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人民丰碑篇:《山村烽火》
【话外音】
2015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八路军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已经跨过整整78个历史春秋。时空的远去,并没有淡漠人民心中的忘怀。烽火岁月八路军129师肩负重托,不辱使命,在这里驻扎前后三年,为拯救民族中华,携太行军民同仇敌忾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树起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太行丰碑”。
巍巍太行山,碧波万顷;
浩浩太行山,千山万壑;
在这里,到处都矗立着太行军民十二年逐鹿中原的历史丰碑;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到处都铭刻浴血烽火的烈烈丰功;
1937年,民族存亡历史关头,在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后退,团结与分裂,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决战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太行人民患难与共,谱写了一曲捍卫伟大的祖国,捍卫中华民族,在反侵略史上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战争的壮丽史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太行山处地理的第四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晋疆锁匙”“东出磁邢,可援魏赵”之称。娘子关,峻极关、黄泽关、黑虎关……,关山阵阵,史迹重重;周宣王战狄于千亩之原,韩魏赵秦争夺,遗址斑斑,“晋楚争霸城濮雄,千古忠烈垂先轸”,“刘秀屯兵战王莽,辽阳山关汉月明”;高欢盘根三晋,往来辽阳山中;李渊杨广大战清漳河畔;赵匡赢下河东,黄泽关山有遗踪。古老的辽阳,经历了民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历史涤荡。
然而,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即将揭开崭新一页的前夜,日本帝国主义把战火引向中原,引向华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军号角在太行山上吹响。
就在太行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左权县辽阳镇的西河头村,就是这样地记录着那一个历史的瞬间,……。
【镜头1】 村里来了神秘的兵
—那是1937年11月15日的深夜
西河头村,是左权县城西,清漳河南岸的第一个村落,名曰“西河头”。村庄座西朝东,南、西、北三面环山。村前被一片茂密的林带包围的严严实实,靠南面是山神庙岭,西北部石坡老龙岭由西南向东北缓缓落脉环抱而下,三山合围于村最东部的村口,有一个在整个华北地区高度少见的“观音堂”,这便是老祖宗留下的“村口”了。
全村多少年来人口一直徘回在一千二百人左右。为王、常、李、张结构鲜明的四个家族的民居。王氏住坡上,为土窑洞和土石结构老宅,山地农耕,代代相传;常氏大家居住沟里,大多是砖木瓦房四合庭院的旧居;李氏家族分布村口社房前后左右,明清旧居一目了然;只有张氏一家虽落户较早,为小家一族。坡上保留了秦汉山地农耕的陶唐遗风,初时曾曰“王家庄”;见证大西河头村的“天仙圣母祠”即“九江庙”与村口的“观音堂”南北相邻,为明清所创。小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农耕相袭,民风淳朴。具有辽州文化典型特色的民间社火、民歌、小花戏歌舞春秋,伴随这里的劳动人民渡过漫漫长夜,与辽县人民一起饱经世乱沧桑的历史云烟。
抗战以来,在太行山区辽县第一个沐浴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文化熏陶,血与火的斗争洗礼,村与时俱进,民谐国同辉。据老书记李桂芳和原会计王建明的调查,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村参军、抗日干部、地下党员49名,干部和群众被日本鬼子抓去28名,其中被杀害与牺牲6人。建国后六十多个春秋,村里大学生达一百五十有余,县处以上干部三十之多,其中地师级以上10多名,参军的、教师、干部、技术人员比户竞出,分布于全国各地工作者户盈三百,是左权县人杰地灵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村。
光绪三年,那人吃人,清初“山贼屠城”,“洋曲灯,洋汉烟,宣统不过三二年”,留头不留人,留人不留头以及范老二攻打辽县城的往事,是从爷爷辈那里知道的,都是清末、民国初年的陈年旧事。辽县人最怕“过兵”。这里是“辽阳古道”,老百姓一听说村里要驻兵、过兵都心紧肉跳,这是老祖宗留下,谁也没法改变。也许是往昔旧事的熏陶,也许是我生性胆怯,反正小时候怕飞机,一过飞机,我就往奶奶怀里钻。听奶奶说,日本人扫荡时,怕被敌人发现,在逃难的路上,姑姑差点被奶奶捂死。那个时候,你在前面跑,后面飞机讹炸蛋,兵谎马乱的,把村里的人都吓怕了。
童真的记忆,难以忘怀。
至于八路军驻村的事,长大后从我爷爷、大伯哪里听说的。大伯是八路军,当过兵,打过仗,负过伤,是老党员。
这是1937年隆冬的一个深夜。
白雪皑皑,大雪覆盖,月亮早已挂在村西南的松树林,在一片银色的世界,小山村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村里一片寂静。只有几户赶马车、喂牲口的人家还在忙着喂牲口、担水饮马。村前里井疙洞的辘轳声划破静静的夜空。这时,担水的老人忽然发现,村前树林里走过来一队人马的影子。村后的山上,几乎在同一时间,从四面八方一下子全都出现了可疑的人群。然后,他们一伙挨着一伙有序地进入村庄。没有一点说话的声音,只有那匆匆忙忙赶路的脚步声和马蹄声在月色空濛的夜空中回响。担水的老人急忙担上水往家里赶,心中有几分惊恐。
“什么人?”
“怎么一下子有这么多人进村”?
不会是又要“驻兵”了吧。
一想到“驻兵”,老人邹然间有点儿害怕了起来。
“过兵”,那可是要掉脑袋死人的,不是逃难,就要被抓丁,活着出去,死着回来,甚至一去无回”。想到这儿,他深一脚浅一脚,急急忙忙地担上水就往村里赶,什么也顾不得了。
一回到村口,他仔细瞧瞧看看,心里犯了点嘀咕。
“是兵,肯定是许多的兵”。
只见他们衣着褴褛,打着裹腿,穿着草鞋,还是穿粗布衣,背着背包挎着抢,还有抗着毛毛朴枪,这是武社火的长枪。他们在社房前忙活了一阵儿,很快地就进入各家各户。很有次序,一点没有骚扰百姓的迹象,好像是早已安排好了的。大约个把钟头以后,远道新来的“客人”安顿啦,村里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
月色下,一片银装素裹的小山村,西河头村老百姓,度过了这样一个不眠的夜晚。这一夜,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同一时间知道,村里驻兵了。可住的是什么兵,人人都在犯嘀咕。一晚上,谁家也不出门,谁家也就没敢出门。整整一个夜晚,西河头村的家家户户沉寝在一片思索的海洋。
“村里来了神秘的兵。”
次日的清晨,一声清脆的号角声,划破了黎明前清晨的寂静,西河头村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一大早起来,所有当兵的把大街小巷、院里院外、前前后后都收拾的干干净净,特别是街道上一冬的积雪,全都清理出去。所有房东家水缸,担得满满的。街道庭院收拾的整整洁洁,像换了一个天地。这些兵他们对老百姓十分热情,还特别有礼貌,“大爷、大娘,婶子、叔叔”地叫个不停。很快,他们就是集合训练,一时间村前河滩的树林中,一片杀声震天。西河头村像换了一个世界似的,忙于清晨收拾的各家各户,在细心地检点着驻村部队需要招呼的每一件事,又是惊来又稀奇。
“这支部队太厉害,行动迅速,纪律严明。”
训练结束后,就在社房前头集合吃饭。他们的行动十分利马,很有秩序。他们之间见面后,有的还向对方立正行军礼。后来人们才知道,那是见了他们的首长。部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百姓都用“摄像机”拍摄在自己的心中。
可他们到底是谁家的兵?灰衣灰库灰军装,领章和帽徽像是国军?可国军他们见多了,打裹腿,穿草鞋,与这支部队根本就不是一会事呀。那么,村里到底来了什么兵?
【镜头2】 游击战争从这里发祥
—据129师时李达参谋处长的回忆﹙上﹚
﹙时间1937年11月—1939年5月﹚
左权县太行抗战民歌《太行游击战》,它是烽火太行抗日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歌颂。
太行山呀咳,高又高呀咳,开展游击哈哈咳,好地方呀咳。
东一枪呀咳,西一弹呀咳,打得鬼子哈哈咳,叫爹娘呀咳。
山又高呀咳,林又密呀咳,机动灵活哈哈咳,把敌杀呀咳。
地雷战呀咳,窑洞战呀咳,打得敌人哈哈咳,无处藏呀咳。
人又多呀咳,兵又壮呀咳,铁壁铜墙哈哈咳,太行山呀咳。
——选《桃花红杏花白》《太行游击战》2004年版
然而,这支珍贵的革命历史民歌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深刻的历史背景呢,溯本求源,还要从西河头村对面的营盘说起。
根据八路军129师参谋处长李达回忆,那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为实现伟大的战略转移,由刘伯承师长决定举办的“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地点就选在辽县西河头对面的营盘。
“记得我们刚到辽县,刘师长就对我说,你带上几个参谋到县城周围转一转,看看有没有适合办训练班的地方。我们在这个小小的县城周围作了一段巡礼。城里的街道很窄,大房子很少。出了城向西,约2里左右,看到有一个广场,很平坦,长宽有500米的样子。广场西侧 有两排旧房子,向老乡打听,这里原来曾是阎锡山屯兵的地方。在广场南面不远,就有一个村庄叫西河头村。村口不远就有一座三进院,房子不错,房主叫常立刚,是个地主,我们和房主谈妥,借他的前院作师部,训练班就设在营盘广场。刘师长听说广场原来是阎锡山的兵营,便嘲讽地说:当初我们在昔阳时,想借他一处地方安置伤病员,他都不干,这回我们在他的兵营办训练班,他又作何感想?“他现在连太原都丢了,我们要向他报告,可惜不知道他在哪里吆?”我们说着都笑了起来。
师部住的这个院的前院,有两排房。后院的三间,半窑半砖,盖的还讲究。虽已是冬天,屋里还有点暖意,也比较安静,我们就请刘师长与张浩政委住在这里。11月15日,我们刚在西河头住下,刘师长就召集司令部和政治部的有关同志开会,交待抽调人员轮流参加集训的事。
他说,今后华北抗战的重担,就落在了八路军的肩上了。我们办训练班是非常重要的。参加学习班的干部,一部分要从已经派下去的游击支队中抽上来,学习完后再回去;再有一部分要从主力部队中抽,学习完了下去建立支队,或派到已有的支队作骨干。地方上的县区干部也要集训一下。你们好好商量一下,作个计划,争取一年内把全师排以上的干部都轮训一遍。
就这样立即安排举办抗日游击训练班。训练人员主要来自部队,地方和县区也参加,地址就选在西河头村对面的营盘。据杨尚宇同志回忆,刘伯承师长每周在西营房﹙国民党防共训练所﹚给战士讲游击战,当时,允许地方政府机关人员旁听。对训练班,刘师长、张浩政委、倪志亮参谋长、徐向前副师长、邓小平政委都亲自讲课,“麻雀战”、“黄蚂蜂战”、“地雷战”、“地道战”、“石雷战”等等,用浅湿的比喻,讲出了游击战争的深深的哲理。这时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抗日救亡动员工作迅速展开;
–引至李达《八路军129师》
后来李达同志回忆说:“辽县这个不为人注意的小山城,就成为晋、冀、鲁、豫游击战争的发祥地。”西河头村的营盘就成为发祥地之源。从此留下“西河头是游击战争发祥地”历史佳话。
【镜头3】 黄蚂蜂与刘师长的奇缘
—据一二九师李达参谋处长的回忆﹙下﹚
这个故事在民间早有传说,一是刘邓大军在太行山上经常打胜仗,料敌如神,捷报频传,在民间众说纷纭;二是刘师长特别平易近人,乡亲们十分敬重。时间长了,有关他的故事,有的从部队传到民间,也有的从民间传到部队。黄蚂蜂与刘师长的奇缘的故事,在上世纪60年代末,又一次掀起了历史的蒸发效应,那是因“营盘”而起。
1968年前后,农村生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方红拖拉机开进辽阔的土地,机耕为农业生产插上了历史的翅膀。营盘广袤的土地上下1000多顷,一望无际。秋收以后,拖拉机几天就把大地翻一个平平展展。由于学大寨普遍实行深翻,拖拉机深翻之后,人们就在旧营盘的土地上多处发现旧砖根基、白灰和不少砖块被翻出。村民们好奇地捡上砖块回家盖房子,有的干脆就用镢头抛。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
原来村的人们知道这里曾是阎锡山的营盘屯兵地和飞机场,这里的西部盖有一排一排的营房,东部是机场。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太行老区慰问团到左权县时,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同志的飞机就是在这里降落。当时,村里群众敲锣打鼓,在营盘飞机场举行过盛大的欢迎仪式。那时飞机场还在,后来这里全部恢复成耕地,到处是一批茂密的庄稼地,对于那段往事,早已消失在广袤的田野之中。眼下机耕给西河头老百姓翻出了砖来,那个时候,谁家不喜欢。就在1967年前后的几年中,秋后老百姓在这里挖砖成风。刨到一个火炕岩,就是200多块砖,挖一个煤炭火圪洞就300多块砖,一时间西河头村家家户户翻地刨砖成风。人们挖起了地下的砖,也就刨出了这块地上的往事。
八路军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说这里是部队集训的地方,有说是抗日干部的培训班,有说杨秀峰慰问西河头村在这里下飞机,有说还提到石匣狼牙山战斗的,有说徐向前元帅曾在村前河滩练兵。对于当时的议论,我记忆犹新。至于黄蚂蜂与刘师长的奇遇,他们只说个一知半解,但是老百姓把刘伯承元帅用兵如神传得神神兮兮的。黄蚂蜂与刘师长的奇遇的故事,是民间的传说与李达处长的回忆才得到历史的对接。
据129师时任参谋处长李达同志回忆:
那天我和刘师长骑马出去,边走边谈训练班的事。他说:我们这个师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政治质量很高,有着光荣的传统,干部打仗很勇敢,也很朴实,就是文化水平低一点。前段情况很紧张,没有时间集中学习,这次总算有机会轮训一遍了,要是抓紧教育,他们很快会提高的。正说着,他骑得马突然不安地嘶叫起来,我的马也受惊了,四蹄乱蹦,一时间,两匹白马拼命地往前跑。我们使劲地抓住缰绳,等到各自勒马站定,才知道刚才有一群黄马峰从后面袭来,落在马屁股、肚子上,把马给蛰了。
“这么大个庞然大物还怕小小的黄蜂。”刘师长若有所思地说。
“嗯,我看这就好,这儿就有一个比啦。”
“比作什么?”我有点不解,很有兴趣地问。
“游击战么。”刘师长话音未落,又一群黄蜂又朝我们这边飞来,这两匹白马一听到声音就战栗起来,嘶叫着又跑了几步,唯恐黄蜂再来蛰它们。
“你看这黄蜂虽小,威力很大。”刘师长边说边锊了锊马鬃,让它安静下来。
“这马就好比日本军队,它人数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个庞然大物。这黄马蜂就好比我们分散出去的游击小组,短小精悍,行动灵活。”
“对,这些黄马峰虽然蛰不死马,可是马也受不了。”
这时,我领会了刘师长的比喻,刘师长十分兴奋。他十分趣味地告诉我说:看来吆,我们的游击训练班就要办好了啊。你想,如果我们的全体指挥员学会用“黄蚂蜂”的办法,把日本鬼子咬得噢噢直叫,让他在我们的国土上就站不住脚了,消灭他的时候不就到了么
–引至李达《八路军129师》
刘师长有一种从容镇定稳槽托轮的军事指挥家风范,吕端军情紧急,他总是那么坦坦然然,不慌不忙,并善于在紧急复杂的环境下,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化险为夷,而且能够变幻出妙趣横生的奇招。在他的幽默与风趣中彰显出深思熟虑的战略思维。刘师长的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游击战争的作用。“我们的游击队遍地撒开,灵活机动,神出鬼没,到处给日军以袭扰、牵制、消耗和打击,弄得日军坐卧不安,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他的末日不就到来了么”。这时,我才从根本上领略了刘师长开办抗日游击训练班的思想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蚂蜂与刘师长的奇遇的故事也就在村里老百姓中渐渐地传开了。老百姓把这个故事传得更神啦。有的说刘伯承元帅是刘伯温转生,也有的说是在世的诸葛亮;还有的说,黄马蜂是上苍专门派下来,专门点化刘将军的。它能生悟,他就的传了。刘伯承元帅的故事,就把八路军在太行开展的游击战的往事,又一次掀起议论的热潮。
李达参谋长在《辽县游击训练班》回忆文中对此有详实的表述。李达同志来西河头时为师部参谋部参谋处处长,后升为129师参谋长,他分别于1964年、1975年两次重返太行故地,在群众中有深刻的记忆。
【镜头4】 邓小平来到西河头村
—与刘伯承实现历史性的握手
﹙时间 1938年1月﹚
据老百姓回忆,刘伯承进村就在营盘忙个不停,邓小平来村开会多,讲话多。有时在村前树林练兵场上动员,大多在庙上开会,也在村里戏台上给战士讲过话。后来熟悉啦,也经常和乡亲们一起聊天。邓小平讲的满口四川话,口齿伶俐,斩钉截铁,十分严肃、咄咄逼人。他讲得话就是钉子,毫无戏言;他下的命令,绝无丝毫的懈怠,必须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完成。从邓小平指挥若定的作风中,老百姓亲眼见识到什么是军令如山倒的滋味。故在村里就留下一句名言:“不怕枪,不怕炮,就怕邓小平做报告”,邓小平的讲话就是129师的枪和炮。什么样的司令带出什么样的兵,八路军129师治军有方纪律严明能打胜仗,与刘邓戴军作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老百姓的回忆,刘伯承、徐向前肯定是在那天深夜已经到村,可邓小平什么时候来,人们全然不知。据老百姓的回忆,大概在那年的春节前,邓小平就已经出现在村里。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下简称“将领传”﹚中,他的秘书主任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回忆:
“1938年1月18日①,邓小平调任129师政治委员,来到了山西东南部太行山区的辽县西河头村129师师部所在地。在洪洞县马牧村的八路军总部,我第一次见到小平同志,他刚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政委,我是领受了警卫护送他回师部的任务。当时我是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才21岁,经验不多,回程中又没有经费,结果路过新区时没有当地政府保障了,差点让小平同志连饭都吃不上。出发时,我们坐了一辆用烧炭得汽车,经常出毛病。小毛病修修还能走,一出大毛病,车就开不动了。我湍湍不安,小平同志却毫不在意,他骑上我借来的马,谈笑风生,一路烟尘地赶到师令部”。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回忆录》﹙以下简称《我的父亲》称﹚中载:
1938年1月18日下午晚一点,才来到129师司令部的。过了小河就是一片树林,战士们正在演练。进村时分,已近天黑,向前、张浩二同志均不在司令部。傍晚时分才回来。因张浩同志有病,故迅速接交了工作。
据《二野全战事》﹙以下简称《二野》﹚载:
这是1938年1月15日。
师部机要科的参谋杨国宇在当天日记中这样记着:“1月15日,西河头晴。第十八集团军总政邓主任小平到了司令部,个子不高,见了我们总是笑,大家议论说什么刘师长刚走,他就来了。不住政治部住司令部与刘一起,大概是代替刘,奇怪,我们的政委张浩什么时候走的,谁也不知道。……
此时,许多人还不知道邓小平已代替了回延安治病的张浩,只知道这个矮个子的副主任一来就很活跃,几乎主揽了第129师的军政工作。
邓小平上任的前一天,刘伯承到洛阳出席蒋介石召开的第二战区高级将领会议去了,一直到27日,才结束会议,返回西河头村。他在司令部门口一下马,第一句便问:“邓政委呢?”
邓小平从里屋走出来,笑眯眯的,“刘师长吗?我是不请自到,就赖在这里啦”。
两人紧紧握手。刘伯承笑道“我是开会前听朱老总吹的风,他说张浩病的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中央计划调他回去,另派一个人来。他要我猜可能是谁,我一猜就是你。”
邓小平遂开了句玩笑,“如此说,你是情有独钟唠。”
两个人说着忍不住大笑起来。
《我的父亲》载:从那时起,父亲就一直任129师政委,与刘伯承同志形影不离,转战沙场,直至共和国建国后战事平息﹙13年﹚。因这个村子很有特点,进村口大门的“盖”很高﹙指观音堂﹚,是他在走过不少地方很少见过的,父亲就把西河头村叫“高盖村”。
这本书发行后,西河头村人知道后十分高兴地说,西河头不简单,70多年了,邓小平把咱村叫“高盖村”,邓小平没有忘记西河头村。
根据总部的命令,1938年1月15日,邓小平来到西河头村接替张浩任129师政委。“刘、邓”就是在开辟太行根据地之初,在辽县西河头村开始搭班子的。后来刘、邓二人和他的刘邓大军129师齐名从未分开,长期共事13年。统率八路军129师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浴血太行,鏖战上党、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百万雄师过大江、转战全国、解放大西南,创建立129师以及后来“二野”的辉煌,直到共和国建立。他们深受太行区人民、全国人民的爱戴。
故在左权人民中就有这样个说法,井冈山有个“朱毛红军”,太行山有个“刘邓大军”,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各大军团党代表和军团司令的领导绝配。从此,西河头村也就成为“刘邓”实现历史性握手的纪念地。刘邓大军从此而得名,创造了“二野”的浴血烽火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辉煌。
——————
★注释①、关于邓小平到达西河头村的准确时间,在《我的父亲》中为1938年1月18日。《二野全战事》载为1938年1月15日,笔者认为,这是军委文件的任命时间,而18日是邓小平同志的具体到村时间。特此说明。
【镜头5】 猪肉菜大米慰乡亲
—俺村驻得是咱八路军
﹙时间1938年深冬﹚
部队驻村后不久,老百姓就看出,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吃的完全是老百姓一样的饭菜,小米稀饭,小米焖粥,山药蛋、南瓜、白菜、红萝卜、白萝卜,老百姓有啥他们吃啥。吃饭要集合,饭前要唱歌,几乎看不出有首长和战士的区别。这支队伍纪律严明,行动紧张,很有秩序,善待乡亲,讲究礼貌,特别注意帮助房东和乡亲。但是,完全可以肯定,他们什么时候都保持高度的警惕状态。
是在驻村后不久的一天上午,大街上热闹非凡,杀猪宰羊,部队在当街支上了好几口大锅来做饭,忙活了整整一个上午。中午要开饭了,每个战士拿着早已向房东借来的大盆、大锅,给所有房东家家送饭,是猪肉菜大米。这一下全村的人们可热闹啦。老百姓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饭菜吆。人们吃着部队送来的猪肉菜大米,家家户户人的心中的疑虑才得以解除。从战士的口中才得知,“他们说,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部队,就叫子弟兵”。
后来才慢慢知晓,那是在一次打了胜仗后,获得了战里利品,部队有了点盈余,才有了条件来慰问乡亲们的。从那之后人们才从梦中渐渐地醒来,才知道咱村住的是八路军抗日的部队。封闭的山区,外面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老百姓全无所知。但是,有这一点是可以肯定,“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也从来没有看见过,世上从来没有这样好的人民子弟兵”,老百姓打心眼里暗暗地称赞。据群众回忆,反正在这之前,部队驻村在好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一切工作对老百姓是保密的。
就在大街吃了大锅饭之后的不久,村里的墙壁上,大街小巷一下子都写满了标语口号,“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坚持抗日,势与华北共存亡”“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动员起来,支前抗战”,“誓死不当亡国奴。”这时侯村里的有了民兵的组织,学校都开始组织大家学习开会。凝结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气氛,一下子像春天一样开花了。知道了驻村的是咱英勇抗战的八路军,群众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也就是从那时起,西河头村就最早最先的接受了八路军、共产党的教育。不久,村里抗战救亡动员委员会,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民兵连、儿童团等各种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全民总动员,开会、学习、唱歌、站岗、放哨、送鸡毛信、支前动员、组织担架队、做军鞋、为部队洗衣裳、缝缝补补、筹粮款、参军、军民联欢等各种活动便在全村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一、坡上住干部,庙上常开会
据村里人回忆,当时的西河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住兵,就连临村的丰坡峪、七里店、井沟、殷家庄、马厩都有,他们每天忙着不是开会,就是训练。听这些人们的口音,山西、河南、河北、南方的、北方的几乎什么地方的人都有。进进出出,神神秘秘,见了老百姓微微一笑就过去了。尽管如此,后来老百姓发现,在沟里住的全是兵,但坡上住的尽是干部。从衣着上看,住坡上的人大都不大穿军装,便装、褂子、也有中山装的。有一点老百姓能明显的觉察到,坡上的岗哨放的甚至比沟里还要紧。从南面的山神庙往西,沿着山梁直到松山背后,全是岗哨。在石坡岭的正梁梁上还专门设立瞭望台,这里是特岗,装备配置就很特殊,经常换岗。在这里,隔着清漳河可直接观察辽县城的动向,特别是榆辽公路等四面八方的动向看得清清楚楚。这里居于整个辽县城山间盆地的最高处,城里城外山上山下,大路小路一切动向尽在眼底。
时间长了,老百姓就渐渐地知道,坡上住的是共产党的高级领导机关,沟里住的是八路军129师的司令部机关。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和李雪峰同志的回忆,中共冀豫晋党委即后来的太行区党委等机关与首长来了都住坡上。史料显示,在129师到达西河头村时,时称“中共冀豫晋省委李雪峰等首长(对外称129师编辑部)随军到达的”。这段记载令人费解。为什么中共冀豫晋省委对外称129师编辑部?就是说对外它是以129师的名誉一起进入太行的。
1988年秋,我任县政府副县长时,到北京拜见过李雪峰同志。当谈到西河头村时,感触很深地对我说,当时出于抗战大局出发,129师渡河深入太行是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奉蒋委员长的命令到达的,他咋么能喜欢你共产党的组织进入他的地盘呢?这完全出于与老蒋斗争的策略,是秘密进行的,故对外称129师编辑部。所以当时中共党的机关对外一切保密。部队是公开的,合法的,统一战线,并要听从委员长指挥,而党委却是秘密的,这是斗争的策略,也是我党的纪律。现在看来,当时的特委呀,129师编辑部啦,驻地的安排了,对外一切都十分讲究,要保密。
对于129师司令部的驻地西河头村,一个是高度警惕性,一个是对外保密性,就形成驻村初期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
据坡上的老人们回忆,有一次,不知道是什么大官要来,战士们与村里人忙活了一整天,还专门在坡上的槐树院修了一个厕所,供首长专用。一下子全坡上都紧张起来。后来从辽县城传回来,县城召开欢迎彭德怀总司令大会,人们才开始猜测,彭德怀要来西河头村呀,但是,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坡上喜珍家院,槐树院,刘俊伟家院经常就住的是大官,警卫、秘书、炊事员等来往人员等都十分谨慎小心,他们的警惕性那是相当高的。这些人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你一点也不会知道。老百姓不知道他是谁,但从他们的引来送往中能看出来,走在前面正中间的肯定是当大官。这些事情特别在1937年刚进村的那半年,经常是这样。这就是老百姓传得一句话,山上山下都紧张,坡上沟里不一样。沟里战士训练紧,坡上干部开会忙。
西河头村的庙上,指九江圣母祠,它创建于明万历34年即公元1606年,是明清以来民间祭祀活动赶庙会的场所,清末曾是“九江书院”,民国以来这里成为村里的书房、学堂。前后三串大院。前院、正殿大院中有四棵松树苍劲挺拔,后院被一颗老槐树遮盖,庙后就是大山,进出方便,空间宽阔。它西南对面便是129师的司令部大院。据老人们回忆,129师进村不久,这里完全由司令部控制,经常有重大会议和活动在这里进行。有时在正殿,有时在中院,也有时在前院。哪里是全村前端最耀眼处去处,站在庙外的花岩边看一村,坡上沟里,一目了然。
据村里老人讲,一开会,庙前庙后,村口大街全是警卫,就连村里的人们也跟着紧张起来。但是,人们都知道那是部队和驻军的事,村里人从来不问、不去、也不管,习惯了连打听都不打听,更不要说到跟前。凡进村来开会的人不说话、不打招呼,气氛严肃,行动井然。
根据史料记载,从1937年11月15日129师驻村,到1938年6月,围绕着游击训练班、根据地开辟建设、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军政委员会议、团以上的干部会议、冀豫晋省委会、特委书记会议、支队政委联席会议以及反第一次九路围攻的重大决策等许多个重要会议就是在村里庙上举行的。这里就成为整个太行区乃至华北地区抗日救亡组织动员中心、政治决策中心、军事指挥中心。
这里,今天是“八路军129是进驻西河头村纪念馆”,是游击战争发祥地,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策源地。
二、原来,特委机关都驻村。
在2007年对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进行普查时,我们发现,当时,除了129师司令部和中共冀豫晋省委机关驻村外,中共晋冀豫省委所属的五个特委与一个省委办事处也相继驻村。西河头村的正沟李六五家院、常黑年家院、张献江家院、坡上王喜珍家院、刘俊伟家院、槐树院等六处院落,就是中共晋冀豫省委机关和其所属的特委机关驻地。这又是为什么?
据《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以下简称《史稿》﹚载,中共冀豫晋省委于1937年10月已建立的,当时在党内是临时领导机构。1938年初,在西河头村正式成立为“中共冀豫晋省委”。其主要领导成员有李箐玉、李雪峰、徐子荣、何英才、安子文、彭涛等。1938年8月将中共冀豫晋省委改为“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为了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于1937年11月15日随129师一起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对外称“129师编辑部”。据李达处长的回忆,中共山西省委的一部分同志一直就随师部在行动,他们的代号是“编辑部”。在1938年3月在西河头村的由冀豫晋省委召开的根据地开创会议上,中共冀豫晋省委宣布正式建立时,同时决定建立太行区的五个特委和一个办事处。即:晋中特委,冀晋特委,冀豫特委,省委办事处,晋东南特委、晋豫特委。
他们常驻西河头村,一是中共晋冀豫省委的一切精神能够迅速及时下达;二是在共产党尚未全面对外公开活动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特委机关,在非常时期,一下子放到基层,条件并不成熟,驻村可受到129师的直接保护;三对外绝对保密和高度警惕。这些与前所叙,中共晋冀豫省委对外称129师编辑部具有同样的意义。这一切表明,初创阶段的太行革命根据地是在十分困难、十分艰苦、十分警惕、严格保密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据老书记李桂芳回忆,当时村里的常替木、李喜江等同志就给特委做过联络员的服务工作。
由于初创阶段,到西河头村开会的次数多,参加会议的人员广泛,而且,所有的重大决策都在这里进行,西河头村就成为开创太行根据地的决策中心,指挥中心,领导中心,我党、政、军、群的领导机关长驻地以及后勤保障供应中心,故在党内和八路军内部前来开会的人们,就把西河头村称为129师的“红色首都”。
对于八路军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坚持事实事求是。2007年,村里要搞“八路军129师西河头村纪念馆”,我和村党支部还专程去太原请示过李修仁书记,他明确告诉西河头村的书记说,“回去告诉所有的左权人说,没有西河头,就没有太行后来的发展。当时几乎每天就在西河头开会,我就住在区党委的宣传部,后来我就是辽县县委的宣传部长,我不比他们知道?那可是八路军129师和我们党的核心领导机关在关键时刻实现重大历史转折的一个重要起点,那是老一辈革命家在太行流血牺牲开辟太行根据地地的历史见证。对于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怎么能用驻扎时间的长短去定论呢?他们能改变了革命史吗?”是李修仁书记的话,才从根本上为我们建立“八路军129师西河头村纪念馆”拍板定论。浴血烽火,原点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