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辉煌

尾声

【话外音】:

1939年7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安全转移于辽县城南70华里太行深处的辽县桐峪镇,至此,结束了它驻扎西河头村的历史使命,踏上巩固发展太行革命根据地更艰巨更伟大的征程。

辽县城沦陷,辽县人民陷入日寇蹂躏与践踏之中。太行根据地进入对敌斗争更加艰苦的阶段。从此,辽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进入对敌斗争更加惨烈、更加尖锐复杂、更加艰苦的斗争岁月。

然而,就在这历史瞬间,却在践行着或者继续践行着对它全民族庄严的历史承诺,“势与华北共存亡”。

历史的重托驱使着他们,战斗,战斗,战斗,

庄严的使命召唤者他们,前进,前进,前进。

时空已经消逝,历史却在回首……,

惊回首,当我们再一次重新翻开昨天这一页,历史的惊涛骇浪又一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历史瞬间,八路军129师,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部署,在前方总部的直接指挥下,深入太行,来到西河头小山村,指挥并带领着太行军民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

使命的庄严神圣,斗争的艰巨光荣,烽火点燃的壮怀激烈,伟业盘石的血火奠基,用战火与钢铁般的意志,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承诺;用战士鲜血和生命,铸就八路军129师以及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不辱使命烽火太行的军魂;谱写了一曲开辟太行山革命根据地起始初创阶段的辉煌赞歌。

这一切在历史图标上—-太行山上的小山村—西河头,永远地标上,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历史原点的鲜艳标志,这是“原点的庄严”。

惊回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距“七七卢沟桥事变”仅仅四个月又一周。我八路军就挥师东渡,转战疆场,于1937年11月15日就进驻辽县西河头村。战局变化瞬息万变,对敌战争如火如荼。抢在时间的前面,跑到鬼子的前头,率先占领华北战略的制高点,扼住太行,就是命令。重新翻阅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那一页工作日程表,不难发现,战斗一个接着一个,会议接二连三开,工作紧锣密鼓,129师是在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他们争分夺秒,他们在与时间赛跑,他们在与鬼子拼命。时间就是命令,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拯救民族危亡进军号角。在狼烟滚滚的缝隙中,夺取了战略的制高点,赢得了时间,赢得了人民,赢得了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初创阶段决定性胜利。掌握了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的主动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开辟了新的局面;

惊回首,中原涿鹿,太行屏障。短短三年,为胜利地实施了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夺取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伟大战略构想,得太行者得天下战略图谋,奠定了工作基础。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一代伟大领袖人物的高瞻远瞩宽阔胸襟的历史大手笔的历史见证,凝聚着八路军、太行军民牺牲和奉献,最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史上的历史经典,这才是历史的原点的全部庄严内涵,这才是浴血烽火的历史庄严。

将帅云聚小山村, 烽火点燃汇群雄,

延安挥手太行激, 千山万壑硝烟滚。

大刀长矛游击战, 小米步枪伴刘邓。

中原涿鹿多壮志, 人民战争泣鬼神。

时空已经过去78个春秋,人民共和国已经进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辉煌发展时期。对于这一段庄严的历史,何人曾以评说?

彭德怀副总司令1938年10月,在向延安抗大作报告时满怀信心地说:“在敌人后方建立根据地,在敌人后方坚持着持久的战略方针,现在好像不稀了。但是,在几个月前,许多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他告诉大家,“整个地说来,冀察晋三省,绥远、河南北部的敌人所占的区域,都仅仅是沿交通线的两旁,他们所占的地区扩大,但是又被我们收复了。”这时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晋西北、晋察冀、晋冀豫三大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我八路军已经发展壮大到15万人

1939年7月,邓小平从前线第二次回到延安,准备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他在出席延安各界抗战两周年纪念大会上说:

“两年来,八路军驰骋于广大的华北战场,肩负着民族的重大使命。事实证明,他们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因为八路军的武器是最坏的,生活是最穷困的,但他却能与装备现代化的日寇进行顽强的斗争,给予日寇以严重的打击与消耗,创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土,没有一天不在与敌人战斗。他不断地打破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并且坚持着广大的平原游击战争”。

邓小平这番讲话,显然就是对从1937年11月15日,129师深入太行,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驰骋华北战场,壮大人民武装,建立民主政权,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一个发自肺腑的感言和阶段性总结概括。

刘伯承在《我们在太行山上》对这一段历史呈现以下基本总结。

八路军129师根据毛主席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根据地的指示,立即大刀阔斧展开了开创工作。不仅和日寇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并且和国民党反动派作了激烈斗争。我们坚持“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一面命令继续打击南犯之敌,一面抽调干部组成工作团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晋东南和冀西的几百万人民发动起来了。工会、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和抗日自卫队到处组织起来。”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游击队如雨后春笋,太行山上抗日运动风起云涌。期间我们胜利地粉碎和击溃国民党两次反共高潮。这是我们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有理、有利、有节”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原则,因而能够扭转局势,稳定局面,使人民在抗战初期获得的果实得以保持。

 从一九三七年冬到一九四○年,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几块抗日根据地都迅速地创建和发展起来。东至津浦路,西到同蒲路,北至沧石路、正太路,南至黄河、陇海路的广大地区,成为敌后重要的抗战基地之一。这是坚决执行厂党中央毛主度放手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的结果。

在《我的父亲》中则显示:

“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年底,一二九师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省交错的华北广大地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至津浦路,西至同蒲路,北起正太、沧石路,南迄黄河的广大区域内,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其人口达二千三百万,部队人数发展到十三个团,基干武装近三万人。”

纵观抗战发展的全部历程,这是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起步阶段,基础阶段。它改变着或者正在改变着整个华北战局,争取到对日作战的主动地权,八路军在太行山站住了脚,站稳了脚,扎下了根。它经过了一个由开辟起步到三年多的壮大与发展,成为华北敌后一个最重要的抗日堡垒。为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 高级将领传》中却给予这样的结论:

此后,八路军总部进驻晋东南麻田1940年11月—1945年8月15日,以太行山为依托,建立起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第一个在敌人占领区的正规军指挥系统—从八路军总部到各师、旅、团部,指挥华北敌后抗战,直至日本投降。”

这无疑是对一二九师率先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奠基工程的历史评价。它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的历史高度,给出全新的历史定位。它,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历史创举。

因此我们完全有足够的理由说,八路军129师奉命于1937年11月15日进驻辽县西河头村这前后三年中,在华北日军疯狂进攻残酷扫荡面前,我八路军129师和中共晋冀豫省委,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的领导下,以正确的决策,勇敢的气魄,牺牲的精神,顽强的拼搏,争时间、抢速度,赢得了开创以太行山为依托,建立广大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初创阶段的决定性的成果;实现了我党在最严重的时刻实行重大战略转移的战略展开目的;开创了太行山和中原地区游击战争根据地;为我党我军“以太行山为依托,建立起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第一个在敌人占领区的正规军指挥系统”作出重要贡献和基础性成果;

经过前后三年的努力,根据地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基础奠定;晋冀豫军区建立、人民武装壮大、129师力量迅速发展,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统一战线形成、抗日救亡团体发展,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等各方面工作基础已经奠定;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太行根据地的基本规模框架已经形成,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其二,太行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实践证明,我们党的一切,是人民给的,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人民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真正动力。重温这段历史,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千万不要忘记历史,千万不要忘记人民,永远把人民看做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的上帝,当是昨天留给我们永远的庄严和神圣。这是开拓者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李达、杨秀峰、刘华清、李雪峰为代表的实践者历史的感慨。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永远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敌制胜的法宝。  

史册的光辉,伟人的感慨,人民的丰碑,都将表明,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山村辽县西河头村,成为太行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上永远的纪念地。

它,是抗战史上八路军实施重大战略转移重要起点;

它,是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策源地;

它,是太行游击战争的历史发祥地;

它,是“刘邓大军”历史性握手的纪念地;

它,是八路军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初始阶段的“红色首都”;

它,是八路军进驻辽县的第一村;

这就是太行革命根据地原点的庄严,是西河头人民群众、左权人民、太行人民永远值得的历史骄傲和珍存的永恒。

事实证明,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转移桐峪,辽县城的沦陷,此一城一地的得失,却却是太行革命根据地掀起波澜壮阔伟大斗争的历史前奏,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未来的辉煌,在太行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刘邓大军,雄师劲旅出太行,就是从西河头村出发,从辽县出发,从太行走来的。《二野全战事》一书已经记载,这里是刘邓实现历史性握手的纪念地,这里是“二野”一个光辉的历史起点。


附录:一、八路军129师转移驻扎辽县桐峪镇大事记

1939

7月,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转移辽县桐峪镇。

7、8月间,八路军129师先后分别对平汉、正太、道清铁路沿线、公路周围进行了6次总破袭,对日军向根据地的围剿、扫荡予以坚决的打击;

8月22日,刘伯承师长在军事研究会上作《129师在抗战第二周年的战斗报告》;

8月24日,刘伯承到长治与鹿钟麟就河北问题争取其与八路军团结抗日进行谈判;

8月25日,邓小平回延安开六中全会。

※9月24日,129师后方司令部在桐峪镇举行追悼平江及钟马义惨案殉难烈士大会,李达参谋长及各界代表讲话,沉痛悼念;

10月13日,129师在桐峪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邓小平传达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本月晋冀豫区党委决定,辽县搞实验县。

12月,山西反共顽固派集中六个军,在日军配合下围攻驻扎隰县、孝义的新军决死二队和八路军晋西支队,发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这就是“十二月事变”的开始。1940年2月,蒋介石指令国民党97军向根据地发动新的进攻,矛头直指八路军总部。1940年3月5日—8日,129师主力和晋察冀挺进支队、冀中警备旅发起自卫反击,激战三天,歼灭朱怀冰97军武装万余人,控制了武渉公路以南和西罗平、临淇以北地区。朱怀冰残部溃逃。后3月中旬双方谈判,5月国民党军定约,以漳河为界划分了作战线。至此太行军民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

11月28日,129师轮训班在上武举办。朱德总司令曾到会讲课;

是年,从8月下旬到12月初,在1939年的下半年的三个多月之中,一二九师共进行大小战斗二百余次,毙伤日伪军二千八百余人,击落敌机一架。这些打击,使得日军侵占的公路、铁路不断遭到破坏,运输不时中断,敌军的行动更加被动。

1940

1940年1月1日,上武举行129师直属队及轮训队全体元旦团拜会,刘、邓,李达、柴树藩首长出席并讲话。※强调必须加强政治军事学习建设,提出129师1940年工作纲领。

1月4日,集总和129师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配合下,迎头痛击由和顺、辽县、昔阳、榆次方面日军的“扫荡”

1月9日,刘师长在上武作军事报告;

※1月11日,桐峪唱大戏,庆祝八路军胜利。晚上召开反对顽固分子大会,时,妇女团体斗争踊跃。

1月19日,129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在桐峪召开辽县、黎城、涉县仕绅座谈会,到会70余人,朱德、刘伯承、李达在会上讲话。会议的主题是,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1月21日,邓小平在轮训班就关于时局的估计和争取时局的好转作报告;

2月9日,晋冀豫区党委在辽县开会,杨尚昆、李雪峰讲话,晋豫地委负责人薛迅汇报地委“12月事变”的经验和教训;

2月12日,刘伯承师长在上武轮训队讲课;

2月17日至19日,129师和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在桐峪召开了辽、涉、黎三县士绅会,到会士绅代表70余人,地方政府代表11人。国际友人印度援华医药团安迪华博士出席;刘伯承师长作政治报告。目前形势与任务,痛击汪派汉奸,防止突然事件,打击汉奸,坚持团结进步。坚持晋冀豫抗战,保卫根据地,强调共产党合法地位,生产救灾荒,实行民主,成立参政会、促宪会。最后,李达讲话。

2月18日,上武举行129师轮训班第二期毕业典礼,朱德、邓小平讲话;

2月2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到底桐峪,是日,晋冀豫各界召开欢迎大会;与此同时,129师部队举行部队检阅和军事表演。朱德、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罗瑞卿等首长检阅部队,观看军事表演;

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指出,华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政权人员中,共产党、非党左派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政权。

1940年2月3月间,日军发动年关大扫荡,辽县城周十里建立维持会村,在寒王、突提、管头、小岭底、石匣、修筑碉堡、炮台;

1940年4月,中共北方局在黎城召开有冀南、太行、太岳等根据地领导参加的高级干部会议,称“黎城会议”。由杨尚昆主持,会议贯彻毛泽东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提出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工作,刘伯承作《军队建设问题》报告,邓小平就成立冀南银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和财经问题、建军问题作了重要讲话。“黎城会议”决定统一全区党政军民的领导,,制定和完善了各种政策,对根据地建设和巩固有很重要的意义。

4月15日,辽县召开晋冀豫区党委第二次联席会议,组织部长徐子荣作《整党和建党是目前的严重任务的报告》。是月区党委转发《辽县实验县具体领导的几点经验》;区党委召开第二次民运干部会议,彭涛讲话;

5月1日,为筹备成立冀太联办、冀南行政公署主任、副主任杨秀峰、宋任穷来到桐峪。

5月5日,日军抢修白晋线,准备修筑临汾邯郸铁路,以2分割太行、太岳根据地,刘邓发起白晋战役;

5月14日,日军第混成旅1000余人“扫荡”辽西,129师769团独立二团,在边一、三纵配合下,在辽县下白堠地区歼敌500余人,板津队长被歼毙,缴获骡马300匹,后敌回窜辽县城;

5月21日,邓小平在桐峪召开129师营以上干部会议,传达黎城会议精神。

6月22日,敌第36师团4000余人,分三路“扫荡”辽县、榆社、武乡以南地区,129师不予还击,却对平昔公路、白晋公路破击,迫使敌于7月3日撤回辽县、沁县;

8月1日,冀南行政公署在黎城西井组成冀南、太行、太岳联合办事处,杨秀峰任主任,薄一波、戎伍胜任副主任,辖115个县;

※是月,129师模范医院转移羊角村,改名为—白求恩医院。

1940年8月20日到11月,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129师战果辉煌,129师部队和135000名先后支前参战群众,破坏铁路450公里、公路1050公里,碉堡59个、铁桥45座、车站30个,飞机4驾、击毁火车两列、汽车47辆,129师大小战役527次,毙伤日、伪军7507人,俘获日军官70名,伪军官412名,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辎重战利品。“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迅速解决中国事件的梦想,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据《史稿》载,期间太行民兵参战6万多人,共参战538次,对“百团大战”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事实证明,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8月23日,在百团大战期间,129师385旅独立二营袭入辽县城;

9月25日,中共北方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讨论黎城会议提出的三大建设问题,彭德怀作《关于根据地政权及农村统一战线问题》《财政问题》报告,杨尚昆作《根据地几个问题》报告,提出1941年边区经济建设计划。

11月7日,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参谋长、罗瑞卿主任率领下,于是日进驻辽县大林口,次日到达武军寺;不日,八路军总部进驻辽县麻田镇,直到抗战胜利。

11月10日,八路军总部公布“百团大战”战果。

12月4日,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转移河北赤岸。

1941

1941年1月26日,晋冀豫党委和太行军区召开武装干部会议,王树声副司令总结报告,邓小平会上讲话;

2月10日,129师政治部和晋冀豫党委,在辽县桐峪召开士绅座谈会,到会91人。刘伯承、李雪峰介绍“皖南事变”经过和中央解决时局的12项办法,杨秀峰介绍边区政府的基本政策;

3月16日,邓小平代表中共北方局提出《关于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提议》。

5月,日军千余人对晋东南为期7天扫荡,八路军警卫连在麻田、桐峪一带组织地方武装开展反扫荡,5月扫荡被粉碎,15日,敌退回辽县城;

7月7日—8月15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桐峪召开,参会社会各界133人,李雪峰被选为辽县参议员,冀太联办主任杨秀峰作报告,罗瑞卿代表八路军讲话,彭德怀作报告,会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选举杨秀峰为边区政府主席,薄一波、戎伍胜为副主席,普化人当选高等法院院长。8月15日闭幕。

后来,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及罗瑞卿主任就驻扎桐峪镇。桐峪镇就成为八路军总部驻扎麻田镇的另一个重要机关驻地和重大活动的重镇。

……,……,

★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129司令部转移河北赤岸。鉴于这时八路军总部已长期驻扎麻田镇,在桐峪镇129师的办事单位和常设机构,包括刘邓的驻地一直到抗战胜利。所以对于桐峪人民来说,八路军129师几乎就没有司令部撤走的概念。

★八路军野战政治部:

1938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同

时决定将华北前线的八路军政治部改称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傅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兼野政主任,1940年5月傅钟调中央军委工作,罗瑞卿为野政主任,陆定一为副主任。1942年,野政成立党务委员会,罗瑞卿为书记,彭德怀、罗瑞卿、陆定一、周恒、滕代远、杨立三等六人为委员。1943年9月,中央军委又任命张际春为野政副主任。1945年8月,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改为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


附录二:限外求索《研究与思考》

辉煌在太行,历史在回首

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回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跨过整整70个历史春秋,而我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前线已步入第78个纪念年轮。那一段硝烟滚滚惊心动魄的战争岁月,那一段烽火太行令人鼓舞的历史辉煌,会给今天咋样的启迪和重要反思?

一、 八路军总部转移线路图中的深刻体会

八路军总部于1937年8月22日于陕西三原县云阳镇集结改编,9月15日,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从总部机关驻地情况统计说明:

在战火纷飞中,一路风尘仆仆日夜兼程赶赴前线,一路沿荣河、稷山、新绛、侯马、灵石﹙9月20—21日﹚北上太原, 9月23日,进驻五台县南如村,驻扎30天;

10月22日后回师晋中地区的盂县、寿阳、和顺石拐等地。11月11日在此总部召开石拐会议,此时129师师部也同期到达。这便是“石拐会议”的由来;

11月15日,总部遂从榆社转移武乡、沁县、洪洞、安泽一带转移,八路军总部第一次在晋中驻四县村共24天;同日,11月15日,八路军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一驻扎就是三年;此期,八路军总部先后驻扎于高平、沁县69天、屯留135天、潞城199天、襄垣、黎城等县,集中转移于晋东南地区;

1939年7月,八路军129师移师辽县桐峪,八路军总部移驻武乡砖壁88天,王家峪359天;八路军129师1940年12月4日移师河北赤岸,总部又在黎城、武乡、涉县先后驻扎一个月许;

1940年11月8日,八路军总部进驻辽县麻田镇,﹙期间1942年五月扫荡,武乡砖壁20天﹚,直到抗战胜利。这其中意味着什么?

1、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历史奇迹

八路军总部机关它的驻地先后转移的行动线路图告诉我们:八路军总部机关开赴抗日前线的八年抗日中,其驻扎地转移总计整整80地次。历经陕、山两省,35﹙其中陕西4个﹚个县区市,77个市、县、乡、镇、村。而129师师司令部则主要为西河头、桐峪、河北赤岸等地。期间,总部驻扎地为一村一天,或驻扎时间不超过三天的多达58多个个村镇。

它说明共产党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后,戎马沙场,风餐露宿,炮火兼程,任凭战火纷飞硝烟滚滚,以拯救民族命运为己任,排除万难,在中国革命史上开创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以来,烽火征程中“太行迪斯科”的历史奇迹。以曲折生动的行动线路图,客观地展示了八路军八年抗战浴血烽火艰苦卓绝的斗争全部历史过程;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的研究结论是,创造了“以太行山为依托,建立起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第一个在敌人占领区的正规军指挥系统”的历史奇迹;取得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2、最集中实现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图谋

全部历程体现三个阶段的战略性特点。从挥师东渡到石拐会议,即1937年8月22日—1937年11月11日,也就是太原沦陷前后,开赴抗日前线,英勇阻击侵华日军,与鬼子进行正面血火较量,取得了平型关大捷、阻击雁门关、火烧阳明堡、伏击娘子关等一系列斗争的胜利。向鬼子亮剑,极大地振奋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斗志,这是第一阶段;石拐会议后,1937年11月15日,一直到1940年12月,八路军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标志着八路军实施重大战略转移,由正面战场转向山地游击战,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革命根据地,包括八路军129师进驻桐峪,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阶段,这是第二阶段;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进驻麻田镇,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标志着根据地建设进入巩固发展阶段,也是对敌斗争进入更加艰苦,更加困难,更加艰巨,同时也是我太行军民同仇敌忾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基本上符合毛主席关于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进攻阶段的基本发展思想。在第一个阶段,坚决阻击和延缓日军南下,为战略相持赢得时机和选择;第二阶段,实施战略转移,开辟革命根据,撒下天罗地网,开展游击战,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积蓄力量,壮大自己,为战略进攻准备。这就是邓小平概括总结的站住了脚,站稳了脚,在人民群众中扎根了,筑起铜墙铁壁;八路军总部进驻麻田镇后,由八路军苦心经营的晋东南根据地,特别是山西境内的广大农村根据地已完全掌握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手中。1940年黎城会议的召开,明确提出的“建党、建军、建政”, 已在党内已经发出非常明显的信号。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这是毛主席战略思想在太行根据地创建上针锋相对和策略的灵活性集中体现。     

今天,当我们全面反思历史,期间有三个重要的历史细节不容忽视。据《战史》记载

八路军129师出师的命令就是:进入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很明确,这是其一。其二,“9月25日,延安发出电文,命令129师出征。要求接电后,立即出发,经临晋渡河,到侯马上车,部队七日内必须到达前线,速开往正太路南北地区。

可以看出,党中央对129师下达的命令,是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前方总部所属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中,进入山西最后一个师,其战略目的已经十分清楚,毛主席在洞察局势;其二,129师出发的图谋就是太行山,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所以,在最后给129师发出的出征命令就是,“迅速开往正太路南北地区”,直达太行山脚下,再清楚不过。这就是说,129师挥师东渡,目的就是—太行山根据地。

其三,在石拐会议上,明确提出“扼太行者得天下”战略观点,并且要把中国共产党远见卓识战略图谋演化为战局现实。

这三个细节,集中反映创建太行山根据地的中枢神经。晋东南根据地最终成为晋冀鲁豫广大根据地中,八路军最可靠根据地,由来如此。

实践证明,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肩负重托,不辱使命,成功地实现了毛主席的初衷,太行山是最理想的革命根据地的夙愿。不仅如此,根据地的建设,由晋东南根据地发展到晋冀鲁豫的广大地区,成为华北的屏障;把山地游击战推向平原,挺进到华北平原广大地区;在这里,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太行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解放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作出重大的历史贡献。所以,我们说,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通向胜利的历史基石。扼住太行,中原涿鹿,这就是历史巨人的韬略。

3、转移线路图中“三点一线”的客观史实

八路军总部转移线路图的践行中,终于在辽县境内呈现出即129师司令部驻地西河头村、桐峪镇和八路军总部驻地最终选择的麻田镇“三点一线的历史特点,一线是八路军抗战红线,一县则集中发生在辽县的沃土上。最集中地反映了党中央毛主席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战略图谋,辽县就是这样地成为整个晋冀鲁豫根据地的运筹帷幄的指挥腹地。

仅此一点足以说明,辽县在整个太行根据地建设、巩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八年抗战,八路军129师、八路军总部在辽县前后驻扎整整八年。这是整个太行革命根据史的纲,这是一个完整的完全的历史概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然是左权县革命史发展的最显著特点。辽县始终处于烽火岁月八路军战略指挥中心的历史位置。是八路军转战太行、驰骋华北敌后最显著的历史特点。当然也是辽县人民左权人民的历史贡献和光荣。

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之后,侵华日军、国民党顽固派、地方反动势力对峙尖锐复杂;加之我子弟兵装备落后,在敌强我弱,指挥机关的安全,只有凭借客观的大山的自然屏障、人民群众支持以及战局变化等条件的依托,保证自身安全,才能获得领导人民抗日的指挥前提条件;总部机关与129师司令部机关的驻地,就像一个历史巨人的两只大脚,一前一后,一左一右,行进在太行山间。在各种政治势力、武装集团尖锐对峙的历史环境中,在保证自身绝对安全稳步的前提下,不断在调整着自己的脚步,寻求自身发展的时机和空间。这两个指挥机关的驻扎阵地,遥相呼应,且与多处开会、集结的机动灵活,对外形成声东击西,漂泊不定以假乱真现象,保证了指挥机关的安全。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出,129师始终是总部的护卫队、先遣队的角色。总部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指挥运筹,稳操胜券,而129师却在前沿开辟阵地,进行精彩的游击。所以,当129师在桐峪工作一段时间后,当条件成熟时,八路军总部最终进驻辽县麻田镇,直到抗战的胜利。

4、麻田,最终成为华北前线的指挥中心

战局发展的现实表明,八路军总部进驻麻田镇,标志着山西境内的太行革命根据地已经基本成熟,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 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才进驻麻田,1940年12月4日八路军129师才转移河北赤岸;这一点,今天看到的十分清楚;八路军总部进驻麻田后,我八路军就形成了雄据太行之巅,直逼中原的历史势能。尽管之后太行的斗争如火如荼风起云涌,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局面,但是,在当此之时客观局面呈现出,从1937年以来,经过四年的努力,太行革命根据地山西境内党的组织、武装力量、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群众运动等已经具备自身相对独立发展的空间和力量,工作基础相对成熟。

八路军总部进驻麻田后,以麻田镇为轴心,就形成华北抗日战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图书、卫生、社会各界活动的中心腹地。是时,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左权、罗瑞卿、刘少奇、李雪峰、杨秀峰、腾代远、陈赓、陈锡联、陈毅、戎伍胜、陆定一等一大批党、政、军、文的领袖人物汇聚麻田,各抗日救亡团体的领导、中央和延安来的文艺团体、文化名人汇聚以麻田为中心的周边乡村,麻田就成为华北前线抗战的指挥中心,太行山根据地的首脑。

所有这一切表明,辽县就成为整个太行乃至晋冀鲁豫根据地创建、发展到最后取得胜利的历史策源地,整个华北战场牢不可破的根据地的腹地。辽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过重要贡献,广大人民群众用鲜血、生命、奉献,谱写了华北地区一个县区内无与伦比的人民革命战争热血奉献的壮丽凯歌,太行精神的赞歌,这当是左权人民永远的骄傲。左权县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象征,是太行精神的象征,左权县就成为太行革命根据地这块历史历史基石上闪闪发光的太行明珠。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史册上。


二、  八年峰烟,鏖战辽县城之我见

今天,我们同样会发现,八年抗战中,对辽县城的争夺,始终成为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烽火焦点。

鬼子没有来时,八路军129师就秘密地开进辽县。三年后,当开辟太行根据地基本目的实现了,你来了,暂时惹不起你,好,就先让给你。但是,我始终不会输给你,或把整个辽县给了你。你据县城我进山,你要占道我据边。我就是要和辽县人民永远在一起,点燃了烽火烧红了天,把红旗插遍太行山。这一切,再一次体现在敌强我弱的历史条件下,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的毛泽东伟大战略思想。这应该感谢当年委员长的培训,与国民党斗是这样,与日本帝国主义斗,照样。在刘伯承的军事理论总结中,体现的最清楚。

八路军129师进驻西河头村,首先赢得了开辟了太行根据地历史时间,赢得了战略主动权。这是八年抗战史上最可宝贵的历史黄金时间。正因为共产党、八路军在太行最先赢得了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战略黄金时间,所以,从根本上已经赢得最后胜利的主动权;兵贵神速,这确实是战略家远见卓识,这确实是实践者智慧、勇气、气魄、胆识,运筹帷幄于浴血烽火之间,克敌制胜于山地游击的人民战争之中。

鬼子占领辽县城,对于左权人而言,这是家喻户晓刻骨铭心的烽火往事。1945年春,辽县城光复,重新回到人民怀抱。

但是,期间敌我双方究竟发生过怎样的剧烈争夺?出现什么样战局微妙的变化?敌我双方围绕着辽县城的争夺,又意味着什么?当我们全面点击这些革命文化信息,对这一问题就豁然开朗了许多,这就是上兵伐谋的历史真谛。

先从民间说起, 1938年春开始闹养种之后,辽县城周围的战事早已在不断地发生,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正如杨国宇日记中写道,前方打大仗,后方开紧会。老百姓每天都在胆颤心紧地过日子。但是,有一条群众心里十分清楚,只要有八路军在,咱就放心。在查阅各方面的历史史料后,我们会形成以下几点整体概念。

1、五次血火较量  终于笑到最后

史料显示,太原沦陷之后,日本鬼子吞并华北的狼之野心逐渐残暴。不久,争夺辽县城的斗争越演越烈,尤其是八路军129师进驻辽县后,这一斗争在不断加剧。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与鬼子争夺辽县城的斗争,曾发生过五次剧烈的较量。

鬼子第一次占领辽县城,发生在八路军粉碎日寇对晋东南地区第一次九路围攻期间。据《太行史稿》载:

1938年4月上旬,日军从东、西、南三面,侵入根据地。﹙注意这时﹚由平定经昔阳南下的日军侵占辽县。十五日黄昏,八路军一二九师发起长乐战役,并在取得长乐急袭战的胜利后,四月二十日八路军收复了辽县城。这是敌我双方争夺辽县城的第一个回合。鬼子占领辽县城不到10天;

与鬼子第二次争夺辽县城,发生在第二次反对九路围攻期间的前期即1939年一二月期间。

据《八路军总部在麻田》一书载:1939年1月29日,日军第二次占领辽县城。这时,我129师385旅和386旅的772团一部展开反“扫荡”。385旅772团先于辽县粟城对日作战,击毙日军100余名,1月30日,385旅一部在蛤蟆滩与日军激烈战斗两小时,敌占领辽县城仅3天;2月1日,我八路军769团第二次收复了辽县城。

据县党史文汇载,2月20日,129师后方司令部和辽县县政府在县城广场举行军政民联欢会,辽县县长欧阳景荣主持会议,129师民运部部长泰武山在会上讲话。会后,还有129师抗日先锋剧团和野政星火剧团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这时,3月,385旅769团、独立团在辽县整训。4月初,129师385旅回师马厩,所属14团驻七里店,12团驻石匣,769团驻寒王。

鬼子第三次占领辽县城,或辽县城沦陷,发生在第二次反九路围攻的后期。据《史稿》记载:

1939年7月,日军集中五万余重兵,分九路向晋冀豫根据地进行又一次大规模地“扫荡”。这次使用兵力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前所未见的。7月6日 敌占领沁县、武乡、辽县后,分路向榆社合击,遭到386旅沉重打击。在敌回窜时,385旅主力在辽县以西石匣村附近的狼牙山设伏歼敌一个大队,毙伤三百余人,缴获辎重甚多,取得狼牙山伏击战胜利。

1939年7月5日,辽县城沦陷。这就是今天的左权人的基本印象。

敌我第四次争夺辽县城,发生在百团大战的9月20日。

此时,百团大战进入了第二阶段的作战。《太行史稿》中,有这样一段十分精彩的记载: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任务:摧毁敌人深入根据地内的主要封锁线和据点。129师等部队破击榆辽公路,拔除榆社、辽县间敌人据点,相机收复这两个县城。

但是,从具体战局发展变化看,狼牙山一战,解放了石匣,辽县城变为孤城﹙据《战史》载,7月23日,385旅独立第二团一部袭入辽县县城眼看着辽县城收复已成定局。这时,战场变化瞬息万变,当时敌我双方于管头、小岭底、石匣进行激战,鬼子行将失利,辽县城危在旦夕。这时,鬼子从昔阳向寒王,从武乡向管头增援部队行动迅速。面对这样的局势,我军主动放弃收复辽县城的战略图谋,撤出战斗。

这是敌我双方对辽县城进行的第四次争夺,也是最剧烈的战场争夺;在第一篇《二野战将.陈锡联》中《狼牙山战役与三八五旅》的故事有详实的记录,这就是太行史稿中记载的:

9月23日夜间战役开始,24日首先攻克小岭底等四个据点。25日解放榆社城,接着解放石匣镇。29日收复管头,9月31日榆辽战役结束。

第五次争夺辽县城,是兹后一直到1945年春4月26日,朱德警卫团、辽西县与左权独立营共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辽县城沦陷五年九个月又二十二天,才回到人民手中,辽县城最后光复,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的最后胜利。

此役在程文华同志《烽火辽阳》中作了详实的记录。

敌一支部队在24日晚配合红都炮台之敌100人,从西路进犯草亭沟、丈八一带,两路于25日丈八会合。我朱德警卫团部队与敌激战,敌伤亡80余,25日9时狼狈逃回县城。4月25日晚,红都炮台被我重炮猛轰,敌势不支,砸毁工事后逃回县城。4月26日,我主力先后取得夺取红都炮台胜利、袭击五里后据点、文峰塔据点成功后,直向县城挺进,冲入东关,敌400余人沿和辽公路北窜,辽县城光复。

受尽鬼子的蹂躏践踏,人民发至内心的狂欢和胜利的喜悦。一首左权抗战民歌,记录下这胜利的一刻。

《收复辽县城》:

鬼子占咱城,五年已有零,欺负里老百姓真要命,说起太伤心。

四月二十六,下午四点钟,英勇的八路军收复辽县城,人人都高兴。

诸位老乡们,提高警惕性,啥时呀不把鬼子消灭尽,永不的安生。

救命大恩人,共产党八路军,咱们要拥护领袖毛泽东,爱护八路军。

打败小日本,好好闹养种,丰衣足食过光景,准备大反攻。

村村齐练兵,支前不放松,军民团结齐上阵,进行大反攻。

这就是八年抗战中,围绕着辽县城的争夺,敌我双方进行的五次激烈较量全过程。这就是一个最典型最显著的战争争夺的历史战例。也是敌我双方争夺太行,控制战略腹地的恶战。

2、战略腹地 敌我双方争夺剧烈。

资料表明,是时、敌、我、友驻扎的结构,决定斗争的尖锐复杂。

资料显示:1937年10月国民党骑兵第四师突然从涉县来到辽县驻扎于麻田、隘口一带,几天之后,各村组织起支差小组,用暂借办法为国民党的部队来征集粮草;

1937年11月,我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1938年2月前后,日寇就发起六路围攻;1938年约4月10日,在第一次反九路围攻中,日寇第一次占领了辽县城,国民党第四骑兵师却逃跑了;粉碎第一次九路围攻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又在桐峪、麻田一带活动,在黎城到邢台途径的这一带过往频繁;1938年6月,国民党派鹿钟麟为河北省主席,1938年10月鹿钟麟就在桐峪设了个联络站,又住了一年多; 1939年国民党派大量的军队北上,向共产党“收复失地”;12月事变,我党的反顽斗争取得胜利;

1939年7,第二次反九路围攻后,特别是1939年7月鬼子占领辽县城之后,这种对峙更加错综复杂、尖锐冒火。一方面,日本鬼子吞并华北的节奏加快,对根据地疯狂的“扫荡”加剧;另一方面,从抗战统一战线内部,我们必须随时应付河北驻军国民党鹿钟麟部的内部摩擦;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进入最艰苦、最复杂、最剧烈、最残酷的历史阶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辽县城沦陷,并不等于“辽县沦陷”。

是时,鬼子仅仅控制着榆辽线、平辽线公路,以及沿线据点为防卫的辽县城。而辽县的东南部﹙哈麻滩以东,梁峪以南﹚以及辽县的广大农村几乎全部布满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游击队、乡村民兵自卫队为主的群众武装。坚持敌后抗战,县境设辽东县政府、辽西县县政府。在中共晋冀豫省委和中共辽县县委领导下,组织发动群众,坚持敌后抗战。这就是群众都知道的,白天鬼子进村,晚上,我八路军、民兵、地下党秘密活动,敌我对峙交错复杂,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从军事力量对比看,鬼子占辽县城;八路军129师驻桐峪镇, 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驻麻田;我中共晋冀豫省委以及抗日民主政府则驻扎西黄漳村和辽西的壕沟村。而八路军总部所属机关以及各抗日救亡团体近100多个单位,密密麻麻分布于东南各乡村。在太行大山的阻隔下,敌、我、友三角鼎立的半径仅仅几十华里。各种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驻扎分布错综复杂,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拉锯式、交错性,尖锐性、复杂性、残酷性异常。

1939年7月辽县城沦陷;1940年10月,我方主动发起的百团大战,榆辽战役、正太战役,辽县城仍然双方进行了激烈争夺的焦点。

围绕争夺辽县城,三攻红都炮台,三次激战狼牙山,榆辽线、平辽线战事不断、五次剧烈争夺辽县城;后来,终于发生1942年的五月大扫荡。到抗战后期的1943年、1944年,敌人先后两次全方位地分别向太行根据地进行全面“秋季围剿”。

从地理位置分析,辽县它处于平汉线、正太线、同蒲线、白晋线东、北、西、南四条铁路线所辖范围的中心腹地,又是八路军129师、八路军总部驻扎的中心地区,故在辽榆、辽和、辽黎、辽武、辽涉的交界区战事频频,争夺剧烈,鬼子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

所有资料表明,当时的敌我指挥双方的争夺,都在下着明棋,而绝不是暗棋,双方战略图谋都十分清楚。正因为如此,这种争夺就越演越剧。正如陈锡联将军所述,辽县在历史上就是军事战略要地。却却是这块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地,在改变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历史关头,抗日战争发生了。令人庆幸的是,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人民用革命战争的手段书写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光辉篇章,辽县这块英雄的土地为这次而做出重大的历史贡献。古老的辽州城,像历史纪念碑一样,永远高耸于太行山巅,铭记着烽火太行的风雨沧桑。

3、日本鬼子对辽县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1939年7月,辽县城沦陷,辽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武装到牙齿的日寇法西斯凭借辽县县城和盘城岭、红都、等七八处炮台和大大小小的据点,以公路线为控制,向根据地人民发动了疯狂的扫荡。

根据《血染清漳》最原始最具有权威的记载:

日寇占领辽县后对抗日军民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于手无寸铁的良民百姓进行了无辜的杀戮。然而,伴随日寇惨案的全过程的一个显明的主题是:热血在流淌,怒火在升腾,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辽县人民群众亲身经历了那一件件、一桩桩惨不忍睹的《日军侵占左权县惨案录》。

日寇占领辽县期间,境内先后发生过大小惨案120多期,直接糟蹋过150多个村庄,慅扰200多个村镇。例如:1940年春,水盆岭惨案,将村干部李二蛮斗肚肠、挖眼睛、割舌头、撕耳朵;在1944年12月19日蒿沟村惨案,鬼子将干部群众砸死 、烧死、劈死、埋死、淹死,无所不用其极; 1941年10月15日,将没来的及跑的16名妇女和儿童,堵在一间草房里全部烧死;1940年秋,小岭底惨案,敌人为搜寻抗日干部和八路军的去向,因群众无一人回答,机枪点名惨死29人; 1941年3月10日北地脑惨案,抗日干部宋世英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被当场刺死后,又将15名妇女儿童赶进窑洞用玉茭杆活活烧死;1941年4月10日在西关小南头,马蹄腾空,鲜血飞溅,抗日干部李振联等四人被勒马分身;1941年春西城墙跟,将抗日干部共产党员宋云章等11名衣服全部剥光,活活埋死,而鬼子却踩着人头跳舞;1941年11月8日石台头惨案,将28名群众强行赶到山神庙打活靶致死后,又放细菌毒弹,后全村因中毒死去70多人;1942年5月,拐儿惨案,杀害干部群众50人,奸淫妇女不计其数;1944年11月20日,日寇包围柏峪,将60岁老妇衣服扒光进行轮奸后,棒塞阴道致死。

日寇先后用打死、毙死、杀死、烧死、淹死、劈死、奸死,埋活人、烫活人、吊活人、砸活人、煮活人、刮活人,活剥人、活刺人、活剖人,挖眼睛、割舌头、斗肚场、撕耳朵,狼狗咬死、勒马分身、放毒气弹、放细菌弹、凌迟处死、机枪点名、抛崖坠死、点活人天灯、踩着人头跳舞等等等等30多种残绝人寰的法西斯手段杀虏残害人民,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残不忍赌,为侵略战争史上所罕见。

4、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血染风采

这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任意宰割的年月。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人民的残忍,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上前线去的热潮一波又一波,战斗的高潮一浪又一浪。“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八路军全军将士、左权地方武装、游击队、自卫队与鬼子浴血奋战,血染疆场,壮怀激烈,可歌可泣,不可胜数。

在第一次反九路围攻的长乐战役,我军伤亡800余人,772团团长叶成焕光荣殉国,为此,朱德总司令在榆社召开纪念大会。769团团长陈赓将军转战沙场,其夫人王根英于1939年3月8日在转移中遭鬼子杀害。夫妇同在太行,烽火疆场,而夫妻不得相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示了将军夫妇热血烽火的壮烈情怀。1942年五月反扫荡,我左权参谋长滴血太行,壮烈殉国与麻田十字岭。

关于左权将军的牺牲,这里有一个最新资料,是2015年3月2日人民网转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载:九月廿三日夜编者按:《党史文苑》发表文章《左权牺牲前仍背着“留党察看”处分》。文中记述1942年左权壮烈牺牲,全党全军悲恸。党内军内主要领导人都题诗撰文纪念左权。解放后,一贯反对搞个人崇拜的毛泽东亲自批准保留左权县的县名,摘编如下。

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同时又秘密派出两个精锐连队,化装成八路军,骗过了沿途的军民,深入太行腹地。这支日军的特种部队在发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后,立即调集重兵包围。面对数十倍的日军精锐部队,八路军总部机关干部战士趁黑夜分散突围。25日,左权在山西省辽县麻田村附近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转移时,身上多处被日寇的炮弹弹片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左权将军牺牲后,八路军战士利用日军撤兵的间隙重返十字岭,买来附近老乡的棺木,将左权的遗体就地掩埋。没想到日军得到左权已死的消息后又杀了个回马枪,并在十字岭上到处挖掘寻找,终于挖出了左权的棺木,日军打开棺木后对左权的遗体照了像,登在了敌伪报纸上,对左权之死的消息大肆渲染。

左权牺牲,全党全军悲恸。按照毛泽东的意见,我党领导的所有宣传工具都大力宣传左权的英雄主义精神,党内军内主要领导人都题诗撰文纪念左权。周恩来称他是“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足以为党之模范”,“左权壮烈牺牲,对于抗战事业,真是一个无可补偿的损失”。

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并赋诗一首《吊左权同志在太行山与日寇作战战死于清漳河畔》:“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彭德怀撰写和手书了《左权同志碑志》,写道:“壮志未成,遗恨太行。露冷风凄,恸失全民优秀之指挥。”轻易不动笔不动情的林彪为纪念左权,写下一首长达百多行的抒情长诗《悼左权同志》,以“凌霄”的笔名发表在1942年6月19日的《解放日报》上。1942年9月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纪念左权,将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1942年9月18日,辽县党政军民等5000余人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

1946年,毛泽东批准在刚解放的邯郸建立以左权墓与左权纪念馆为中心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解放后,一贯反对搞个人崇拜的毛泽东亲自批准保留左权县的县名。

对于这一记载,把日本鬼子急于寻找我八路军总部,妄图剿灭八路军总部的战略目的反映的昭然若揭淋漓尽致。

此役,还牺牲了以著名新华日报高级记者—何云同志等一大批新闻工作者,至今,“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高耸于太行山上;

左权人民,太行人民,为了保卫八路军战士,为了保卫党地下工作者,为了支前、参军、参战,不知有多少人壮烈牺牲,今天,长眠于太行沃土,铭刻于左权县烈士纪念碑上;据《左权县八年抗战始末碑记》云:

沦陷五年又九个月二十二天的辽县,时仅七万人口的小县,被日寇直接杀害的干部群众3027人。因战争冻、饿、伤死亡7394人,被俘328人,失踪379人,负伤609人,致残485人,共记12240人。

烈士的丰碑,共和国的丰碑,像千山万壑的太行山,永远,永远地高高耸立于华夏中原广袤的土地;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辽县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重大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同志有一首著名的纪念文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让我们高举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三、 雄师劲旅 刘邓大军从太行走来

当我们为这本小册子《太行革命根据地·浴血烽火·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比较全方位的把这一段历史资料专题性的呈现给大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从始到终,开创在太行,发展在太行,胜利在太行,全国解放战争又起步于太行的,非刘邓莫属,这是一个历史的结论。故在《二野全战事》的第一卷,就以“兵下太行山,纵横驰骋晋冀鲁豫。第一章,八年抗战,雄师劲旅出太行”而开篇。

刘伯承、邓小平及其威震华夏的“刘邓大军”,最集中的体现在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巩固、发展、胜利的全部历史过程,所建立的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全部文化内涵、历史方向、历史成就,最集中地体现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华北抗战战略部署。

1、刘邓大军  开创了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历史辉煌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序》中有这样一段的表述:

“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坚持、发展的过程,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直接接受上级领导和帮助。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北方局、一二九师驻节太行区,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领导也驻节太行区,指导并部分直接参加太行区的工作,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以太行区为直辖区。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在太行领导的相当长时间,到抗战后期,先后返回延安,而刘伯承于1945年8月底回到太行。邓小平同志在太行任一二九师政委,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的岗位上,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期,始终和太行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太行区的每个关键时刻均作出突出的贡献。”

1938年1月18日到达西河头村的头六个月,紧锣密鼓地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为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做出具有基础性的部署,从此工作展开崭新一页;同时,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直接部署和指挥了初创阶段的“三战三捷”,接着夺取了粉碎日军第一次九路围攻的胜利;同年5月、7月间他分别到冀中、冀南指导根据地的开辟;期间对设立中心县、特委设立军事部、以八路军的名誉统一指挥地方武装、一切以坚持统一战线本身,发展党的原则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兹后,1939年7-12月又指挥军民粉碎了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和夺取邯长战役的胜利;

1940年3月直接指挥了消灭顽固派的磁武涉林战役,彻底粉碎12月反共高潮; 8月20日至12月,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百团大战打响 ,八路军出动了105个团40万兵力,在广大民兵的配合下,向华北敌后主要交通线发动攻击,并配合各个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反“扫荡”,进行大小战斗1800次,歼灭日伪军4.6万,129师46个团参战,指挥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破袭,取得显著效果。

艰苦卓绝的1940年即将过去,邓小平撰写了《迎接1941年》的长篇文章,指出,“我们有足够的力量不断克服困难,渡过难关,走上胜利的道路”;根据邓小平提议,1941年7月至8月15日于桐峪镇召开了第一次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成立大会,开创了我党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先例,在特定条件下,调动各基层、各种政治力量参军参战,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1941年1月,面对“皖南事变”的危局,4月5月,邓小平又在《党的生活》、《战斗》杂志上发表《反对麻木,打开太行的严重局面》文章,指出“目前,敌占区日益扩大,抗战区日益缩小”局面严重,号召“党政军的同志,一致警觉起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坚强的意志,不疲倦地工作,克服当前严重局面,”有力地指导了当前的斗争。  

1942年初八路军129师创建了中条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5月反扫荡中,左权同志以身殉国,邓小平在悼念文章中明确指出,“最好的纪念,不是在死者的血泊周围踟蹰,而是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驱散沉闷气氛,唤起同志坚强斗志;为了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日本侵略者,刘邓决定加强平汉线敌伪的瓦解工作,号召我党要“团结敌占区同胞耐心工作,严守纪律”,他表示“希望敌占区的同胞与根据地人民密切结合,迎接行将到来的光辉灿烂的明天。”

1942年9月,邓小平调任中共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2月邓小平主持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作《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括和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报告。号召根据地人民群众“削弱敌人,保存自己,隐蔽积蓄力量,准备反攻。”1943年3月初,中共太行分局和129师共同组成以邓小平为主任的总整风委员会,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3个战略区的全党整风运动;他和刘伯承领导的根据地精兵简政工作成效显著,得到毛主席的赞扬;1943年刘邓签发了《129师关于生产粮食、渡过灾荒、迎接胜利的命令》,1943年9月21日晋冀鲁豫边区和129师师部联合召开生产动员大会,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对1943年敌我斗争的形势是“敌进我进”,只有这样,才能破坏或阻滞敌人的前进,巩固我们的阵地。

1943年9月,彭德怀和刘伯承一起离开他战斗了六年的华北前线,从麻田镇启程返回延安,准备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3年10月,邓小平到达麻田,担任中共北方局书记。到1944年初,邓小平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准备大反攻的形势到来。5月20日,邓小平主持召开北方局会议,讨论开辟豫北根据地问题;7月20日,邓小平又主持北方局会议,讨论开辟豫西根据地问题,9月6日,邓小平指派皮定军、徐子荣支队出发进军豫西;11月1日,邓小平派出第二支队南渡黄河挺进豫西;4个月后,邓小平又从太行抽调主力部队组成第六支队,挺进豫西,从而圆满地实现毛泽东挺进河南的战略决策图谋;

1945年4月,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邓小平这时在冀鲁豫调查;6月20日,毛泽东发给他电报,祝贺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指示他赶回延安参加七届一大,这时,邓小平才返回太行根据地,七月到延安。

这一切表明,邓小平从1938年1月15日到西河头村就任,129师以来,他坚决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和决定,他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关键时刻关键的问题上,提出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议和策略,保证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策略方针贯彻执行。1945年,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太行革命根据地开创、巩固、建设、发展的全部过程,最集中的体现了党中央党、毛主席挥师东渡、挺进华北英明决策的的正确性,最集中地体现邓小平与刘邓大军对创建了太行革命根据地起到主力军作用的历史贡献。邓小平开创了太行,太行最终选择了邓小平。党中央、毛主席最终把太行的历史重担交付邓小平担当。这是八年抗战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客观选择,具有最鲜明的历史特色。

据《史稿》称,1937年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时不足一万人,1945年发展到近三十万人。太行子弟有261800多人参加部队﹙包括南下﹚。从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一二九师对日伪军作战19777次,毙伤日伪军120241人,俘虏日伪47026人。太行区民兵、自卫队在抗战期间作战33716次,毙伤日伪11409人。于太行根据地十二年逐鹿,以弱胜强,由弱变强,最终打败敌人,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纵横驰骋晋冀鲁豫 雄师劲旅出太行。

中共七大之后,刘邓回到太行。

1945年8月20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成立,邓小平任书记,薄一波为副书记,刘伯承、腾代远等9人为常委。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9月10日,刘邓发起上党战役。此役,共产党收复了阎锡山抢占的上党地区的胜利果实,促进重庆国共谈判的《双十协定》的签署。10月16日,刘邓下达平汉战役的命令,并通过地下党策划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就地起义,配合八路军阻止国民党北上。30日高树勋率新八军及河北民军一万人阵前起义,11月2日,平汉战役宣告胜利结束。1945年11月中旬,邓小平在邯郸峰峰主持召开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次全体会议。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先后调动160万兵力围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8月10日,中央军委批准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陇海战役。12天激战,歼敌1.6万,攻克县城5座。先后取得1946年9月3日的“定陶战役”、1947年1—2月“豫皖边战役”的胜利。

1947年3月蒋介石对解放区由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央和毛泽东决心不等到完全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就立即转入战略进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故决定刘邓强度黄河。

1947年6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部署,决定在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的率领下,南渡黄河,跨越陇海,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火引向国统区。同时,陈赓、谢富治兵团也南渡黄河,挺进豫西,策应刘邓大军作战。中共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也奉命到中原局工作。

刘邓在邯郸举行“刘邓大军”的南下动员大会,标志着刘邓大军从此离开太行,奉命南下,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

据《战史》载:

1947年6月30日深夜,刘伯承、邓小平率四个主力共12万人,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从8个渡口、150公里的地段强渡黄河,后又发起鲁西南战役。此役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之战。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的连续作战,歼敌四个整编师,9个半旅6万人。

……。

鲁西南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指明“修整10天左右,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建立根据地。”刘邓当即电致军委“直趋大别山”。中央军委连电答复“刘邓部署很好。”“一切决策临机处理,不要请示。我们尽可能帮助你们。”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千里跃进的壮举,战争史上的奇迹,就是在陕北的窑洞和华北的农屋之中应运而生的。这就是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

3、中国革命史上,“二野”的辉煌 

  在《二野》的前言中这样写道:

 “1937年9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支9000余人的部队,渡过黄河,开赴抗日前线。这就是后来声震世界的第二野战军的前身—-八路军第129师。经过八年战火的洗礼,军队从出师时的9100人发展成近30万人的晋冀鲁豫军区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依托着晋冀鲁豫这块强大的根据地,刘邓大军已作好了迎接解放战争的准备。”

第二野战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而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他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29师。这支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队,在蒋介石向共产党发起挑战之际,却好处于解放区的前沿—晋冀鲁豫地区。历史风云际会,二野首当其冲,最先投入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自此之后,直到全国解放,这支英雄的部队始终在前沿地区驰骋纵横,独当一面。

正是这支部队,首先与国民党军鏖战上党、平汉,给了蒋介石当头一棒。全面内战爆发之后,刘邓大军在陇海路南北先后9次与国民党较量,9战9捷,打出了刘邓大军的赫赫威名。1947年6月,刘邓胸怀全局,勇挑重担,义无反顾挥师强调黄河,实行中央突围,鏖战鲁西南。一举歼敌9个旅,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火引向国统区。在国民党重兵重围,内无粮草弹药补给,无后方,无后援,无友军配合,而且北方士兵不习于南方山地,军队数量壮备明显劣于敌军等等不利的条件下,这支部队却进退不乱方寸,攻受均有条理,与国民党逐鹿中原,改变了全国战场的格局;在装备和人员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有我无敌”的气概,与国民党精锐部队黄维兵团展开搏杀,打赢了淮海战役关键也是最艰苦的一场战役;此后,这支显赫的部队横渡长江,挺进西南,解放西藏,一直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上。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第二野战军歼敌221.8万人,四年战争中,从晋冀鲁豫到中原、华东、西南,被称为四战之军;历史证明,二野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功不可没,为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与赫赫有名战国相称的是,第二野战军涌现出一些在中国革命史,甚至在世界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第二野战军司令是国内外公认的军事家,纵观解放战争,他率领的第二野战军处于劣势逆境,打苦战、打险战。刘伯承靠智谋和才能,不仅从未指挥过一次失败的战役,而且,他指挥的很多战役都被列入战术史上价值非凡的典型战例,受到广泛关注。对此,蒋介石也不得不称赞说:“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二野的另一位重要领导人邓小平,军事家和政治家兼而有之 ,是当代是当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时隔半个世纪后,刘邓的一位部下这样总结说:“历史证明,刘邓和129师、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和第二野战军的辉煌业绩是紧紧相连的。假如没有刘邓的指挥,历史也许是另一个样子。”

“此外,二野还出一大批将军,在1959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中,二野出了一位元帅,11位上将,26位中将。整个二野共出了248位将帅”。

这就是浴血烽火中百炼成钢的八路军129师,这就是从太行山走来的威震华夏的刘邓大军,在埋葬蒋家王朝迎接新中国建立的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谱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辉煌。

太行山、大别山是刘邓大军奇迹般的历史丰碑。

   四、左权县  太行革命根据地历史文化明珠

太行革命根据地,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和四年的解放战争的艰巨光荣的斗争历程,在近12年的战争岁月,全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伟大的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行革命根据地它从1937年11月创建,到1949年8月近十二年中,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统称太行革命根据地﹚,胜利地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9年8月19日,太行区党委、太行军区联合通知,奉上级命令,华北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太行行署、太行区党委、太行军区建制撤销。各专、县分别归山西、河北、平原三省管辖。20日,区党委停止办公,同日,太行《新华日报》宣布停刊。至此,太行革命根据地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史料表明,太行革命根据地行政区划沿革,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时期,处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区,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所辖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同蒲路以东、黄河以北地区,包括七十余县,当时尚未建立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1940年1月,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白晋路为界,分成两个战略区,东为太行,西为太岳区和晋豫区。1940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太行区成为联合办事处的直辖区。1945年11月建立“太行行署”。到1947年太行革命根据地共有四十四个县,两个直辖市,5593591人17620279亩耕地。太行革命根据地是华北敌后幅员辽阔、人口最多的晋冀鲁豫边区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个根据地。

左权县是太行根据地历史文化明珠

当我们回首中国共产党人从1921年以来革命史,我们惊奇地发现,井冈山,是毛主席以武装斗争战胜反动派树立起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杆红旗,从此,挽救了中国革命;那么,太行山,则是中华民族在民族命运最危急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冒着敌人的炮火,竖起一块将中国革命通向胜利历程碑。华北战局的变化,改变了整个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趋势,尔后,二野的辉煌,雄狮劲旅出太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左权县历史地成为这座丰碑上光彩夺目的革命文化的历史明珠。是共和国的开创者朱、彭、刘、邓、徐、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八路军、太行人民一起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辉煌。对于今天的左权人民而言,回忆这一切,既惊心动魄,又心潮彭拜,当 “如数家珍”。但是,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当牢记如下几点。

1、1937年11月15日,在民族命运紧急的历史关头,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深入太行,进驻辽县西河头村,燃起太行抗日的熊熊烈焰,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由此而始;

2、1937年11月28日,当我党实现重大的战略转移时刻,刘伯承元帅在辽县营盘创办了抗日游击训练班,它标志着“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这里就是太行山山地游击战争的历史发祥地;

3、1938年1月15日,另一位历史伟人与刘伯承不起相约。邓小平赶赴129师司令部西河头村,接任129师政委,与刘伯承实现历史性握手,从此,威震太行,驰骋华北,屡建奇功的刘邓大军揭开崭新的历史第一页;

4、1937年11月15日,中共冀豫晋省委随八路军129师一起来到辽县西河头村,从此揭开了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序幕;1938年3月3日至9日,中共冀豫晋省委在辽县西河头村召开创建根据地会议。太行区各个特委成立,叫“太行根据地会议”。这儿就成为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策源地;

5、129师转移桐峪后,巩固太行根据地进入关键时期。期间,集中解决了影响根据地发展几个带根本性问题。太行军民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即“十二月事件”;1940年8月20日到11月,历时三个半月的激战,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1941年7月7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桐峪召开,晋冀豫边区政府成立,选举杨秀峰为边区政府主席,“实验县”“三三制”政权的实施,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6、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进驻辽县麻田镇,标志着辽县最终成为八路军华北前线的指挥中心。是时,一大批中央领导,一大批中央和各部门核心机关,一大批抗战精英好文化名人,一批党、政、军、文、卫、财、教、新闻、出版、图书的重要单位汇聚辽县,驻扎麻田。华北前线的抗日战争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7、最难忘的1942年5月反扫荡,左权将军壮烈殉国,以烈士命名的左权县永远闪烁着革命先烈热血奉献的光辉。

8、1945年抗战胜利,我129师由出师陕北时不到1万人,上太行发展为38万。故在《二野》中称“雄师劲旅出太行”。太行山成为“二野”的发迹地。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二野创造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神话般的历史奇迹。刘邓大军从辽县、从左权县走来,从太行走来;

八路军总部、八路军129师在辽县驻扎8年,成功地实施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战初实施重大战略转移,深入太行开展游击战,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发展人民地方武装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取得太行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左权、太行成为全国解放后方巩固的根据地;

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进驻辽县西河头村、进驻桐峪镇、八路军总部进驻麻田镇全部线路图,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救亡图存的历史关头,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领导太行军民浴血烽火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缩影;对于这一点,只有辽县左权县这块英雄的土地,最集中地反映了太行革命根据地鲜明历史特点,才具有这样的历史资格。

故在《高级将领传》中对此有更权威更科学更准确的客观评价:

1937年11月八路军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后,取得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日寇九路围攻,奠定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此后,八路军总部即驻于晋东南辽县麻田镇,以太行山为依托,建立起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第一个在敌人占领区内的正规军指挥系统—从八路军总部到各师、旅、团部,指挥华北敌后抗战,直至日本投降。”

这是对八路军在太行八年抗战最有权威的历史评价,是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杰出贡献。左权县这块厚重的历史土地,也因此成为最能够全面反映太行军民反抗日本侵略者,迎接全国解放,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文化名片。这一点在整个太行革命根据地是绝无仅有的,是独树一帜的;这一历史贡献,铸就太行丰碑,永垂史册,昭著千秋。

……,

所有这一切发展的全部历史证明,只有辽县,只有左权县才能够最集中地反映太行革命根据地斗争的一切。

左权县是八路军浴血烽火太行山历史博物馆。

从1937年11月15日八路军129师进驻辽县起,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八年烽火,八路军129师、八路军总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中共北方局、中央党校、中共晋冀豫省委、各地特委、晋冀豫军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中共太行分局、太行军区、太北军政委员会等中央和八路军、边区政府级的核心机关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属办事机构长期驻扎辽县。其驻扎单位50多个,先后驻地转移涉及辽县100多个村庄。期间、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纪念地不完全统计大130多处,分布在辽县境内的太行山中;期间,党、政、军、地方的重要会议、文件、电文、书信、回忆录等文献资料尽显史册。是时,

首脑机关这里驻扎,核心领导在这里决策。

战斗号角这里吹响,战略要地从这里崛起。

刘邓大军这里出发,游击战争在这里发祥。

战略转移这里起步,抗日烽火从这里点燃,

争夺烈焰这里交织,血染风采在这里铸就。

太行精神这里铭记,胜利辉煌在这里唱响。

这里一直受命于党中央的指挥,这里一直牵动着华北、中原,乃至全国战局的变化。创造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的历史奇迹,创造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胜利的辉煌。太行山、左权县与人民共和国元戎有一种永远剪不断的血火情缘,比山高,比水长。左权县客观地成为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一颗璀璨的革命文化历史明珠,它象征着太行,象征着太行精神,永垂国史,光耀太行。

其二、太行军民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在辽县境内先后进行过以反六路围攻,两次九路围攻、百团大战、42年五月反扫荡为代表的重大战役遗址如榆辽战役、两战狼牙山、三打红都炮台、五战辽县城、下白后遭遇战、苏亭伏击战、煤窑沟战役、激战蛤蟆滩、粟城阻击、柏关寺夹击、前龙阻击、夜袭小岭底、弓家沟伏击等战役遗址120多处;鬼子对根据地的扫荡惨案地;加之太行区、中共辽县县委地方革命史的纪念地,毫不夸大的说,太行山的山山水水,铭记着太行烽火八路军与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英雄业绩,左权县的村村寨寨传颂着党和人民心连心共患难的血火情怀。左权县这块用烈士鲜血洒满的土地,就是烽火太行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左权县就是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就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博物馆。

但愿这一客观形成的辉煌的革命史,在改革发展的今天,能再一次变为现实,让辉煌的历史,变为今天的朋友们能够看得见的历史的辉煌。

对于这一点,李雪峰书记的历史定位是,“我们这个地方有个特

点,党政军机关在这里住过,总司令部、野战司令部、野战政治部、后勤部、八路军129师,中共北方局,中央党校,大概首脑机关都在这里,这是辽县党史的得天独厚”。

李修仁书记的历史定位是,辽县在整个晋冀鲁豫广大的华北根据地具有发展的方向性,地位的战略性,斗争的艰巨性最基本特点,在整个太行区是得天独厚的,太行屋肩,华北根据地腹地。

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全部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心的向背就是历史的方向。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相信和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够永远地和人民在一起。

历史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善于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的方针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经指出,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

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结束,意味着新的征程的开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人民用热血与牺牲结束了近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国人民赢得了光明,赢得了有史以来的进步与团结,赢得了自由和幸福,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揭开一个崭新的伟大时代,太行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 跨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时代。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

当年这里战斗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雄儿女捐躯赴国的热血奉献,熔铸成伟大的太行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太行丰碑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而光照人间。

谨以此纪念全世界人民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谨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谨以此纪念八路军129师进驻左权县78周年;

谨以此纪念为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让我们在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永远高举烈士鲜血染红的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中国梦,实现民族新的历史振兴和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梦回太行》

山巍魏,天朗朗,我的百里太行;

赴国难,铸成了铁壁铜墙

想当年在这里,向豺狼亮剑,兵和民手腕手,

迎来了日出东方。

云悠悠,水绵长,又回梦中太行。

云水间,好山河,换了新装。

骨肉情,别离殇,生死两茫茫,最难忘老百姓,

待我恩重情长。

一次次盼啊今天回太行,

花戏动听社火旺,温暖的小土炕。

一次次等啊,今日回太行,沟沟坎坎都是情,

往事它在心上。

一声声念啊今日回太行,

山顶一捧雏菊香,听我诉衷肠。

一天天盼啊终于回太行,亲情是血比水浓,

路长情更长。

一次次盼啊一次次想

一声声念啊今日回太行,

一次次盼啊一次次想,今天终于,

今天终于又回太行。

—选自太行奶娘主题歌《梦回太行》

2015年3月28日于晋中市

文献资料参考目录

1、《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编委会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审委员会  解放军出版社  2007年7月;

3,《八路军一二九师战史》      第二野战史编委会 解放军出版社1991.2.

4、《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回忆录》 作者邓榕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2月;

5、《二野全战事》          王钟华著  长城出版社 2010年4月第一次出版;

6、《二野战将传奇》     魏白编著 长城出版社出版 2010年4月第一次出版;

7、《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         《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编辑组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8、《八路军总部在麻田》    中共左权县委、县政府 山西人民出版1990年 ;

9、《浴血荣光》             金一南  著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2年7月;

10、《烽火辽阳》             程文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8月;

11、《左权县革命遗址概览》    赵宏钟编审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8月;

12、《回望本色》             程文华  著  ﹙内部资料﹚2013年4月;

13、《血染清漳》程文华邢晓寿霍云林主编左权县史志办 出版1988年10月;

14、《左权县抗战回忆录》    主编 郝红东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8月;

15、《中共左权县委党史文汇》  赵守明、程文华主编1989—1990年3月版;

16、西河头村资料提供        左权县辽阳镇西河头村党支部 村委会

                  原村书记 王军利  村委主任 王海峰2007年11月15日;

17、民间专访资料            西河头村老党员李贵芳、常世成、李三和等;

18、驻扎地资料整理组:       王申江、常海清、李相唐、李占林、常志伟、

王建明、王瑞文、李德全、王华明等

19、驻院户主代表:常  安、张中华、常三春、常德荣、李喜江、常宝庆、

王智荣、张建新、王清华、常成田等  2007年11月

(浏览 5,404 次, 今日访问 1人 )