坑(今黄坑村)、太坪、小溪的流源、高石、祁禄山的金沙、畚岭、马岭地域,开抵赣县的牛岭、小坌圩。
二是红八军团渡河后,经贡江镇芦山村、罗坪村、密坑村、新陂乡庙背村、中塅村、群联村、罗江乡鹅坑村、小满村、罗家渡,抵太坪、长洛(今赣县)地域。
三是红五军团13师从石尾渡口渡河后,经罗江乡上溪村(小溪口、大坑),至高滩村、洋坑村、苏坑村,经罗家渡、太坪村(塘湾里、茶公坝),小溪乡流源村、田心村、高石村,至祁绿山镇金沙村(刁擞、野坑坳)、畚岭村、嵊背村、水坞村,至安远县塘坑乡塘村、双芫乡合头。
(三)
从罗江乡太坪村出来,调研组马不停蹄来到祁禄山镇马岭村委会驻地,马岭村党支部书记赖福泉正在农田里育秧,通话中闻听我们一行原委,赶紧赶来村里,热情地介绍了村情村貌。

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上图为于都县祁禄山镇马岭村

马岭村位于于都县与赣县区交界处,处于祁禄山镇西南部,因地形似马鞍,故名马岭,后开设圩场,称马岭圩,通于一安公路。全村有10个村小组,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多亩,林地面积1.6万多亩,人口达1346人。村居民姓氏较多,尤以陈姓为主,还有赖、张、袁、邱、刁、徐、汤、丁、钟等。
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马岭乡。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称马岭大队。1968年11月属祁禄山公社称马岭大队,1984年称为马岭村至今。
马岭也是红军长征的一个重要的线路节点。马岭村书记赖福泉拿出一份《马岭村革命烈士名单》,向我们介绍说,马岭村现有革命烈士9名,其中有3人在中央红军长征后、参加留守部队突围时牺牲,他们是袁太阳女、袁有仁、袁芬有于1934年11月在赣县小汾大屋下作战牺牲。
围绕马岭这一地名,红军长征有几处可从这里经过。
首先,从祁绿山镇金沙村,经畚岭圩、苗坑(属畚岭村)、马岭岽(邓屋村)、马岭村、赣县牛岭坳、牛岭、小坌圩、唐坑口等。红三军团部队就是从这里经过。
其次,从祁绿山镇金沙村,经畚岭圩、嵊背村鸭婆岽、安远县塘村乡乌沙头、塘村、双芫乡合头。这里还有一条线路,从祁绿山镇金沙村,经畚岭圩、马岭村、水坞村、安远县塘村、双芫乡合头。军委第一纵队、红五军团部队就是从这里经过。
(四)
从马岭村出发,我们沿着一条水泥路向西南方向而行。车子行驶约二十多分钟,调研组来到赣县区牛岭坳,这里山顶上有座古庙,名叫“分水山”,地处于信(丰)赣(县)于(都)通往要道。“分水山”古刹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据说,红军长征主力部队曾于该寺院驻扎多日,后毁于“十年动乱”,殿宇亭台夷为平地,1998年恢复重建。

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上图为赣县区韩坊镇上岭村

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上图为赣县区韩坊镇分水山古庙

我们调研组一行,经过赣县区牛岭、小坌圩、唐坑口、信丰县新田镇朱坑、中坪,来到了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我看了一下时间,刚好是下午3点整。

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上图为赣县区韩坊镇小坌圩

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上图为赣县区韩坊镇小坌圩(老圩)

1934年10月20日,出发长征的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命第4师师长洪超任开路先锋,率部由赣县韩坊塘坑口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在这里,红军发生了“长征第一仗”,10月21日,红4师与陈济棠部在百石的守敌进行激战,炸毁碉堡,攻克“万人祠”,百石战斗大获全胜,但师长洪超却不幸牺牲。
看天色尚早,大家提议再赶赴信丰县古陂镇去看看。打开导航数据,新田镇百石村距离古陂圩大约10公里,于是,我们直接驱车赶往信丰县古陂镇。

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上图为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战斗遗址

古陂圩是信丰县一个较大的集镇,在古陂圩旁有一条古陂河,由南向北流入桃江,注入赣江,河上有座钢筋水泥大桥,叫古陂桥,这里就是“古陂战斗遗址”。

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上图为信丰县古陂战斗遗址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在百石打响后,当天夜晚,中央红军长征部队占领新田之左前锋红一军团红1师红3团和攻占百石之右前锋红军团红4师红11团,分别从信丰新田、百石向古陂疾进。22日,左前锋红3团进至信丰大桥头遭敌阻击,将敌击溃后向石背追击,部分残故退入古陂。右前锋红11团急进到茶寮垇附近,也遭粤军某营堵击,毙敌数十名。粤军凭借天堑古陂河及牢固工事与红军对峙。粤军第1师师部待新田败军退抵古陂后,留一团殿后,乘黑夜全部逃往信丰安息。22日凌晨,红10团配合红11团跨过古陂河,将扼守古陂顽敌击溃,占领敌师部驻地古陂圩,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红12团乘胜向安息追击。敌人沿途丢弃许多军用品,跑不动的敌人只好立在路旁举枪投降……
站在古陂桥上,面对川流不息的河水,眼前仿佛又浮现90年前那场战斗情景,古陂河两岸炮火连天,硝烟四起,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如同一场无情的交响乐。红军战士们手中的枪炮声、呼号声、脚步声交织成一片,形成了一股令人窒息的氛围。
这,就是我们的长征行。正在这时,一同参与调研的肖军主任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的主题曲《从此》:从此千里万里/都在这条河边/千年万年/记得那年日月/朝夕之间/一盏星火燎原/用赤子的热血书写新世界的宣言/刻在石上的名字是献给大地的诺言……
这时,我又想到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几天前,中央红军在于都长征集结出发的情景,那是他们即将离开苏区,告别他们挚爱的父老乡亲。
那是10月17-20日傍晚,军委第一、二纵队及红一、三、五、八、九军团8.6万余人,夜渡于都河,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一双双草鞋,怎么也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义,红军战士凝望苏区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的情景。
是呀,“唯有牺牲多壮志!”正是那些替我们负重前行的英雄们,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们为人民群众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浩气长存,永生不灭!
作者:丁良跃 完稿于2024年4月25日于都河畔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于都知讯网):我们的长征行| 致敬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浏览 46 次, 今日访问 2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