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化整为零 分兵布阵太行山
按照刘伯承师长制定的六大军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实施战略展开,紧急着邓小平上任后,进一步部署实施战略展开。八路军129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遣2/3兵力到各地开展游击活动,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各主力兵团均得到很大的充实,还组织了一批新的部队。
从1937年11月以来到1938年四月,西起同蒲,北界正太,东至平汉,南至黄河北岸,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初具规模。实施战略展开主要由以下的发展模式。据《战史》载:
一是由师部和各旅直接组建部队的形式;
1937年10月8日,秦基伟、赖际发率教导团的第五连与晋中特委、正太铁委组织了3支小游击队600余人,后动员吸收阳泉矿工、榆次、祁县纱厂工人以及平、太、榆等青年学生、农民参加。11月27日在和顺石拐由徐向前副师长宣布建立129师第一支游击队—独立支队,秦基伟为司令员,赖际发政委,这就是“秦赖支队”。
进驻辽县西河头后,师主力立即分遣。先后派遣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组织部长王新亭、师宣传部长刘志坚等率领工作团和步兵分队到晋东南开展工作,组织抗日自卫队,建立民主政权,扩大部队;
12月13日,从教导团抽30名组成挺进支队,由支队长孙继先,政治委员胥光义率领,越过平汉线,与冀南特委联系,这是129师派到冀南的第一支部队;
1937年12月,769团抽调干部和一个连为基础,组建刘以该团副团长汪乃贵为支队长的独立支队﹙后有李定灼为政委﹚。1938年1月由师派出部分干部组建独立团,团长夏云廷、政治委员邓永耀。这两支部队和七六九团组成新385旅。同月,772团4个连为基础在晋城、高平、陵川等地组建补充团,团长韩东山,政委丁先国。奉命开辟太行山南部及道清沿线工作,后归386旅建制。
1938年2月,师骑兵营扩大为骑兵团,团长王振祥,政委邓永耀;
二是由师派出干部和部分部队为基础组建;
除了秦赖支队外,1938年1月28日成立129师游击大队,于榆社、武乡、襄垣、黎城一带;2月9日组建由桂干生、张贻祥的游击支队在北起井陉、获鹿,南至内邱等地活动;2月10日,派张贤约、张南生组成129师先遣支队,在辽县以东、平汉路邢台至磁县段以西及漳河以北的冀豫地区活动,该支队以教导团2个连为骨干组建;2月17日,组建赵基梅、涂锡道支队和王卓如、桂承志率领的道清游击支队,在白晋路以东、漳河以南、平汉路以西的太行山南部活动,该支队是以771团的一个步兵连和教导团的部分为基础组建;同时还派陈赓386旅由冀西南进入豫北,开辟林县、辉县地区,同时分遣该旅的补充团韩东山部到豫北修武、武涉、获嘉一带活动;同蒲路以东、曲高公路以南、高博公路以西、黄河以北的中条山地区主要由八路军晋冀豫游击支队进行活动,决死一纵在太岳地区;决死三队主要活动曲沃地区;4月28日,正式成立晋豫边游击支队,唐天际为司令员,活动于同蒲路以东曲高公路以南、高平至博爱公路以西、黄河以北中条山地区;
时下,129师分遣三分之二的兵力﹙当时共有64个连队,派出41个连队﹚,有计划、有组织发展游击支队,部署在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广大地区。
三是由地方党组织的游击队蓬蓬勃勃发展;
由冀西民训处组建的冀西游击队于1937年10月组成,杨秀峰总队长;磁县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员田裕民;独立第三大队;河北民军第十三支队,林县第四支队;华北军政学员组建的太南游击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方武装,隶属不等,不一细说。
1938年春,决死队第一纵队成立了完全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总队,开赴正太沿线活动;1938年4月,晋东游击队组建﹙1939年改保安第六团﹚,活动平定、昔阳等地;
这就是开辟太行抗日根据地具有全局性的最早最初的军事部署。也就是刘伯承师长在太行心中战略一盘棋整体布局。在地方党组织的有力配合下,129师的主力迅速发展,对开辟太行根据地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大阵布下,就撒下了太行军民抗击日寇侵略者的天罗地网,抗日游击战在太行各地立即展开,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第三节 “红色首都” 省委部署密鼓紧锣
为了迅速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中共冀豫晋省委在刘邓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并驾齐驱双管齐下紧锣密鼓的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中共冀豫晋省委在辽县西河头建立。
据县党史文汇载,它们的主要领导人是1937月11月15日,随八路
军129师同期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对外称八路军129师编辑部 。根据中共中央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策略,按照中共北方局的通知精神,在八路军129师的协助下,由平汉线省委、山西省委、正太路工委抽人,以平汉线省委为主,与1937年11月中旬在辽县西河头村正式成立的。初,李箐玉为书记,李雪峰为组织部长,徐子荣为宣传部长,彭涛任民运部部长。据李雪峰同志1984年回访西河头村时回忆,“就在西河头村这间山间小窑洞中创刊发行”了省委机关刊物为《战斗报》,指导全区工作。在到村后的这两三个月时间中,随八路军129师实行战略展开,在建立地方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
1938年8月改名为“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会”,1943年10月改名为“中共太行区党委会”。
“二月会议”,1938年二月间,八路军129师召开军事会议的同时,省委紧密配合,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共冀豫晋省委在西河头村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北方局代表彭真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李雪峰代表省委作了工作报告。通过总结两个月工作,对当前形势,取得抗战胜利的方针和党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和部署。史称“二月会议”。
会议确定,今后党在全区的工作任务是,在敌人部分主力南移的情况下,加速动员并领导这一区域的各阶级、各基层群众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立扩大游击自卫队,组织各抗日团体,肃清汉奸,积极组织广大群众的抗日游击战争,配合主力部队粉碎敌人的进攻;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与伪军伪政权,建立坚固的抗日堡垒。健全党的领导机关,严明党的组织,吸收大批积极抗日又够条件的工人及贫农入党。会议决定关于群众工作、党的工作、特别是组织基干队、县干队及游击小组工作,提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成为以后工作的发展方针。会议号召,一切党员都应学习军事,加强农会、妇女、青年工作,省委所辖的各特委书记、县委书记参加了这次会议,对各地工作的迅速开展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月12日,冀豫晋省委召开会议,会议就游击队组织、根据地建设工作进行研究,省委负责同志对六个特委和直属辽县的领导进行分工;
这次会议对冀豫晋省委进行了调整,1938年1月15日书记李箐玉随陈再道率队开往冀南,由李雪峰任书记,何英才任组织部长,徐子荣任宣传部长,彭涛任民运部部长,吴作民任秘书长。随即同129师共同肩负起开创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重任。
“太行根据地会议”。1938年3月3日至9日,中共冀豫晋省委在辽县西河头村召开创建根据地会议。129师师长刘伯承和省委书记李雪峰及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这是省委召开的首次研究创建太行根据地的专题会议,所以这次会议又叫“太行根据地会议”。这是继冀豫晋省委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和一二九师高级干部会议以来我党召开的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据《史稿》称,这次会议,省委与129师专门召集了根据地开辟较早的辽县、和顺、昔阳、平定、井陉、元氏、赞皇、临城、内邱、邢台等十县的区委以上干部来开会,讨论和研究建立根据地以及有关方针、政策问题。会议听取了基础好的县工作汇报,刘师长与李雪峰书记做了重要发言。会议认为,共产党、八路军在这个区域内要“利用自然山和人造山”,建立和巩固这个根据地;根据地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组织起我们自己的力量,要成为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组织起我们自己的武装;要组织群众团体来充实官办团体,加强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会议还强调指出,要吸收各党派、各基层参加政权机关,但是,党一定要在内部起核心领导作用,取得绝对领导权;这次会议全面地对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武装斗争、扩大统一战线、搞好经济工作、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相结合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这次会议会议历时七天,准备充分,参加人员关键,会议主题集中,对与会的干部是一次大训练、大提高,为加速太行根据地的开创进程,为迎接敌人的围攻,作了思想准备。
是月底,129师同晋冀豫省委在辽县西河头村召开有特委书记和各支队政委参加的联席会议,讨论粉碎敌人进攻问题以及特委与支队的配合问题。
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为建立和巩固太行革命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党在根据地的基本政策基础,是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奠基盛会。辽县客观地成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策源地。
鉴于1938年1月、2月、3月间,根据地的党政军各种会议频频,参会人员均来自太行山地区的冀、豫、晋等各地、各县区,每次会议各路人马均汇聚在西河头村,故在党的内部,人们当时就把西河头村称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都”。
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客观历史现象。正因为129师、冀豫晋省委在争时间、抢速度、高效率的紧张工作,抗日的根据地在拓展,人民武装在扩大,一样紧锣密鼓蓬蓬勃勃地在各地区迅速展开。
第四章 伏击战出师亮剑 斩豺狼打得漂亮
第一节 回师整训 刘邓战时开紧会
据《史稿》称,1938年2月中旬,日军为配合它在津浦路方面的作战,并相机进攻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向豫北、晋南、晋西发动了新的进攻。先后占领了清道线,打通邯长公路、同蒲铁路南段和汾离公路,侵陷豫北各县和临汾、运城、风陵渡、晋城、东阳关、长治等和要地,并向晋西黄河各渡口猛犯,直接威胁着潼关、西安和陕甘宁边区。此时国民党47军李家钰部曾在东阳关、长治进行英勇抵抗,其余国民党军队均不占而退。二月初,蒋介石、阎锡山计划反攻太原,由于敌人对豫北、晋南、晋西发动大举进攻,反攻计划流产。对于日军进攻的一切动向 一直是我方关注的最敏感问题。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2月18日,129师适当集中的主力与正太路的第115师344旅协同向正太铁路阳泉至井陉地区的敌人进击。时井陉西南的旧关是日军的重要据点,刘伯承师长决心以七六九团袭击旧关,以吸引井陉日军出援,以第386旅主力于井陉至旧关之间的长生口实伏歼灭该敌。2月21日夜,第386旅771、772、团实伏于长生口附近。22日拂晓,第769团一部袭入旧关,将日军包围。井陉日军闻讯,出动200余人乘汽车八辆赶来增援,晨6时,敌援军刚通过长生口进入我实伏区,我实伏部队突然发起攻击,。经5小时激战,将敌大部歼灭,计击毙敌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以下130余人,俘虏日军一名,击毁汽车5辆,迫击炮3门、重机枪2挺、步枪50余支,我伤亡100余人。同时,第344旅袭击娘子关至井陉间敌200余人,一度切断正太铁路交通,牵制敌人,支援友军。这是我129师率先夺取长生口战役的胜利。
据《战史》载,长生口战斗后,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为打击与削弱侵入晋东南和占领长治的敌人,并策应晋西的第115师主力和晋西北120师作战,以牵制向黄河防线进攻的日军,第129师立即将主力向南转移。这时,活动于正太路的第115师之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黄克诚﹚和第五支队﹙司令员曾国华﹚,也奉命南下晋东南地区。
为了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及时总结长生口战役的经验教训,为晋东南作战做好充分准备,刘邓不失时机地抓战时整训,386旅回师辽县,西河头村由刘邓亲自进行战斗间隙的整训教育活动。
据《辽阳烽火》载,3月1日,129师在长生口战役获胜的陈赓部回师辽县城,是日,陈赓到西河头村129师司令部开会,386旅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为期三天的整训。在团以上的汇报中发现许多不良倾向:军阀主义抬头,群众纪律松懈。对此会议立即提出整改意见。一定要提高警惕性,注意部队的整理,加强布尔什维克意识的锻炼,坚强党的领导,建立集体领导体制,抓紧经常性工作。同时规定1、整理编制,处理编外人员、骡马及行李担子;2添置担架﹙每团30副﹚;3、健全司令部;4打草鞋。
1938年3月2日,部队在辽县城外进行实弹射击演习。
3月3日,129师政治部在西河头村召开战时政治工作会议,386旅王新亭出席会议,并要求当日必须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经过对照检查,发现771团调出老战士过多,大大削弱了战斗力,经请示刘邓,决定立即将老战士全部退回771团。
就在这次会议上,刘伯承师长在总结这次战斗经验时说,长生口战斗,战果是不小的,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也大了些,是不怎么合算的。以后我们打伏击,要尽量减少伤亡。枪要打在敌人头上,刺刀要插在敌人肚子上,手榴弹要炸在敌人的屁股上,赚钱的生意我们做,不赚钱的生意,我们做不了。刘伯承元帅将此役的利弊得失做了剖析,列入游击战培训的战列之中。
战时政工会,议题集中,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对解放前线问题一针见血,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立竿见影的实效,同时也表明,刘邓对此次出师非常慎重,特别是邓小平,受任于狼烟四起拯救民族于危急存亡之际,奉命于战略转移点燃烽火于太行之间,上任出师,绝非寻常,不辱使命,慎重严谨,已见其中。
实践证明,刘邓1938年3月初对386旅的简短战时整训,及时地解决了部队在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存在与斗争不相适应的许多带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晋东南伏击战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也为兹后的1939年3月整个晋冀豫区部队的全面整军,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前,2月1日,和刘伯承立即就与386旅旅长陈赓进行过商谈。在2月20日的会议上,邓小平、倪志亮参谋长与中共冀豫晋省委书记李雪峰专门研究日军占领晋东南后我方的应急措施,准备粉碎敌人的围剿;
为了牵制、打击向晋南进攻的日军,129师司令部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决定将分散的兵力适当集中,在地方游击队的有力配合下,主动出击,寻找战机,又接着发起了有重要影响的晋东南的神头岭、响堂堡战役。
据县党史文汇载,3月2日,129师在西河头村召开连以上干部
会议,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提出具体的解决意见,晚上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刘师长报告了现在的敌情及我们的行动,并提出一些干部整顿的意见。3月3日,129师政治部召开集中战时政治工作会议,个旅政委参加会议。
整训结束, 1938年3月4日386旅由辽县城出发,沿途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实践证明,刘邓1938年3月初对386旅的简短战时整训是一个英明的决策,保证了出师告捷的重大胜利。
第二节 三战三捷 伏击战出奇制胜
既长生口伏击战胜利之后,经过战时简短重要的休整和训练后,八路军129师在晋东南寻求战机,连续两个伏击战,出奇制胜,打了两个漂亮仗。
夺取神头岭伏击战的胜利。
此役,刘师长亲自勘察地形,设伏得当,判断准确、部署严密、隐蔽巧妙、作战勇猛,是平型关、广阳伏击战之后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伏击战,日军也把它称为八路军“典型的游击战。”
据《战史》称,邯长大道及长治到临汾的公路是连接平汉线与同蒲线的重要交通运输线。经侦查和缴获文件获悉,该线的敌守卫主要是敌108师团部队,武安1500余人、涉县400余人、黎城为敌重要兵站基地,驻骑兵1000余人,潞城为108师团及第16师团2000余人。黎城为敌最敏感的据点。它距潞城近,敌以重兵据守潞城。根据敌一处受袭击,它处之敌必然出援的判断,如对黎城实施强袭,潞城之敌必然出援的可能性最大,这是其一;其二,黎、之间有浊漳河相隔,便于断敌交通;其三,神头岭地形复杂,又是敌出援的必经之路;据此,129师刘、邓、徐决“攻其所必救”袭击黎城,吸引潞城之敌出援,于潞河村与微子镇之间的神头岭地区实伏,并相机打击涉县援敌。
根据统一部署,769团一部袭击黎城,伏击由涉县的来援之敌;陈赓、王新亭指挥386旅﹙771、772补充团﹚于神头岭。3月16日,第七六九团第一营袭入黎城,与受敌进行巷战,歼敌100余人后撤出城外。敌向我反扑,战到9时许将敌击退。涉县之敌数百人乘车增援黎城,见到我兵力大后回串涉县。后潞城之敌第十六师团的林清部队、第一0八师团 1500余人即行出援。5时许,第七七一团特务连烧毁黎城西南照店镇浊漳河大木桥,切断了神头岭、黎城之间交通。8时30分潞城来援之敌受阻于河边。9时许,敌主力集结于神头岭村,并派出骑兵搜索,我未被发觉。9时30分,敌人继续沿大道前进。当其完全进入我三面设伏形如口袋的地区后,陈赓、王新亭当即指挥设伏部队从东、西、南三面发起攻击。
这时,771团神头岭北端截击,772团、补充团从各路两侧夹击,并以一部切断敌退路,旋即展开白刃战。敌建制被打乱,失去指挥,重武器、骑兵不能发挥作用,只好就地抵抗。经过两小时激战,敌人后尾100余人逃脱外,全部被我歼灭。13时后,潞城、黎城的敌人虽又有增援,均被我击退。16小时的战斗,共击毙日军1500余人,俘虏敌8人,缴获长短枪550支多,击毙螺马600余,我军伤亡240余人。
夺取响堂堡战役的胜利。
神头岭战役后,敌在黎城东阳关增设据点,邯长大道运输繁忙以支援晋南、晋西南之敌向黄河渡口进犯。此时刘伯承已奉命到八路军总部开会。刘师长和邓小平、徐向前研究,在邯长大道再打一仗,由徐向前副师长率干部亲自查看地形,把伏击地区选定在东阳关与涉县之间的响堂堡地区。此处为邯长大道过往之处的深山峡谷区,南北为山地,南高山多悬崖,不易登攀;北侧地形复杂多谷口,便于隐蔽和出击。
对此的作战部署为,以第386旅的地771团全部和769团主力,预伏于响堂堡大道以北之后至杨家山一线山地,并各派出小部队到大道以南山脚下设伏,防敌逃窜。以第769团一部向涉县方向警戒,阻击由东阳关及黎城來援之敌,掩护我伏击部队安全。3月20日夜进入指定位置。
据《战史》称:31日清晨8时许,敌第14师团辎重部队所属森木、山田两个汽车中队、汽车180辆及掩护部队由黎城经东阳关开来。当敌开始进入伏击区时,第769团、第771团即以步枪、机枪和迫击炮梦里的火力发起冲击,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地掩护部队170余人,将敌180辆汽车全部焚毁。在战斗进行之际,黎城及东阳关敌步骑兵400余人,后又增加200余人,两次向马家拐附近的第772团进攻,企图声援响堂堡之敌,均被击退。有涉县出援的400余人被769团一部击退。16时,敌10余驾飞机到响堂堡大肆轰炸,但我早已清扫战场转移。此役共击毙敌森木少佐以下400余人,焚毁汽车181辆,缴获迫击炮4门。重机枪2挺长短枪130支多,我伤亡317人。是由邓小平和徐向前在前线发起,并直接指挥了响堂堡战役。
据《战史》称:“长生口、神头岭、响堂堡战役是129师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在由红军时期的正规战向抗日游击战争转变中获得重大胜利的几次战斗”。
这三次战役,是邓小平受任129师政委于烽火太行,奉命于民族存亡于危难之中后,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在太行根据地初创阶段的称为著名的“三大战役”。
这三次战役的胜利,给予日军侵入晋东南与邯长线的敌人以沉重打击,配合了黄河南岸和西岸的防御作战,粉碎了敌人妄图打破邯长大道的阴谋,对晋冀豫根据地的开辟起了关键作用。是实施重大战略转移实施,结束正面战争向以山地游击战争战略转移思想的初战告捷,从战场与军事思想上取得双胜利,极大的鼓舞太行人民,鼓舞着华北战场和全国军民。此后,根据晋冀豫的发展形势,八路军总部命令,留在晋东南的115师344旅,第五支队归129师指挥,参加创建根据地的工作。
据《战史》载:长生口、神头岭、响堂堡等战斗,是第129师坚决执行毛主席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由红军时期的正规战向抗日游击战争转变中获得的重大胜利的几次战斗。由于我军掌握了敌人行动的规律和特点,在其主要交通线上吸打敌援或预伏的手段,并巧妙地利用地形,集中优势的兵力,对运动中的敌人发起突然袭击,因此取得了大的战果。特别是广大指战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发扬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装备上劣于敌人,甚至,有的战士只有标枪和手榴弹的情况下,能勇猛扑向敌人,进行白刃格斗,因此敌人还未及展开,甚至连机关枪、迫击炮都未架起,就被我迅速干脆地消灭。
在紧张的战斗过程中,刘伯承师长仍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撰写作战指导性文章。1938年3月发表了《游击战和运动战》这篇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集中总结了游击战四条根本经验。1、寻找弱点、创造弱点;2、集中优势兵力打弱点;3、把握适当时机完成动机,使敌无法克服弱点;4、尽量组织优于敌火力配系,要艺术地机动,避免敌将我压溃。他十分精辟地说: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事实上也是差池错综的,绝不会一切不满人意的条件都生长在一个地方。问题是要我们如何适当运用当时地客观条件,加以主管的努力,来推动到某些限度罢了。在中国地方作战,日夜四季都随我自由运用。”
这一论点,既展现出一位伟大的军事指挥家拥有深刻民族文化的内涵,又表现出军事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君子之道,善驾驭于物的指挥气魄和胆识尽显其中。
第五章、总动员军民参战,粉碎日寇九路围攻
第一节 针锋相对 邓小平主持特委会
据《史稿》称,太行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堡的三战三捷,华北日军深感“该地的共军,扰乱我占领华北,其威势已不可轻视”,决定在在晋东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围攻。1938年4月初,敌以108师团主力纠集三万多人,由西面同蒲路上的洪洞、太谷、榆次,北面正太路上的平定,东面平汉路的邢台,南面邯长线大道上的涉县、长治、临汾、屯留等地分九路向晋东南根据地围攻,实行所谓“广大广大地开展,压缩压缩地歼灭”的作战,妄图把八路军主力消灭在辽县、榆社、武乡地区。
对此,我八路军总部是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部署的。3月24日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决定,召集东路军将领会议,研究和统一反围攻的作战方针。决定以八路军一部兵力在地方部队、游击队的配合下,会同国民党军队牵制进犯的各路敌军,集中八路军主力寻机歼灭敌之一路,以粉碎敌之围攻。并确定了八路军和国民党各部的部署和任务。
史料记载表明,邓小平亲自深入前线具体检查安顿以后,根据
总部安派,于4月6日返回司令部西河头村。1938年4月9日,129师司令部由邓小平主持,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根据总部关于以一部兵力牵制敌人,其它各部集中主力击破其一路的作战方针,讨论反九路围攻的战略部署;
※与此同时,中共冀豫晋省委在辽县西河头次召开党的特委、工委书记和游击队政委联席会议,部署各地党的组织、抗日政府、民众团体和游击队,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动员、组织群众支援战争,保护后勤供应和保护群众;4月间,邓小平在辽县集中整顿地方武装,进行反围剿的武装准备;邓小平与倪志亮在山西和顺县进行战前准备工作动员,并致电刘、徐要通报准备情况;兹后,倪志亮赶到黎城西井镇参加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军事计划,对反围攻作出军事部署。
此时,晋冀豫区军民立即转入粉碎日寇九路围攻的战斗。
各地党的组织十分重视,发动群众空室清野,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帮助部队抬伤员,运粮食、运弹药、送情报、作向导;自卫队员破坏敌军必经的公路、捕捉汉奸、敌探等。各地召开民众大会,揭露敌人的欺骗宣传,进行战前的反围攻动员。
第二节 各个击破 粉碎敌人围歼图谋
一、针锋相对 浴血奋战
据《战史》称:4月4日,日军以第108师团主力,并纠结第16、第20、第109师团主力及酒井旅团各一部共10余个联队3万以上的兵力,由同蒲路的榆次、太谷、洪桐,平汉线的元氏、邢台,正太路的平定、邯长大道的涉县、长治以及屯留,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的八路军和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企图将我军合击于辽县、榆社、武乡一带,并摧毁根据地。
针对敌人的企图,第129师及第115师344旅、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及各基干支队,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在部队预先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并在群众中进行紧急动员。当敌人开始出动时,129师的386旅,385旅的769团并指挥344旅的689团,按计划由辽县以南向东进至敌人合击线外的涉县以北地区,隐蔽待机。
4月10日前后,日军从东、西、南三面,侵入根据地,粉碎九路围攻进入针锋相对的浴血奋战阶段。
4月11日,129师386旅771团副团长吴成忠率一连及便衣排配合国民党四师于麻田附近给来犯之敌以痛击,敌退回上下清泉。
据《战史》称:由榆次出犯的敌109师团2大队被129师独立支队、榆次游击队阻滞于阔郊、马坊一带;从太谷、祁县出犯的敌109师团的一个联队被国民党94师、169师与当地游击队阻止于东、西团城地区,其中169师在我军的配合下阻击太谷进犯之敌于祁县子洪口激战五天歼敌近1000人,击毙敌联队长和中队长各一人,击毁战车10余辆;由洪洞进犯之敌第20师团一个联队,被115师344旅主力、八路军特务团、决死一纵、三纵和国民党第17军等部阻击于沁源地区;由元氏、赞皇出犯之敌第16师团一个大队被129师游击队、冀西游击队阻滞于九龙关以东地区;由邢台出犯之敌第16师团1000余人,被129师先遣支队及当地游击队阻滞于浆水镇以东地区;由涉县出犯之敌第16师团2个大队,被国民党军骑兵第四师、129师独立游击支队阻滞于麻田地区;在正太路上由平定出犯之敌108师团一个联队经129师独立支队、汪支队、第115师的第五支队多次袭击、阻击,于进占和顺后迫进辽县城,其侧翼一路由昔阳经皋落进至辽县以东芹泉;由南面出犯之敌108师团步骑兵6000余人由萜米地旅长指挥一路以第105联队为主,由长治经襄垣北犯辽县,一路以117联队为主,由屯留北犯沁县、武乡,由于在该线担任阻击的国民党第三军败退,制敌于12日至14日先后进占沁县、武乡、辽县等城,侵入我军主力腹心地区;至此,9路敌军已有6路被阻,敌合击我军主力于辽县、榆社、武乡的计划落空。
据《战史》称:进入根据地的腹地心地区之敌孤立突出,且遭我正规部队、游击武装、人民自卫队的不断阻击、袭扰,根据地党的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实行空室清野,破坏道路、桥梁,这样使敌陷入饥饿和恐慌境地。
二、夺取长乐歼灭战重大胜利
根据上述激战情况,八路军总部指示129师寻机打一个歼灭战。129师主力当时正在西移,奉命后立即指挥本师主力及689团由涉县以北地区向西进。15日黄昏,侵入武乡之敌千余人,在游击队游击队的打击下,弃城沿浊漳河向襄垣方向东窜,刘伯承师长命令主力部队追击,于16日晨,将敌包围在长乐村,随即发动猛烈进攻,同时以一部围歼1500来援之敌,经过激烈战斗将敌大部歼灭。另一路会合长乐村敌人向772团阵地攻击,689团772团与援敌激烈战斗。17小时后,敌从辽县方向增援1000余人。129师领导鉴于全歼已无把握,以巩固胜利为必要,遂决定以769团、689团各一部掩护主力于黄昏时撤出战斗,移至云安、合璧。
这次战斗共毙伤敌军2200人以上,毙战马五百余匹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八路军等抗日部队伤亡1000余人。129师优秀指挥员、772团团长叶成换在战斗中光荣殉国。
据《史稿》称:
长乐急袭战是粉碎敌人九路围攻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我军以急袭手段给了敌人以沉重打击,也是深入太行以来八路军取得的一次大规模的胜利。长乐一路日军遭受沉重打击后,其它各路日军抱头鼠窜,根据地军民乘胜追击。4月20至25日八路军先后收复辽县等城,使长治之敌陷于孤立,4月27日,敌向同蒲南撤退,在高平附近遭344旅和决死一纵截击,伤亡近千。
在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战役中,驻守于祁县子洪口一带的国民党98军武士敏部169师,在八路军的配合下,一直坚持阵地,阻击从太谷的来犯之敌,经过五天的激战,这路敌人沿着白晋路进攻太行腹地沁县、武乡的计划未能得逞。在子洪口战役中歼敌近千名,毙伤敌联队长和中队长给一名,击毁战车十余辆。
经过半个多月的反九路围攻作战,共歼灭日军四千余人,先后收复辽县、武乡、安泽、沁县、沁源、壶关、屯留、长子、高平、榆社、晋城、阳城、沁水、黎城、潞城、襄垣、长治和涉县等19座县城。
另据《八路军总部在麻田》载,
各种史料表明,经过26天的激烈战斗,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彻底粉碎,最后将日军全部赶出晋东南,晋冀豫北部基本上被我控制,共产党、八路军的威信空前提高。
粉碎日寇的九路围攻的胜利,从根本上打破敌军多路进攻的一次实战演习,它以活生生的事实证明,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从根本上挫败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他表明晋冀豫人民子弟兵—八路军129师从此在太行山站住了脚,站稳了脚,而且在人民群众中扎根了。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军民密切结合,奠定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鼓舞着整个太行乃至华北人民的斗志。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父亲》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记录:
“4月22日,129师师部回到了他们的‘首都’辽县西河头。辽县人民欢欣鼓舞,各界人士纷纷来到司令部,向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致敬”。
这就是我们在前面的故事中讲到的,中共冀豫晋省委、辽县县委在西河头村举行的盛大隆重的“热烈祝贺八路军粉碎九路围攻胜利凯旋归来的祝捷大会”在民歌中唱道:
四月里,庆胜利,欢迎亲人凯旋门,辽县各界来贺喜呀,向刘邓大军来致敬。
围歼战,显神通,军民太行筑长城,游击战火到处燃,把日本鬼子消灭净。
第六章 扼太行战略出奇招 统一全区军事指挥
据《我的父亲》载:父亲自一月份来到129师,一晃三个 月的时间过去了。这三个月,军旅倥偬,战事紧张,闲暇全无。”根据邓小平在西河头祝捷大会上的讲话,他的心情格外高兴。他用了八路军在太行“站住了、站稳了、扎根了”三个十分通俗的语言,表示对八路军129师深入太行近6个月工作的做出满意的评价,形象、生动、坚定、鼓舞,而充满信心。然而,更大更艰巨的任务在召唤。
第一节 重要决策 晋冀豫军区建立
粉碎日寇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以后,4月21日,毛泽东发出了有关在河北、山地平原地区大量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党与八路军部队在山东、河北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发展游击队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抗日斗争”。4月22日,八路军总部发出命令:除344旅主力留长治附近整训外,第129师主力及344旅的一部迅速由太行山向冀南、豫北平原个各铁路沿线展开。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和驱逐敌人之目的战略基地。”根据这一基本原则,根据地首先是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在此基础上,建立军分区、军区,以便支持长期的游击战争。由于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残酷性,敌后根据地的军区是组织领导自卫队、游击队,补充兵员、征集资财和安置伤病员蓄积武装力量的机关,又是指挥军区的基干队、支队、游击队等独立作战并配合正规军作战的机关。为此,在晋冀豫区,一是,将129师分遣支队到各地发展游击队,开展游击战,这实际就是建立军区的开始,为兹后建立军分区的创建了基础。故在《史稿》中称“晋冀豫军区于4月上旬已成立”。这些分遣支队开始是一二百人,很快就发展一、两千人的基干队。二是,区党委在这些开辟区域迅速建立党的特委和工委组织,省委和各特委先后成立军事部,粉碎九路围攻后,建立军区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成熟。为此,八路军129师在西河头村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军事会议。
据《战史》﹙大事记﹚载,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1938年4月23日后,129师在西河头村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布置部队向冀南、豫北及各铁路沿线展开的行动;24日129师于西河头村召开师直排以上会议,刘伯承师长徐向前副师长总结反“九路围攻”作战的经验,邓小平政治委员传达中共中央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4月25日,在西河头邓小平主持召开129师军政委员会,研究半年来战斗、军事、政治、物质准备。会议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及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研究决定本师及所指挥的主力由平汉路东、西两个纵队组成的路东纵队由副师长徐向前率第769团和第第115师869团及第五支队开赴冀南。路西纵队由第386旅旅长陈赓率该旅主力进至平汉铁路西侧的冀西地区,并相机向豫北发展,以巩固向河北、山东平原发展的走廊。
第129师还决定正式建立了晋冀豫军区和军分区,以便统一指挥各基干支队,在冀豫晋省委的领导下,同各地党组织相互配合,加强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以巩固与建设晋冀豫山区根据地,支持平汉路东游击队发展。同时,将129师领导机构分为前后两个梯队。刘伯承邓小平率前梯队指挥机关和第386旅,前出到邢台以西地区组织指挥山地和平原的对敌斗争。后梯队由129师参谋长倪志亮率领,留住辽县附近筹划晋冀豫军区的组建工作。上述部署是129师实施的第二次战略展开。4月26日,徐向前副师长率769团、689团3第五支队由辽县出发开赴冀南。
与此同时,4月下旬,129师769团独立团、汪乃贵支队组成新的385旅由旅长陈锡联、政委谢富治率领,继续活动于正太路以南,平汉线以西地区;
这次会议以建立地方军区武装,以此推动和扩大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一次十分重要的军事会议。根据军事会议决定,在各主力部队积极向外展开。
据县党史文汇载,1938年4月,129师主力部队进入冀南后,留住晋东南地区的部队,在辽县殷家庄成立晋冀豫军区。
据《战史》称:
军区司令员由倪志亮兼任﹙同时兼任中共冀豫晋省委的军事部长﹚,黄镇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王树声,政治部主任赖际发。对外称“129师后方司令部”。按各支队活动地区划分五个军分区,各军区对外仍以支队名誉出现。
据《史稿》称,晋冀豫军区所属各地军分区共五个。
第一军分区,是129师进入太行山地区最早开辟地区,分区的基干支队为秦基伟为司令员,赖际发政治委员,为秦赖支队;
第二军分区为冀晋地区。是八路军游击队、骑兵团和冀西游击队同地方党一起开辟的地区,桂干生任司令员,张贻祥任政委;
第三军分区为冀豫地区。先遣支队为第三军分区,张贤约任司令员,张南生任政委;还指挥第13支队外,独立三支队、人民抗日游击队、太行支队、挺进支队等。
第四军分区为浊漳河流域地区。129师教导团,后八路军总部工作团组织的白晋游击队,后发展为太岳游击队。张国传任司令员,谢家庆任政委;
第五军分区为太南地区。这是129师派出的支队,组织的太南游击队以及晋豫边游击支队。赵基梅任司令员,涂锡道任政委;
第二节 武装群众 根据地发展迅速
五月四日,中共中央于又发出了《关于在粉碎敌人九路围攻晋东南工作问题的指示》,“晋东南目前的中心工作,应是从事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遵照这一指示,晋冀豫根据地在正式建立了军区与军分区后,逐步建立各种统一的抗日救亡组织,共产党的组织迅速发展,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建立,人民武装加快发展,第二次战略展开,把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展推向空前发展的新阶段。
史料记载表明,4月上旬,第386旅主力随师部进到平汉铁路西侧的冀西邢台地区后,并指挥先遣支队等部由北向南横扫邢台、沙河、武安、磁县以西的伪军。消灭了李聘山、申国栋大小10余汉奸、土匪和反动会道门武装,连续攻克峰峰、西佐、彭城的敌伪据点,减除爪牙、打击汉奸气焰;6月中旬,386旅继续南下,进到漳河以南、道清路以北的豫北地区。进行清除土匪、恶霸、汉奸势力,歼灭 日伪1000余人,配合地方党组织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游击队,在道清路两侧抗战游击战;
6月10日,政委王新亭率771团进至平汉路东永年、肥乡、城安一带工作;6月12日,129师麾下新成立385旅,在陈锡联任旅长、谢富治任政委,继续活动在正太以南平汉路石家庄邢台段西,并指挥秦赖支队、游击队等沿线活动,破击铁路、袭击据点、伏击运输部队、消灭伪军、伪组织,并打退敌多次进攻,粉碎敌扩大两侧的企图,保证根据地工作顺利开展。8月谢富治、汪乃贵进至平汉线以东的赵县、宁县等地活动;期间,各主力部队在129师指挥下,同冀南部队部队相配合,先后对平汉、正太、道清进行10次大破袭和无数小袭击,地方党组织组织游击队踊跃参加,有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几个月的活动,打击日伪,铲除各种反动势力,群众抗日情绪空前高涨。伪军纷纷反正,8月7日,日伪“皇协”第一军长吴朝汉、黄宇宙击毙2军长李福和并部5000余人反正;8月9日,临漳伪军李正修部600余人反正;到9月,385、386旅都发展至7000人左右;9月下旬,各支队开始整训。
军区和军分区建立后,地方各基干支队在主力的带领下,积极活动在敌占区和铁路沿线,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地方武装不断壮大,开辟了大片根据地。
根据《史稿》称,6月间,中共晋冀豫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以及本区发展的大好形势,提出了建立巩固的晋冀豫根据地和开展广泛游击战争的要求。各军区成立后,兼任特委军事部的工作,特委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干部到各军分区,发展游击队、自卫队等地方组织。省委要求各游击队自上而下建立党总支和党支部,建立党的政治工作制度,加强游击队的教育制度,注意组织发展与政治素质的提高。
省委还决定,统一地方武装的编制与指挥,普遍建立游击队内部的军事政治制度,培养干部,反对游击队内部存在的游击主义,土匪主义,军阀主义的倾向,对地方武装的发展和军政素质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中除原有的各基干支队都已发展到1000–2000人外,各种形式的游击队和独立营、脱产的自卫队等地方武装逐步发展起来。
晋豫边游击队7月初,配合115师344旅伏击日军第25旅团的一个联队,将其击退,接着又全歼敌25旅团骑兵队,击毙日军7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缴获战马11匹,机枪3挺,大马刀30把;8、9月间,决死一纵在同蒲、正太西段活动,先后建立了完全由共产党领导的游击第一、第二团,政治保卫营和保安第五团及各县游击队;决死三纵开到长治地区,很快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第10、第11、第2和第9、第10团。
在半年的时间内,129师坚决执行了毛主席游击战争和八路军总部的部署老部队向冀南展开,基干队进到豫北,广泛地开展游击战,发的了敌占区的武装抗日运动,消灭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步扩大根据地。发动群众,建立政权,于是在晋冀豫地区形成一个人民抗日游击战争和人民抗日武装空前大发展的局面。主力兵团迅速扩大,军区基干队武装和决死一纵、三纵都有很大的发展.所有这些新成长起来的武装迅速提高,成为坚持晋冀豫去长期抗日斗争的重要军事力量.
到1938年9月,385旅、386旅都发展到7000人左右,太行山的人民武装得以极大的扩展。冀豫晋军区和各个分区建立后,全区基干武装很快由原来的几千人发展到两万人以上,并且都能够独立地坚持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根据《史稿》称,实施第二次战略展开以来,是晋冀豫抗日武装和游击战争大发展的时期,到1938年10月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已经扩展到平汉、正太、同蒲铁路沿线和豫北广大地区。
据《我的父亲》称:
“到这时,129师经过近一年的发展,下辖385旅、386旅、晋冀豫军区、冀南游击队、东进纵队、青年抗日纵队等,并代行指挥部115师第344旅和八路军第五支队”。
“一大批八路军129师的高级著名将领,人才济济云集于太行山与晋冀豫根据地的抗日战场上。他们中有,129师参谋长李达、政治部副主任蔡树藩,高级将领陈锡联、谢富治、陈赓、陈再道、宋任穷、段海州、李聚奎、倪志亮、黄镇、王宏坤、王维舟、耿飚、苏精诚、许世友、王新亭、周希汉、徐立清、刘志坚、钱信忠、王近山、张南生、吴富善、王树声、赖际发、秦基伟、桂干生、张贻祥、张贤约、唐天际、……,以及徐海东、杨得志、黄克诚、韩先楚、刘震、崔田民、谭甫仁、韦杰、覃键、曾国华、刘贤权等。”
这些高级将领,几乎都是久经沙场的红军将领,大部分未到而立之年,正是英姿勃发之时。在刘邓指挥下驰骋疆场勇不可当,凭着大好年华和丰富经验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未来的发展中,都成为共和国的栋梁。
综合各方面的历史史料表明,就在历史的哪一个瞬间,辽县西河头村成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红色之都”,就连他们的最高统帅邓小平,还把辽县西河头村称作太行革命根据地的“首都”;其二,这里确实云聚了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的一大批党、政、军、团的高级将领和民族精英。其中一批是129师和中共北方局、晋冀豫省委的首长;一批是以129师为核心的毛毛回忆的高级将帅与各军分区指挥领导;一批是晋冀豫根据地所属县、区、特委的党的干部和各方面的工作人员。将帅云聚小山村,点燃烽火会群英。西河头村被称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红色之都”是浴血烽火中形成的客观历史产物。事实上,当时就是辽县就成为太行区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
据县党史文汇载,1938年8月1日,129师卫生部在辽县马厩村,举行第一期卫生训练班毕业典礼,卫生部副部长朱琏﹙女﹚、政委周光祖参加毕业典礼,而后举办第二期。
第七章 巩固发展根据地 党的建设是根本
据《史稿》称,抗战爆发前夕,曾多次遭破坏的山西共产党组织逐步恢复工作。1936年10月下旬薄一波等人应阎锡山邀请,到山西西盟会工作。后薄一波改组领导,修订纲领,西盟会成为抗日救亡团体。1936年6月后,西盟会的特派员到晋东南建立平定、晋城、曲沃等中心区领导机关,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7月后,中共北方局、山西工委适应抗战形势需要,陆续建立正太工委、正太铁委、晋中特委和省委驻沁县办事处。各级共产党组织领导西盟会等各种救亡团体进行发动群众的抗日救亡活动。
党的建设,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最根本的建设。鉴于敌强我弱的历史条件,鉴于国共合作的社会环境,党组织的建设初创阶段一直处于地下和秘密状态进行,并借助于129武装力量,与开展游击战、发展地方武装等工作一起同步展开。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11月1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华北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在游击战争中,我党已成为政权与武装的主要领导者,因此我党应即公开,建立公开的领导机关,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党部。”这就为建立太行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此间, 129师也在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的同时,与省委同志共同研究了根据地建设中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发动群众三大工作问题。这两个会议,对于加强党对根据地各项工作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对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发展实践表明,党的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贯穿根据地建设的始终。太行革命根据地党的组织建设,从深入太行第一天起,事实上就与八路军129师双管齐下,并驾齐驱,一直左右着太行根据地一切工作的发展,无疑是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 自上而下 党的发展全面开展
党的建设,是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的生命线。中共冀豫冀省委随八路军129师到村后,立即自上而下地在党的建设上采取几个重大措施。冀豫晋省委建立和调整、各特委的建立、二月会议、三月根据地会议的召开,就在整个太行区部下了星罗棋布的以建立和发展党的工作为核心一盘大棋,动员各地人民群众立即掀起抗日救亡热潮,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一、中共辽县县委迅速建立
中共冀豫晋省委随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后,首先抓中共辽县党的组织,于1937年11月,在李箐玉书记和组织部长李雪峰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立即创建了中共辽县委员会,并决定由当时辽县牺盟会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侯振亚任县委书记,史怀壁任组织部长,刘广德任宣传部长,王乃堂、徐兴文为县委委员,直属省委领导。之后,又派陈舜英、贾庭秀两位女同志参加了县委的领导班子。从此辽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今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组织基础。
据左权县原党史办主任程文华同志编撰的《烽火辽阳》载:
据杨尚宇同志回忆,在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辽县前,可以说辽县是“白点”。1936年秋冬,史怀壁王宝山到达辽县城建立西盟会,发展会员,宣传抗日救国。我和冯瑞如就在这时参加了西盟会。1937年深秋,李雪峰同志和一二九师先遣部队同期到达辽县。刘伯承、张浩、徐向前到西河头村,师部住西河头常立纲家。刘伯承师长每周在西营房﹙国民党防共训练所﹚给战士讲游击战。当时,是允许地方政府机关人员旁听;史怀壁、贾庭秀、陈舜英等人也先后到辽县。这时,轰轰烈烈的群众抗日救亡动员工作迅速展开,战时动员委员会成立,欧阳景荣担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就在这个时候,经史怀壁同志介绍,我和冯瑞如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仪式在原一高小学正厅东里间举行。史怀壁同志从笔记本上撕下一片纸,画上镰刀斧头为党旗。1937年12月间,县委交给冯瑞如、武光汤和我一件新鲜的任务,就是把写有姓名住址的纸条从中间撕成两半,我们拿一半到四处寻找另一半的人,接通党的关系。另据史怀壁同志回忆,为了把过去的事论清楚,是1982年7月的一天我到雪峰同志处,将辽县建党的情况作了回忆,并和雪峰同志交换了意见。辽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侯震亚﹙1937年9月—1937年11月﹚,第二任书记史怀壁﹙1937年12月—1938年2月﹚,第三任书记是陈舜英﹙1938年3月﹚;
二、太行区各特委组织建立
早在1938年2月12日,冀豫晋省委召开会议,会议就游击队组织、根据地建设工作进行研究,省委负责同志对六个特委和直属辽县的领导进行分工;
1938年3月,就在辽县西河头村召开的根据地建设会议上,为了保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在根据地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就决定在晋冀豫区必须建立起五个特委和一个办事处。据《史稿》载:
晋中特委,书记陶西晋,领导榆次、寿阳、路北﹙平遥县同蒲路北﹚,祁县、平定西、昔阳西、和顺西、辽县、榆社、武乡等县的党组织;
冀晋特委,书记彭涛,领导赞皇、内邱、临城、元氏、井陉、获鹿、高邑、平定东、昔阳东、和顺东、等县的党组织;
冀豫特委,书记张玺,领导武安、涉县、黎城、磁县、沙河、邢台等县的党组织;
省委办事处,书记安子文,领导沁县、沁源、安泽、浮山、高平、平遥等县的党组织;
晋东南特委也称长治特委,书记裴孟飞,领导长治、壶关、平顺、临川、路城、高平、屯留、、长子、晋城、阳城、沁水等县的党组织;后1938年5月撤销,建立太南特委,辖长治、壶关、平顺、潞城、陵川、高平、修武、武渉、博爱、新乡、辉县、获嘉、汲县、林县、安阳、淇县、汤阴等县党的组织。屯留、长子等县党的组织改由省委办事处领导。
晋豫特委,书记聂真,领导垣曲、曲沃、夏县、平陆、翼城、绛县、闻喜、安邑、芮城、解县、永济、沁阳、济源、盂县等党的组织。
当时,这六个特委就住在西河头村。
三、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太行区的党的建设,既1938年2月,省委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
1938年3月召开了“太行根据地会议”﹙见前面﹚后,1938年4月8日中共冀豫晋省委在辽县西河头村召开省委扩大会议,会上,李雪峰书记就党的建设问题作了重要发言。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就党的发展、领导方式、武装斗争、争取土匪及西盟会中建立党团组织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分析了抗战形势,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必须坚持持久战,必须与友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发展,特别是太行山根据地的建设。
为了加强对基层工作的领导,1938年5月开始,中共晋冀豫省委对根据地的各个区进行基层调研,展开党内外的教育运动和巩固组织阵地基层指导活动。要求各级组织开展彻底转变作风,大量发展党,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党内外教育。并根据根据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做出针对性的指示,有力地推动基层工作的发展。
1938年6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召开省委工作会议,史称“6月决定”。会议总结了前四个月根据地党的建设工作,着重分析九路围攻后的形势与任务,会议通过了《新形势下省委工作的新任务》的决定。会议提出当前的任务是,更高实现创造冀豫晋边区,坚持巩固的根据地,积极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运动战,大量地吸引敌人到华北,以牵制日寇向武汉的进攻,保卫武汉;同时准备不能动摇群众及政权基础,长期粉碎敌人可能同时并进的肃清华北的一切计划,以达到收复失地与驱逐日寇的最后胜利。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根据地党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初创阶段,如何适应客观社会条件,创造性的建立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体现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做出重要指示。据《高级将领传.邓小平》载:
在此期间,邓小平就党组织如何设置和军事区域如何设置划分的重大问题,他向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提出建议。实立较强的中心县即可替代原小特委,我意可在特委领导下实军事部,并以八路军游击司令诸名义出现管理与指挥之,基干团于谋地行动时,可直接指挥当地的地方武装。“关于军事分区,自应与特委一致”。为了演好八路军游击战的“拿手好戏”,邓小平还和中共冀豫晋省委联名致电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和八路军总部首长:迅速组织基干支队、游击队,加强扰袭敌人,加强自卫队。“一切以坚持统一战线与发展本身,发展党为原则”。
根据邓小平这一指示精神,中共冀豫晋省委指示,决定将辽县县委设立为辽县中心县,直属省委领导,下辖辽县、榆社、祁县三县,原辽县县委撤消,决定中心县委书记为闫定基、副书记张慧如,组织部长程平、宣传部长余野平、副部长李修仁,中心县委机关设殷家庄,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
为了加强党对根据地的领导,在粉碎日寇九路围攻后的5月,邓小平立即深入检查冀中地区,指导该地区党的建设、游击战争、民运、建政、统战等方面的工作。1938年7月,邓小平第二次去冀南检查工作。
1938年8月下旬,邓小平由冀南回到辽县西河头村。
四、明确根据地党的中心任务
8月19日,中共晋冀豫区委员会确立。根据中共北方局的通知,省委决定将冀豫晋省委正式改称“中共晋冀豫区委员会”。
据《史稿》载,1938年秋,在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之际,中共中央于8月24日发出《关于目前晋冀豫党与八路军的任务的指示》,指出:
摆在晋冀豫全区面前的中心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创造晋冀豫边区,成为坚持抗战的根据地。指示要求,建立完全在党领导下的有战斗力的若干游击兵团;广泛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队;争取团结友军;逐渐改造政权机关,使之成为成为广泛的代表基层人民的抗日民主政权,逐渐求得军事政治的统一指挥与领导;坚决执行动员武装群众及肃清汉奸政策;召开群众团体代表会议,动员群众参战,在抗日的大旗下,依照阎锡山的法令解除人民痛苦,满足人民一些迫切要求;大力发展党。
中共中央这一重要指示,成为根据地党的中心工作任务,推动根据地建设向纵深发展。
1938年9月18日,晋冀豫区党委发出《全区工作的发展与党的任务》,史称“9月指示”。对扩大武装党员、武装群众,提高政权工作、合理负担、五一减租、改善民生、扩大民主、惩治贪污、进行战时财政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加强文教、指导民运,统一领导群众运动,系统开展工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1938年11月9日,中央政治局发出《关于北方局委员的通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8人为中共北方局委员。
1939年1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所属各特委,改名为“中共ⅩⅩ地方委员会”,简称“地委”。
五、加强群众运动的领导
1939年4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召开全区民运干部会议,全面总结了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区党委民运部长彭涛总结了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指出开展深入的民主民生运动,不以一般的号召为满足,才能激发群众参战及生产热情;要善于把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民族觉悟密切结合起来,把群众斗争的目的与共产党领导的要求结合起来;对群众运动与党的反恶霸、反地主豪强、反封建、反剥削、减轻农民负担、反贪污、反浪费、推动民主、民生、民权的斗争与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减租减息、屯聚救国公粮、合理负担、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等一系列的工作结合起来做了全面的部署。由于加强了党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革命积极性空前提高,踊跃参军参战,投入了保卫根据地、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斗争。
据《史稿》载:党组织的建设是根据地最根本的建设,由于中共北方局的重视,中共晋冀豫省委的高度重视,全区党的组织普遍建立,共产党成倍、成十倍地增长。党在根据地的力量发展壮大。1938年2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时,地方党组织仅一千余人,到1938年6月增至以万人,到1939年9月召开全区第一次党的代表会议时,根据地的党员发展至30150人。共产党的发展与团结,成为抗日根据地的中坚力量。
六、中共晋冀豫区第一次党代会召开
1938年9月29日 至11月6日,中共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强调全党要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把党的主要工作方向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善于把马列主义和国际经验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反对教条主义。
十二月中旬,中共晋冀豫区委,在辽县召开有各特委和部分县负责人参加的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检查总结了全区的政权建设工作、敌区工作、民主民生斗争以及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民运工作等方面工作的经验和问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加紧紧急动员工作,在准备与迎接战争的情况下,加速全区的民运组织——农救、青救、妇救、工救、文化界和各界救联的统一领导,培养大批民运干部,充实与改善政权工作及战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建设工作,建立与加强军区工作,统一基干武装的领导。
通过对六届六中全会传达和贯彻,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提高了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责任感,明确了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重要性,打破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束缚,放手放手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从而,推动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也为反摩擦斗争和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1939年元旦,晋冀豫区召开大会,护蒋抗日,声讨汪精卫卖国罪行。朱德总司令作抗日报告,号召晋冀豫区加紧动员,迎接敌人新进攻,粉碎敌人新进攻。大会提出,晋冀豫军、政、民要亲密团结,统一行动,统一步调,统一领导全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就在全面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的关键时刻,中共晋冀豫区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为了总结抗战以来共产党领导晋冀豫区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经过充分准备,于1939年9月10日至28日召开全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正式代表129名,代表全区党员30150人,137名列席代表参加。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作政治报告、朱德、彭德怀分别作重要讲话,区党委书记李雪峰作工作报告,组织部长何英才作党的建设的报告。
据《史稿》载,这次大会是太行革命根据地开创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也是在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会议全面总结了太行根据地开创以来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针对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央的要求,提出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
发展游击战争,建设军区,扩大正规军;抓紧战争环境及时机,大胆开展民主运动,改造伪政权,建立参议会;适当改善民生,巩固社会统一战线;开展生产运动,进行经济建设,发展合作事业囤聚救国公粮,厉行节约,筹集资财;统一领导,统一行动,军民联系,深入基层;巩固根据地努力开展敌占区工作。
根据抗日反顽斗争的紧张形势,大会通过《告全区同胞、各抗日部队、各抗日党派及全区党员同志书》。提出今天全国的任务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全区新的任务是,巩固抗日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准备反攻力量。号召全体共产党员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的精神,确实地深入工作,埋头苦干,加强马列主义学习,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克服一切困难,粉碎敌人进攻。
这次会议对统一全党思想,明确新的任务,坚定胜利信心,鼓舞全区斗志,克服妥协危险,迎接反共高潮,对进一步把根据地的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挺进中原 根据地在壮大发展
一、由山地向平原挺进
1938年,日本侵略者为了迅速攻下徐州,除用相当兵力用来保护交通、巩固点线外,抽调了晋冀豫区周围的第十六师团全部及第108师团各一部到津浦前线。这就在客观上给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太行山上的八路军主力分兵东进,开辟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和创建冀南、冀鲁豫根据地获得了一个良好的时机。因此,这个时期晋冀豫区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根据地和抗日力量的发展上。
1938年5月,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的发表,为全国抗战指明发展方向。我八路军129师根据4月23日朱德、彭德怀的指示,129师要抓住大好时机,以太行山为支点,迅速分兵,由山地向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立即派部分主力向平原地区发展。同时有计划的在太行山上储备粮食和弹药,准备与敌人作持久斗争。决定迅速向冀南、豫北及铁路沿线行动。徐向前率769团和115师的689团、第五支队开赴冀南,并相机向豫北发展。386旅政治委员王新亭率771团进至平汉线东侧;新组织的385旅继续活动在正太路以南地区。各部务必于四月下旬展开。冀南平原游击战的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有力地支持了晋冀豫根据地的斗争。
二、民主政权建设 大地开花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是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根本问题和重要标志。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就指出了明确的要求。1937年11月5日,北方局在《独立自主地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中又指出“在游击战争中,我党应以华北最大政党的资格出来建立统一战线的民主的抗日政权与新的抗日武装部队。在根据地成立边区政府、军区司令部,改造与建立各县、区、乡政府。”早在1938年3月西河头村《关于建立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会议》做出部署,各地普遍加强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在反九路围攻之后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到1939年年初,基层政权大部分进行了初步的改造。
当时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晋东南、冀西、豫北三个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的阎锡山将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第三区、第五区为晋东南地区。第三区包括沁县、沁源、襄垣、黎城、武乡、榆社、辽县、和顺、昔阳、祁县、太谷、榆次等13县,第五区包括长治、长子、屯留、壶关、潞城、平顺、晋城、阳城、高平、陵川、沁水、浮山等12县。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初期,主要依靠八路军作支柱,地方党组织和派到各地的八路军工作团、游击支队同牺盟会、决死队结合,并利用原政权形式和统一战线关系,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各种抗日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战。1937年底各抗日团体普遍建立,群众参军参战十分踊跃,合理负担工作也做的较好,为八路军和抗日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和粮食、物资。辽县中心县的确立,沁县、沁源、长治等县工作的出色,带动了整个抗战政权建设。晋东南政权改造和建设,在反九路围攻后,更加广泛开展起来。到1939年初,基层政权大部分进行了初步改造。
冀西各县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是在旧政权完全瓦解的情况下,在冀西游击队创建根据地的同时,由冀西民训处结合当地共产党组织部建立的。粉碎九路围攻后,各县加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加强了民主政权建设。1938年9月15日冀西专署建立,元氏、赞皇、获鹿、井陉等十县抗日民主政权工作有了专署的直接领导,有利于抗日工作的进行。
豫北地区的涉县、武安是晋冀豫根据地的腹地,是共产党、八路军最早开辟的地区之一。由于国民党军的孙殿英等部的长期驻扎,各县政府还在国民党手中;共产党主要依靠八路军工作团领导共产党组织和农会等群众团体,发动群众坚持抗日斗争。这些地区的抗日政权掌握在国民党手中,斗争就更加尖锐复杂。为了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主力和游击队经常向平汉线和道清线出击,地方共产党的组织也派出大批干部在两侧展开工作。
从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晋东南、冀西、豫北三大块创建模式与特点上分析,只有晋东南的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是最早、最直接、最牢固的掌握在共产党手中一块巩固的根据地,也是八路军总部、129师、中共北方局、中共晋冀豫党委长期驻扎在这里的一个根本历史原因。
三、主力东进和向冀南开进
主力东进和开辟冀南根据地,是八路军129师挺进中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战史》载,冀南游击战争的发展,是早在1938年1月15日,陈再道、李箐玉率东进纵队与先期到达的挺进支队会合,积极开展工作,打开了工作局面;为了加强领导力量,129师决定由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于3月接任李箐玉政治委员职务,到四月底冀南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5月,徐向前、刘志坚率769团和115师689团、第五支队等部到冀南;特别是邓小平两下冀南之后,1939年1月27日邓小平再到冀南。
《战史》载1939年3月7日,刘邓率师直及386旅返回太行西河头村。
3月10日邓小平再到冀南,发动游击战。
在冀南一年中,129师、地方党组织坚定灵活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放手发动群众,打击了日寇“以华制华”的阴谋,迅速建立抗日秩序,领导冀南人民开展游击战争。消灭和瓦解数万伪军和土匪、地方反动武装,肃清了广大地区日伪势力,在30余个县建立了抗日政权和各种群众抗日组织,组成了一批新的兵团和一万人以上的基干武装,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1938年6月14日,徐向前到达鲁西北,以段君毅为书记的泰西特委,以王文彬为首的苏鲁豫特委,直南特委在冀南区党委和王新亭、杨得志的漳南兵团帮助下,冀鲁豫各地党的组织在鲁西北、泰西、湖西、直南等地发展抗日武装和初创根据地区取得重大成绩,为尔后冀鲁豫根据地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129师从第一次战略展开到第二次战略展开,最集中的反映从1937年11月以来晋冀豫根据地开辟和人民力量的整体实力的壮大与发展,也就是说,129师在太行站住了、站稳了、扎根了。一方面部队的战略展开为根据地的开辟提供强有力的武装保证,一方面根据地的开辟为人民武装的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物质条件;
通览太行根据地的创建发展过程,党的领导、政权建设、游击战的开展、人民武装的发展、组织和发动群众、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工作迅速在各个根据地加以展开。
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10月这一年间,整个晋冀豫根据地已获得很大的发展,其范围东至津浦路,西至同蒲铁路,北起正太、苍石路、南迄黄河人口达2300万,129师由出征时的3步兵团教导团发展到13个团﹙不包括各支队﹚,基干武装发展近3万,115师的344旅和决死队也有很大发展。
史料表面,根据地和人民地方武装以及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和扩大,集中显示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共产党八路军开创性有力工作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抗日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原则,收编、改造了一大批各色地方势力武装,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及时地完成运动战向游击战的转变,不断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培训干部,提高素质。同时,灵活地实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方针,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从而,不仅在太行山站稳了脚跟,还逐步向平原地区推进,使整个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设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
第八章 提高部队政治素质 晋冀鲁豫开展整军
根据《战史》载,晋冀鲁豫区部队经过1938年的大发展,主力部队、地方兵团、游击部队都有迅速增长。并且担负起开辟根据地,保卫根据地的任务。但是,老部队由于干部调出,新成分大批增加,政治素质下降;新部队的基础不够巩固;新老部队其中的大批新成分,既没有应付敌人残酷斗争的经验,又缺乏在统一战线中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思想准备。同时,地主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以及部队长期的分散活动,使战争工作削弱,部队中军阀主义、游击主义的倾向有一定兹长。
1939年,晋冀鲁豫区部队根据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的整军计划和中央军委与总政治部《关于目前时局及八路军新四军之任务》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整理与巩固新部队》的训令,在艰苦的反“扫荡”、反摩擦斗争的同时,抓紧时间进行了整军。
《战史》载,6月23日,八路军总部发出第二期整军计划;
这次整军的目的是,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加强思想教育,加强政治工作,加强内部团结,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克服军阀主义和游击主义倾向,在思想、政治、组织上提高一步。适应当前斗争的需要。
具体安排,分两期进行,每期3个月,分别自3月1日及7月20开始。参加整军单位的部队,包括129师所属主力部队的15个团,115师344旅的3个团及晋冀豫、冀南军区的基干部队、冀鲁豫地区115师的独立旅1个团、苏鲁豫支队2个团、冀鲁豫支队2个团。
整军主要进行一下工作。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学习六中全会和6月政治局会议决议,开展形势教育、政策教育、纪律教育、反对不良倾向教育、阶级觉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工作作风教育;
二、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加强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响亮地提出建立党军的口号,强调政治委员制度,强调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调政治委员是党的代表,政治机关是党的工作机关。强调在部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了支部建在连上,并分期培训新党员,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各项政治组织制度。
三、总结两年来作战经验。在整军期间,刘伯承师长对两年来华北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做了全面总结。这一总结,是刘伯承师长自1937年举办辽县游击训练班以来,发表的游击战著作后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军事著作。第一部分是从红军时期到两年来的游击战实践;第二部分是,目前敌人对华北作战的概况;第三部分是我们目前战役的纲要;特别是对两年来典型战役的分析十分精辟。大大提高了指战员战术技术水平,用军事思想和战略策略思想武装了全体指战员,对日后的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四、整顿了部队的供给、卫生、缴获、没收等制度。规范制度、统一标准、加强管理,保障供给,开展节约,开展生产,尽可能地减轻人民负担
五、军队整编。1、冀豫支队正式改编385旅独立第2团;2、晋冀豫先遣支队第三大队划归386旅建制;3、东进纵队1、2、3团和5支队、独立团5、8支队合编3个团;4、新建了师特务团与冀南军区特务团;5、晋冀豫军区的对外番号,1938年底有129师后方司令部,改称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倪志亮任司令员;6、1938年12月,李达任129师参谋长。
与此同时,各军区工作任务,处理与地方党组织协调,发挥部队优势,组织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等工作得到进步的明确。这次整军达到预期目的,加强了党领导,提高了觉悟,增强部队战斗力,鼓舞全军将士,为今后的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九章 救亡热潮风起云涌 粉碎第二次九路围攻
第一节 群众运动 波澜壮阔大发展,
千百万组织起来的群众,是抗日游击战争力量的源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群众运动是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中心环节。
据《史稿》称,从抗战开始到1939年,晋冀豫的群众组织发动大体经历了以下阶段: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四月的九路围攻,是群众自发参加抗战阶段。是工农商学兵,一起来救亡,成千上万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参加到抗日军中,建立了许多支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从粉碎日寇九路围攻到1938年9月,是普遍建立各种抗日救亡群众组织的阶段。各地以自卫队和农救会为主,普遍建立起工救会、农救会、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组织;
从1938年9月以后,全区群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群众运动与争取民主、要求改善民生的斗争相结合,各种抗日群众组织逐步走向统一领导,统一行动。这一阶段,在反贪污、反摊派不公、民选村长和撤换坏村长的斗争中,在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和实行合理负担的斗争中,巩固扩大了群众组织,建立了各地区和全区性的统一领导机构。
到1939年春,全区工、农、青、妇和自卫队等抗日团体组织起来的成员达到140000人以上。专区一级的群众组织领导机构大部建立。在此基础上,1939年2月至3月间,陆续建立全区性的群众组织领导机构。这里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北方局、中共晋冀豫省委驻地,故冠以全名。
一、减轻负担,改善民生
抗战初发动群众,首先关注民生的旧统治土豪劣绅的残酷和反贪污乱摊派十分普遍的问题。为此在党组织的具体领导下,开展反贪污和减轻群众受剥削的斗争,纠正不合理的负担,实行“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有钱出钱”的群众性支援抗战热潮,极大地调动群众积极性;1938年,为了解决贫苦农民无粮、确粮困难,供应抗日部队,各地开展“借粮”运动;1939年开展“囤聚救国公粮”运动。“借粮”一般由政府出面,一方面召集存粮大户座谈、动员;1940年后实行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解决农民问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基本政策。部分地区实施二五减租、分半减息或对半减租、一分减息。反贪污、反摊派,废除苛捐杂税,加上减租减息的初步实行,减轻了群众受封建剥削,减轻了农民负担,初步改善生活,提高了他们抗战热情和革命积极性。由于,我党在根据地制定的合理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级、各界的积极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投入了保卫根据地,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斗争。
二、救亡团体 风起云涌
由于贯彻了区党委民运工作的方针,各地党的组织积极组织发动,社会各界抗日救亡团体风起云涌地发展起来。1939年2月7日,“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联合总会”首先成立,选举杨钰、赵国强等27人为执行委员。3月8日,“晋东南妇女救国联合总会”成立,选举康克清为名誉主席。3月17日,“晋东南农民救国联合总会”成立,选举池必清任主任;3月18日,“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成立,3月31日,“晋东南各界救国联合总会”成立;2月28日,“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太行山分会”成立,5月1日“中华全国歌咏协会晋冀豫区分会”成立;5月4日,“晋东南文教救国会”成立;各种群众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统一了全区群众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蓬勃展开
抗战开始后,在交通闭塞的太行山却出现文化教育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时,随着抗日救亡热潮的掀起,群团组织的建立,各种救亡团体雨后春笋。共产党、八路军与许多救亡团体所到之处,召开大会、唱歌、演戏、写标语、画漫画,进行各种抗日宣传。1938年早期文艺运动的高沐鸿、王玉堂和太行山教育家王振华共同创办了第一个文化刊物《文化哨》;1938年冬延安鲁艺派出敌后木刻工作团由胡一川带领来到根据地;1939年初,三专署民革中学建立培养文化和文艺干部的文艺训练班;2月,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太行山分会成立;5月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和中华全国歌咏协会晋冀豫分会成立;11月中苏文化晋东南分会成立,选刘白羽、陈荒媒等为理事;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军民合作》《二月里来》《朱德将军》《反扫荡》等歌曲在太行传颂;著名的《我们在太行山上》就产生于1938年的7月,由洗星海作曲,桂涛声作词,对抗日的烽火热切歌颂,对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当时,除党政机关的大型剧团如火星剧团、太行山剧团、先锋剧团外,辽县、襄垣、武乡、黎城等县普遍建立了乡村剧团。据资料统计表明,晋东南的三、五专区建立的乡村剧团达到200多个,新文化运动,使通俗大众化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以鲜明的抗战倾向,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有力的服务于根据地的所有工作进行。
特别指出的是中共辽县中心县委充分发挥辽县小调、小花戏的地方文化传统优势,动员组织文化工作者适应抗战工作的需要,掀起了一个空前的抗战新文化热潮。像前面提到的抗战民歌《什么人的队伍上路前线》、《石匣有个狼牙山》、《煤窑沟伏击战胜利》、《太行游击战》、《歌唱太行山》等民间小调早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左权县著名的抗战民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一切为了抗战,一切服从抗战,一切宣传抗战,广大文化工作者、文化精英编唱出许许多多支前抗战民歌和层出不穷的小花戏,教育了人民,打击了敌人,鼓舞了士气,使新文化成为对敌斗争的有力武器,记录着伟大的太行精神。
新闻出版方面,1938年5月1日,中共晋冀豫省委机关报《中国人报》和中共晋冀豫特委机关《胜利报》创刊;7月长治中心区机关的《战斗报》创刊为《黄河日报》铅印;1939年元旦,中共北方局主办的《新华日报》华北板在太行区创刊,它的创刊发行成为太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和组织者;
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于1938年10月已建立,曾发行较为有影响的小学教科书《战时读本》。在教育方面,抗战初最活跃的是干部教育。当时除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晋南干校、抗大一分校外,各地、各县区都办了干部训练班和小学教师训练班。在农、工、青、妇等就更会的组织下,农民教育、工人教育、民兵教育、妇女教育、基层的干部教育轰轰烈烈在各地普遍展开。小学教育,在粉碎九路围攻后相继恢复,到1940年全区32个县建立3770所,大部恢复到战前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入学儿童136000多人,占学龄儿童60/100。
抗日新文化、教育、新闻、图书、出版等轰轰烈烈的开展,强大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太行山广大地区根据地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有力地支援正面战场的伟大斗争,一个由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抗日救亡运动,波澜壮阔地在太行各个根据地广泛展开。
第二节 同仇敌忾 粉碎第二次九路围攻
一、第一次九路围攻胜利后的战局变化
1938年日军攻占武汉、广州,即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进攻的战略。此前,日寇对国民党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此后,改变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而把进攻的重点转向华北,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日军在回师华北后,兵力由十一个师团增至20个半师团,60万人。敌华北军明确提出“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并制定了“治安肃正”计划,在1939年1月至1940年3月进行三期“肃正作战”。同时实施“总力战”;在军事上以分割、封锁、“扫荡”三者结合,采取分散配置,分区扫荡,灵活进剿的“牛刀子”战术,向各个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轮番扫荡,企图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控制平原,封锁山地,各个击破抗日部队,摧毁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加强伪军、伪组织,发展特务网,发行伪钞,掠夺粮、棉、矿产,封锁根据地;推行“以华治华,以战养战”。因此,正面战场相持局面出现,也是敌后战场更紧张、更残酷的斗争局面的开始。回师华北后的日军在晋冀豫区增兵到八万余人,妄图摧毁八路军总部、中共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据《史稿》载,1939年1-2月在扫荡冀南的同时,对晋冀豫区进行“扫荡”,1月22日到2月1日正太线敌军出动6000多人“扫荡”和顺、辽县地区。烧杀淫掠,残酷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是时我129师主力部队在地方共产党组织和地方武装配合下,进行反“扫荡”作战,连续打击敌军,抓拿汉奸特务,迫使敌人放弃辽县城,退守和顺城。
这时,为了迎接敌人的大扫荡,加强晋冀豫山地的斗争,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129师部分主力从冀南返回太行进行整军。同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一起,在全区军民中进行应付敌长期残酷“扫荡”的教育和战备工作。
※据县党史文汇载,1939年5月30日,129师385旅于“5.30”反帝纪念日,在辽县马厩举行运动会,进行刺杀、射击、投弹、列队、田径、文艺汇演等比赛,检阅整军成果,上级首长亲临现场。
﹙根据记载考证,是彭德怀与刘伯承一起到下庄与鹿钟麟谈判后,回到129师的。﹚
1939年7月到8月下旬,日军集中五万余重兵,同时从同蒲、正太、平汉、道清各县出发,分九路对晋冀豫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史称“第二次九路围攻”。
事实证明,八路军的集中整训,为粉碎第二次九路围攻做了充分准备。
二、粉碎敌人第二次九路围攻
这次敌人的“扫荡”动用兵力多,持续时间长是前所未有的。敌企图以主力由白晋、平辽、邯长各线合击八路军主力于辽县、榆社、武乡地区;打通白晋路及临汾经屯留、黎城到邯郸公路,控制主要城镇;把由平汉、正太、同蒲、道清四条铁路形成“口”字形,包围的晋冀豫区,从中间再划以个“十”字,造成“田”字形分割,逐步压缩八路军主力活动地区,妄图摧毁根据地。对此,晋冀豫根据地军民进行充分准备。战前发动群众疏散交通要道,空室清野,组织儿童团站岗放哨,防奸防谍,组织群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情报网、带路小组等准备,要与敌人长期作艰苦斗争。
这次行动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组织129师主力部队,115师344旅、八路军晋豫边支队和决死一、三纵队等进行。
七月三日开始,八路军在正太、平汉、同蒲进行破袭,并以小分队伏击、阻击出犯之敌,主力集结于武乡西北和辽县西南待机歼敌。7月4日,敌占领沁县、武乡、辽县后,分路向榆社地区合击,敌109师团一部至榆社云族镇时,八路军386旅以沉重打击,其他各路也遭重创。敌回窜时,7月11日,385旅主力在辽县以西的石匣村附近实伏,围歼敌人一个大队,毙敌300余人;
从高平北撤长治之敌,在三甲镇被344旅伏击,死伤160余人。从武安沿邯长大道西犯之敌,在涉县河南店遭129师主力一部有力打击。日军合击受创后,仍继续沿白晋公路和邯长大道向南、向西进犯。八路军避敌锋芒,主动退出一些县城。到8月初,日军占领了长治、屯留、黎城、潞城、阳城、晋城、沁水20多县城,控制了白晋路北段、邯长大道、平辽公路等,辽县城沦陷。8月下旬,反“扫荡”宣告结束。
这次作战,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70多次,歼灭日军2000余人,收复了榆社、武乡、沁源、高平等县,粉碎了敌人聚歼八路军主力的企图。之后,我八路军又分一部主力,从8月到10月初,在地方部队和民兵配合下,广泛开展游击战,对敌作战大小战役200余次,毙、伤、俘虏日伪28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
三、夺取邯长战役的重大胜利
粉碎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后,日军仍然占领邯长公路和白晋路。适应对敌斗争需要,晋冀豫区分成太行、太岳两个区,太行区又分为太南、太北两部分。1939年11月后,晋冀豫周围之敌进行大量调动,为了乘敌调整防务之际打断太南、太北的交通线,改变敌顽夹击的不利局势,129师奉总部之命令,以师部主力和晋冀豫军区部队,并指挥344旅,举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邯长战役。
12月8日发起,至26日战役结束,毙伤敌伪军700余人,收复黎城、涉县两县城及23个据点。邯长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敌人第九路围攻以来太行区分割的局面,巩固了太行革命根据地。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邯长战役的胜利,是我八路军在关键的时发起的一次带战略性的战役。它粉碎了日寇企图长期分割太行根据地于南北之地的战略阴谋;此时,我八路军总部已转移至屯留、襄垣、沁县、黎城、武乡一带,尚若黎城、涉县长期被日寇占领,一方面它直接影响八路军总部的战略安全,长此以往,对整个太行区根据地具有威胁;其二,从总部和129师挺进太行以来,他们司令部的两个驻地,就好比一个人的两只脚,一前一后相辅相成,其中一处受到威胁,将会造成全局性的影响;故邯长战役的发起,是我军寻找战机,主动出击的一次带根本性的战役,完全是出于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大局。
这一点,只有今天我们才能看到更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绝对不可能对外作正面宣传的军事绝密;今天,细心分析、研究,才能看出129师此次军事行动的历史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